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9年12月29日《社會科學報》刊載了一篇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艾爾曼教授的專訪報導, 題目是《中國歷史上的科舉、考據與科學》,其中簡單提到「西學中源」說。文中說,明代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中國人發現他們帶來的很多東西是中國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當時中國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過直接否認自己來學習西方,而承認西方是進步的、但源頭來自中國,這種迂迴的方式才可以使改革的阻力變小。所以這個說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時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紀末,這種說法被日益放大,最後變成什麼都源於中國了。「democracy」(民主)是從《周禮》來的,「賽先生」和微積分也來自中國。到了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人們開始覺得「西學中源」沒有道理,中日甲午戰爭是個轉折點,此後的革命家、改良家就開始一概否定中國文化,從而放棄「西學中源」說。

 

「西學中源說」似乎不如「中體西用」說那樣廣為人知。然而這一學說不僅歷時悠久——並非如艾爾曼所說在甲午戰爭後就結束了——而且主張者眾多。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因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實際上有兩種「西學中源說」,一種是實際考察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後來發展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是學術性的和實證的。例如研究中國的四大發明如何傳到西方,並進一步探究中國為何沒能像西方那樣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發明。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和日本學者興起「法國重農學派的中國淵源」這一研究,從中發現,魁奈學說的思想淵源並非來自以往所說的古代希臘人,而是古代中國人。外國學者進一步發現20世紀歐洲經濟學在繼承法國重農學派的同時,也包含了其中中國文化的遺產。日本學者瀧本誠一發表《西洋近代經濟學的淵源在於中國的學說》,挑戰以往認為近代經濟學發源於法國的觀點。這些研究致力於發現中國文化的價值,而且有很多是西方人在中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的。

 

如果說第一種「西學中源」說屬於學術史研究的話,第二種則屬於觀念史或思想史,是中國人為了處理中西文化的關係而製造出來的學說,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色彩。

 

據科學史專家江曉原在《試論清代「西學中源」說》(《自然科學史研究》7卷2期,1988年)中考證,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而另外兩個先驅者為方以智和王錫闡。思想史學者馬勇在其著作《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中則有不同看法,認為更早的徐光啟即已提出,西方的算術之學在古代中國就有,現在引進西方這些學問不過是恢復中國固有傳統而已。李贄也認為利瑪竇所宣揚的西方學說在中國古已有之。

 

康熙皇帝也曾提倡「西學中源」說,而且起了很大作用。他在《三角形論》中提出:「古人曆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關於數學方面的說法更引人注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有學者認為,康熙很可能是在對西方天文數學有了一定了解之後獨立提出「西學中源」說的,因為黃、方、王皆心懷故國,隱居不仕,康熙「萬幾餘暇」去研讀三氏著作的可能性不大。

 

為迎合聖意,一些文人極力鼓吹此說,並加以闡釋和附會。其中重要的一項「成就」是說明中學如何傳入西土,影響西學。這一點當是至關重要的。早先王錫闡斷言西法是「竊取」中法而成,當然是出於想像和推斷,難以服人。康熙時,天文學家梅文鼎則闡釋得比較細緻,認為是西人得到中國先賢「指授」,因而「有以開其知覺之路」發展而成的。而且給出了時間、地點和方式,使得「西學中源」說顯得大為完善。

 

「西學中源」說有「聖祖仁皇帝」提倡,「國朝歷算第一名家」寫書撰文作詩闡揚於天下,一時流傳甚廣,自然無人敢提出異議。乾嘉學派興盛時,其重要人物如阮元、戴震等都大力宣揚「西學中源」說。阮元於1799年編成《疇人傳》,其中多次論述「西學中源」,經過如此鼓吹,「西學中源」說產生了持久而深入的影響。

 

