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西學中源」思想和「變通」思想

2020-12-23 挖史人

「西學中源」的意思:製造、工藝、科技乃至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都是源自於中國,然後又流傳到西方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明代晚期是「西學中源」論的最初產生時間。成型期是明清之際的科學家方以智,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的觀點從學脈的角度論證了中西文化在源和流之間對應的關係。清朝數學家梅文鼎是「西學中源」論的集大成者。他在《歷學疑問》和《歷學疑問補》書中皆中提出,西方天文學中的許多論斷均可見於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在《幾何通解》和《勾股舉隅》中認為,西方的幾何學就是中國古代的勾股學,在這一時期是「西學中源」思想的完善期。清康熙年間,張廷玉主持編纂《明史》,肯定了西方科技的先進性,認為西法優於中法,但是西法卻是源於中國,是由中國傳到西方去的。學習西方只不過是延續中國千百年來的文明,不能將學習西方看做是「以夷變夏」。康熙皇帝更是認為「西洋曆法皆餘中國算法」。「西學中源」論經康熙帝「欽定」後逐步流傳開來。

所謂「西學中源」說不免牽強,經不起推敲,但此說卻賦予了西學在當時人們文化觀念中存在的合法地位,論證了學習西學的合理性。既然西學是源於中學的,那麼它就不是「與華夏文明異類的夷狄之學」,我們是可以學習的。因此莫若說「西學中源」論中的中西文化這種淵源關係可以看做是先進人士探索中西文化結合時的一種策略,它淡化了中西之爭,減小了中西文化的隔閡,為學習西學打開方便之門,在理論上回擊了頑固派的批評,進一步破除了封建思想的桎梏,有利於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但不可否認,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頑固派的妥協。

面對清政府內憂外患的局面,先進的中國人始得開眼看世界,先行者就是開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看到國外的堅船利炮、先進技術,意識到中華民族自身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逐漸產生了學習西方的想法。無論是「中體西用」思想,還是「西學中源」論,都為學習西方找到了藉口,無疑也反對因循守舊,主張因時變通的。這就激發了李鴻章等洋務派變通思想的形成。

李鴻章認為,要想改變中國的落後地位就必須變通,要求洋法,習洋器。關於變通的思想,早在 1874 年海防討論中,李鴻章指出晚清面臨「數千年來中國未有之變局,遭遇數千年來未有之強勢。」「出窮則變,變則通,蓋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若非朝廷開風氣,破拘孿之故習,求制勝之實濟,天下危局終不可支。」1880 年,李鴻章明確表示:「外患如此其多,時艱如此其棘,斷非空談所能濟。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微弱而終無以自強」。李鴻章關於變通思想還有過細緻的論述:「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富貴功名之鵲,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可集。」「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微弱而無以自強。」儘管李鴻章的這種變通觀沒有觸及到封建政治制度,但是他宣揚變通的必要性,學習西方的必要性,為當時封建僵化的朝堂之上依然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