「西學中源」說最初主要是就天文曆法和數學而言的,後來便推廣到其他領域。以致人們認為所有外來文化都源於中國。黃遵憲、江衡等人說「泰西之學,其源流皆生於墨子。」「泰西之學,實出於中國,百家之言籍其存,斑斑可考。」所有科學技藝均是「中國所固有之,西人特踵而精之。」重要的是,此說大大超出了科學技術範圍,進入政治領域,先後為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乃至頑固守舊派用來推行他們的主張。洋務派以「西學中源」說為由,抵制頑固派的阻撓,設立同文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實行「自強運動」。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不僅大力主張「西學中源」說,還將其改造成為「中體西用」說。維新派又打著孔子和堯舜禹的旗號鼓吹變法。梁啓超說:「言西政,必推本於古,以求其從同之跡。」要建設民主政治,設置議院,首先要考證「議院於古有徴乎?」梁啓超於1902年寫《古議院考》,論證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類似議院(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機構和議員的設置。「雖無議院之名,而有其實也。」康有為等不少清儒都將中國上古的堯舜禹時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權時代。章太炎、梁啓超還試圖證明中國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會主義的成分。

 

孫中山的政治哲學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觀念相結合的產物。「三民主義」的每一條都是將源自西方的現代內涵建立在中國的基礎上。孫氏明確提出:「中國此次之革命,就是恢復數千年歷史上之文明,」餘英時總結道,從康有為時代開始,「有著不同取向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傾向於根據他們想向中國介紹的西方價值觀來重新解釋某些關鍵性的中國經史文獻。民權和民主的觀念就是一個例子。」

 

「西學中源」說者各自的心態是有所不同的。早期頑固派、保守派以盲目的文化自尊來抵制西學,認為西學在中國既然古已有之,就沒必要再去學習西方了。而改革派、革命派所要解決的是接受西學的可能性、合法性問題,所以要尋找中學與西學的「同」,儘量化解兩者的邊界,從而形成梁啓超所說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派」。雖然其中隱含著中學優於西學的思想(強調中國早已有之),實際上由此默認了西學的合理之處。

 

人類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既然有「西學中源」說,也會有「中學西源」說。例如陳寅恪曾指出,中醫之理論方藥,頗有由外域傳入者。有趣的是,傳教士利瑪竇曾充當「兩面派」的角色:為迎合中國人,他在中國宣揚「西學中源」說;而為了贏取西方人對他傳教事業的支持,他又向西方鼓吹「中學西源」說,盡力將中學比附於西學。

 

「西學中源」說也遭到一些有識之士的反對。深通西學的嚴復對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分析至為透徹,梁啓超也對這種認識方法有所反省和批評。

 

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西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國人引進西學的阻力越來越小。胡適公然說,中國百事不如西方,五四人大力宣揚西方的「科學」、「民主」觀念。西化論者提倡「全盤西化」也不必隱晦,「西學中源」說便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西學中源」說儘管大多穿鑿附會、不符合事實,但是在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有益於保留、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促進了西學的中國化。馬勇說:「『西學中源』說是一個複雜的認識層面,由此可產生蔑視西學的心態,也能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文化減少阻力,更對振奮民族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一些有見地的學者無不從中西文化的通盤歷史入手,尋求中西文化的共同點,以找出雙方嫁接的最佳結構。」

 

探討「西學中源」說不僅有助於認識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科技史,而且對當前如何處理中西文化的關係具有一定借鑑意義,因為當代中國人對此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一些人強調中西文化的對立,提出要擺脫西方的文化霸權和話語霸權。另一些學者則持較平和的態度。何兆武多次提出「學無中西」。餘英時從中學與西學的共性來解釋「西學中源」說,並力圖從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同點,反對亨廷頓等西方學者將兩者截然對立的觀點;他說,儘管中國文化中沒有西方那些特定的概念,如「民主」、「人權」、「科學」等,但這並不表明中國文化中就沒有這些概念所表達的普遍精神。正因為中學和西學有這些共同點,晚清儒家才能如此欣然接受西方的種種先進思想。從歷史來看,「中西文化之間在基本價值上似乎存在著大量重疊的共識。」(《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無論求同還是求異,皆因各自立場而定,可以並存和碰撞;但具體研究則必須符合史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上一篇: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衝突下一篇:否定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運動的意義目的何在?

相關焦點

  • 李欣然 |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兼論晚清「《格致古...
    從中西學異同的視角看,「西學中源」說不僅關涉促進或阻礙西學引進的問題,更是一種介於中西相通和中西相異之間的獨特認知,既暗含著中西學本質上的貫通,又強調二者現象上的區別。在近代思想光譜中,「西學中源」說有其獨特的位置,既不同於嚴復所主張的中西各有體用,也不同於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證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學的嘗試,還異於張之洞以中西之別為基礎的「中體西用」之說。
  • 明清之際「西學中源」
    清代初年,在進一步研究、比較、會通中西文化的過程中,一些學者自覺不自覺地由中學西學相通相合的看法,轉向「西學中源」說,即認為西學出於中國,中國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王夫之學識淵博,思想深邃,他在言及西學時說:「西洋歷家既能測知七曜遠近之實,而又竊張子左旋之說以相雜立論。蓋西夷之可取者,唯遠近測法一術,其他則皆剽襲中國之緒餘,而無通理之可守也。」王錫闡精通曆法,以中學為本,會通西學。
  • 「西學中源」說的形成,「會通以求超勝」說的繼續發展
    「西學中源」說的形成深受「夷夏觀」影響的最早接納西方科學的徐光啟,被認為是最早提出類似「西學中源」說觀點的人之一。他認為西學「有合吾國古人敬天事天,昭事上帝之旨」。但徐光啟此時的這種說法與後來的「西學中源」說是完全不同的。
  • 反「西學中源」何以反了自身?
    「西學中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異常特殊的文化現象。明末清初,面對異質的西方文化特別是其科學——歷算等的強力衝擊,出現了一種扭曲的文化心理反抗。本是單純的中西之爭,又逢明清嬗代而切入的「華夷之辨」,使「西學中源」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心理訴求。後經康熙的欽定、梅文鼎的「論證」,終成有清一代官學正統。
  • 「西學中源」說有無道理?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實際上,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   近代開放史上的「西學中源」說   「西學中源」說似乎不如「中體西用」說那樣廣為人知,然而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
  • 「西學中源」說有無道理 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實際上,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  近代開放史上的「西學中源」說  「西學中源」說似乎不如「中體西用」說那樣廣為人知,然而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
  •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西學中源,說的就是與黃宗羲同時代的方以智
    利瑪竇在1600年進京向明朝皇帝進獻禮品的疏中說:「天地圖及度數,深測其秘,制器觀象,考驗日晷,並與中國古法吻合。」利瑪竇的這一提法可以說是「西學中源」說的一個雛形,而國人「西學中源」說首先是在入清之後由明末遺民提出的。明末以後的知識分子分為兩類,一類歸順清廷;另一類則自稱明末遺民,固守「忠臣不事二主」的信條行事。
  • 「西學中源」一例
    且說中國學界(又豈止是學界)的一些人,很喜歡給西方文明中那些好東西在中國找祖宗。比如,匈牙利人發明的魔方,有人從故紙堆中查找出中國是古已有之,巴甫洛夫發現的條件反射論,也有人從故紙堆中考證出中國是古已有之……有方家對上述言行以「西學中源」四個字來概括。至於為什麼這些人熱衷於給西學在中國尋找源頭,三言兩語講不清,這裡不說也罷!
  • 李鴻章:「西學中源」思想和「變通」思想
    「西學中源」的意思:製造、工藝、科技乃至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都是源自於中國,然後又流傳到西方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明代晚期是「西學中源」論的最初產生時間。成型期是明清之際的科學家方以智,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的觀點從學脈的角度論證了中西文化在源和流之間對應的關係。
  • 海派家具——中西文化的經典碰撞
    海派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向現代家具轉化的重要過渡,雖然其形成與發展時間十分短暫,但是留下的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卻讓我們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時至今天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從這些精美家具上流露出來的中西文化珠聯璧合的歷史韻味。
  • 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
    海外網「發現中國」採訪團隊對藝術節的盛況做了融媒報導,向全世界的網友們展現了走在文化創新前列的上海藝術風貌。作為中國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之一,上海自近代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這顆閃耀在東方的明珠以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向人們講述著絲路精神、中國故事。