相關焦點

  • 李鴻章技術現代化思想的局限性
    下半年,除了之前遣回的 9 名,執意不回和病故的 17 名以外,當初派出的 120 名留美幼童中剩下的 94 名被分成三批遣送回國。就這樣,李鴻章寄以厚望的留美事業最終毀於頑固勢力的破壞中。這批天資聰穎、小有所成的幼童還未完成學習就被遣派回國,不得不說中國喪失了一巨大的精神財富和人才儲備。李鴻章固然是清廷大員,但非決策者,即使有心,他也只能在力所能及處施展抱負,而在很多方面是自己無法左右的。
  • 「西學中源」說有無道理 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西學中源」說是誰最先提出的  關於「西學中源」說,前段時間,《社會科學報》曾刊載一篇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艾爾曼教授的專訪,文中簡單提到了「西學中源」說:明代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中國人發現他們帶來的很多東西是中國很早就有的。
  • 洋務派西為中用的法律思想
    它的基本主張是要求在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基礎上,增添一些資本主義的皮毛,即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此相應,洋務派法律思想的主要主張是禮、法並用,寬猛相濟;以綱常名教為本,在中國原有的法律制度基礎上,採用若干西法,以適應鎮壓農民起義與辦洋務的需要。
  • 「中體西用」思想及其歷史啟示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從時間上看,1895年4月,沈康壽在《萬國公報》發表文章首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後,孫家鼐籌議京師大學堂,張之洞改革兩湖書院,梁啓超起草大學堂章程,都使用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然而,系統深入地進行闡釋,集「中體西用」理論之大成者,還得數張之洞。1898年,他在《勸學篇》中給「中體西用」下了確切的定義,將「中體西用」思想理論化。
  • 「西學中源」說有無道理?誰最早提出這一思想?
    ●「西學中源」說是誰最先提出的  關於「西學中源」說,前段時間,《社會科學報》曾刊載一篇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艾爾曼教授的專訪,文中簡單提到了「西學中源」說:明代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中國人發現他們帶來的很多東西是中國很早就有的。
  • 古代西學墨源有怎樣的歷史作用?我們該如何來評價?
    導語:古代西學墨源有怎樣的歷史作用?我們該如何來評價?毫無疑問,雖然能夠發現一些中國古代所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有利於推進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是晚清科技思想界的「西學中源」說、特別是「西學墨源」說的主要觀點是錯誤的。在一些守舊者那裡,這些學說成了抵擋西方科學技術傳入的盾牌,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 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說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集中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主張。一時之間,「中體西用」思想在我國廣為流傳。因此,所謂「勸學」,也就是要人們在新舊學說雜然相處的時候,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他對盲目排外者和西學中源論者都斥之以理,在「要不要學習西學」這一問題上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對於經世救世的重要意義。張之洞的《勸學篇》在完成之後,德宗載湉讀後,發布上諭:「本日,翰林院奏,侍講黃紹箕呈進張之洞所著《勸學篇》。
  • 論洋務派在戊戌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在張之洞影響下,張之洞的幕僚和轄內洋務派人士紛紛認捐,湖南礦務局捐銀四百兩,並每月給汪康年生活津貼銀40兩。捐款者還有李鴻章、王文韶、盛宣懷、胡燏棻、袁世凱、聶士成、張翼等著名洋務派;洋務派控制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也在捐款者之列。三年中,《時務報》共得捐款銀一萬餘兩,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洋務派。
  • 東成西就——東西方管理思想漫談
    而德魯克很多著名的招牌管理思想,如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反饋分析等,也與德語文化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行為有深刻的聯繫。同為東方文明的兩大國度,十九世紀面對西方文明崛起帶來的挑戰,中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日本則是走上了「全盤西化」的道路。
  • 「五四」之前,將西學納入中學範式為何不成功?
    加之安清翹處處以「數無中西,惟其是爾」「取是不存中西之見」為標榜,以至張之洞也發出「兼用中西法」的讚嘆,使人對其首次大膽反「西學中源」的「壯舉」不能不心生敬意,甚至想當然地認為安清翹之所以反「西學中源」必是基於對西學的客觀認知和由衷讚許。 但經深入研究,我們卻發現事實正好相反。
  • 你只知道清末有多恥辱,卻沒看到為了崛起它多努力|思想食堂
    師夷長技以自強清朝末年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以李鴻章、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中國要想富強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技術提倡興「西學」、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式軍隊以達到「自強」目的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第一條
  • 人若思想有定勢,就很難改變自己成為變通能力強的人
    關於大洋中的馬嘉魚,有這樣一個捕撈故事。馬嘉魚是一種銀色的海魚,它們平時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會溯流而上,遊到淺海去產卵。漁人捕捉馬嘉魚的方法也很簡單:用一個孔目粗疏的竹簾,在竹簾的下端系上鐵塊,放入水中,用兩隻小艇拖著,攔截魚群。
  • 反「西學中源」何以反了自身?
    或者說,有別於「西學中源」的自大和自欺,「西學中源」的反對者必然是自我清醒進而對西學有著客觀、公允的認知嗎? 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個反向的理想Role Model(角色模型)。 一、 「西學中源」:成型與「證據」 作為清代盛行的主流思想和觀點,「西學中源說」的源頭可追溯至第一次西學東漸期間。
  • 中國近代通商與商戰思想:以市場為戰場
    在趙靖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續集》裡,鄭觀應所提出的「商戰」領域內容廣泛,有諸如:鴉片站、洋布戰、零星貨物戰、礦物戰、洋錢戰等,囊括了國民經濟的十個領域,以此論商戰,頗有國民經濟總體戰的味道。後來,「實業救國」的口號,就從商戰思想中產生。差別在於,商戰思想還帶有帝王學的背景,是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觀念向商業領域的延伸,而實業救國,則純然一商人以企業為本位的理想。
  • 探孫中山思想之源:曾研讀傑斐遜、林肯著作
    &nbsp&nbsp&nbsp&nbsp探孫中山思想之源:曾研讀傑斐遜、林肯著作&nbsp&nbsp&nbsp&nbsp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前夕,我們來到夏威夷他曾就讀過的普納荷學校,在這裡孫中山接受了相當於大學預科的西式教育。
  •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西學中源,說的就是與黃宗羲同時代的方以智
    在錢穆等人看來,清末考據學的盛行是「思想的彈壓而造成的士大夫精神的萎縮」。在這些明末遺民中間,有一些人也對西學極有興趣。如王錫闡,他在算學方面與薛鳳祚並稱為「南王北薛」,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明亡之後,他誓死不從清朝,一生貧苦但拒絕仕清。他的一生,從未放棄對天文學的研究,還自製了一臺「可兼測日、月、星」的「三辰晷」。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如果說第一種「西學中源」說屬於學術史研究的話,第二種則屬於觀念史或思想史,是中國人為了處理中西文化的關係而製造出來的學說,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色彩。 據科學史專家江曉原在《試論清代「西學中源」說》(《自然科學史研究》7卷2期,1988年)中考證,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而另外兩個先驅者為方以智和王錫闡。
  • 論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傳播學思想
    皮 爾斯的這一論斷,掃清的是長期在近代哲學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以笛卡爾為代 表的「身心二元論」,否定了主體哲學領域絕對永恆自我的觀念。皮爾斯對自我問題的這一突破性貢獻,來源於他著名的「人—符號理論」(瓦爾,2014:135-136)。皮爾斯認為,「我們只有在用符號時才能思考」,並且「一切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在符號中表達出來」(Peirce,1992:24)。
  • 日本外交官穿西服求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了8個字,成警世名言
    這群「奇怪」的人是日本派往中國的外交官,領頭人是日本新一代外交官中的佼佼者——森有禮。而他們要見的人,就是已經53歲,但權重望崇的李鴻章。他們之所以前來求見李鴻章,是因為幾個月前發生在朝鮮的一件大事。02給不速之客的八字警世名言此時的李鴻章正在書房研讀西學,聽到通報後李鴻章心知肚明,當然知道日本外交官前來的目的
  • 王汎森: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
    錢穆(1895—1990)說:「陸王之學為理學中之別出,而陽明則可謂乃別出儒中之最是登峰造極者。因別出之儒,多喜憑一本或兩本書,或憑一句或兩句話作為宗主、或學的。如二程常以《大學》《西銘》開示學者,象山則專舉《孟子》,又特提先得乎其大者一語,而陽明則專拈孟子良知二字,後來又會通之於《大學》而提出致良知三字,作為學者之入門。同時亦是學者之止境,徹始徹終只此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