  •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對於中、西文化來說,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雙方碰撞最為激烈的一段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在西方文化「西學東漸」的影響下,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作為兩種主要的繪畫樣式,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孰高孰低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結果常常是對中國畫的創作模式和藝術價值持懷疑態度,覺得保守、老舊、形式雷同,其實,這種見解大多是基於沒有對中國畫深入理解後的一種膚淺解讀。但是,這種言論影響範圍很大,一些藝術高校的學生甚至都覺得西方油畫比中國畫更高級。作為傳統文化珍貴的財富,中國畫面對西方繪畫藝術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令人深思。
  • 胡若望的疑惑: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歷史謎團
    在研究康熙和曹寅的過程中,第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這些人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康熙怎麼處理以前已逝去的歷史人物,他們在什麼樣的歷史環境中做出一些決定,而這些決定後來又怎樣影響了整個清朝的發展和走向。比如,康熙皇帝是年紀較大後才好好學漢語的,硃批上面,康熙有時候還會寫錯字,再把它抹掉。舉個例子,康熙經常把密折的「密」字寫成蜜蜂的「蜜」。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從米芾書法中能找到二王的基因,從王鐸作品中又能找到二王和米芾的基因,「 現代書法」和書法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表面上的聯繫是筆墨與漢字。書法具有筆墨和漢字因素,但有筆墨與漢字未必就是書法。 書法有巨大的包容性,正是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有鑑於此,書家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有包容性,否則對立起來,反而吸收不了精華。中西之間絕不是非此即彼,一對一的關係。就中國傳統與西方思維本身而言,不是鐵板一塊,存在內部的分歧與混亂,是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複雜情態。「治 『西學』不諳『國學』,漂浮無根;治『國學』不懂『西學』,則眼界不開」。
  • 洋節背後的中西文化碰撞……
    導讀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中西碰撞加劇。但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中西融合仍將是主流和趨勢,中西碰撞也將在中西融合中得到消解。過節,特別是過洋節竟然成了讓中國人糾結、吵架的大事。就中國而言,整體實力正在崛起,西方文化價值觀卻呈現頹勢,在這個對衝的當口,中國的民族文化必被突出,154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西洋文化在華則遭到排斥。網際網路又放大了民族主義熱情,中西碰撞加劇。
  • 莫雷事件引起中西文化碰撞,這局如何破?聶衛平:說了就承擔後果
    最近這幾天,相信關注新聞的人都知道有關NBA火箭隊總經理在個人社交媒體發表有關涉港不當言論上演到中西文化碰撞的戰爭,事情的起因就是莫雷公開稱:「為自由而戰,和香港在一起(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kong)」。
  • 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學術史上的「黃帝人神之爭」與中西文化碰撞
    在古代漢語文獻中,「傳說」有兩種含義:第一,用來指對古代經典的傳述和解釋的文獻。如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說: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2、「傳說」與口傳文化「傳說」的以上兩種用法看似沒有交集,但西北師範大學韓高年教授、山東大學廖群教授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先秦文獻的「傳」、「說」兩種文體其實都與口傳文化有關,詳見《先秦「史傳」辨體》和《「說」、「傳」、「語」:先秦「說體」考索》。
  • 中西文化碰撞出青島老街裡特有的氣質
    「在這裡呆一天,吃喝玩樂不會重樣」,魯海說。老街成了五方雜處、四海同居之地,既有摩登洋氣的西式風尚,又有平實樸素的傳統習俗。中西文化在這裡融合與碰撞,塑造的是青島人自己的本土文化,一如青島街區的發展,與歐洲建築並存,卻迅速形成自己的陣勢與特色。20世紀初,修建市內道路的場景。
  • 「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摘要
    通過「天人之學」與西方文化的比較,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相互比較、相互補充的必要性,這樣才能維護並推進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王志民(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新的世界文化構建過程中,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尋求共識?一個基本原則是要超越自己,超越歷史,尋求共識,實現突破,走向共榮。 第一,世界眼光。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