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

2020-12-17 海外網

海外網11月8日電 (記者 崔玉玉)10月,上海國際藝術節在滬開幕。海外網「發現中國」採訪團隊對藝術節的盛況做了融媒報導,向全世界的網友們展現了走在文化創新前列的上海藝術風貌。

作為中國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之一,上海自近代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這顆閃耀在東方的明珠以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向人們講述著絲路精神、中國故事。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一場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盛宴。世界各大頂尖藝術團紛紛亮相,讓上海這座城市更加搖曳多姿。

網友「黑髮」說:「昨晚,我急匆匆穿越了車水馬龍的城市,來到上海音樂廳前的草坪。在皎潔的月光陪伴下,傾聽了一場紐西蘭摩登毛利四重唱音樂會。會場音響效果好,而且秩序井然。上海真是一座國際化的藝術之城!」

網友「清風竹影徐徐」在欣賞了西班牙蒙特塞拉蘇亞雷斯舞團的弗拉明戈舞劇《安達魯西亞之歌》之後,激動地說:「第一次現場欣賞了西班牙弗拉明戈民族舞蹈和民族音樂,演員的表演很賣力,現場感染力很強,演出非常精彩,讓我們體會到了原汁原味的西班牙民族文化、西班牙民族舞蹈和西班牙民族音樂。」

優質的文藝作品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利器」。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崑曲、秦腔在藝術節期間大放異彩,不僅打動了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也讓國人重新認識了傳承幾百年的文化瑰寶,帶動了大眾繼承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熱情。

網友「燕子蘭湖」說:「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劇目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演出的秦腔古裝劇《節婦吟》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早就聽說秦腔很棒,這是第一次現場觀演秦腔,有一下子被秦腔震撼到了的感覺。我深深體會到了秦腔的藝術魅力。」

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唯一參展劇目,舞臺劇《偶然 徐志摩》帶給了觀眾不一樣的感動。網友「江上藍」說:「這部劇將詩人人生三十五年的時光,濃縮成了三個小時的戲劇作品,揉合了徐志摩的著作、人生觀以及與三名女性的情感故事,結合現代舞、華爾茲、中國崑曲、詩詞朗誦、現場鋼琴等表演藝術元素,展現這位浪漫詩人的一生。全劇非常精彩,長達三個小時卻讓人毫無倦意。」

海納百川的上海,曾經風華絕代,現在摩登時髦。藝術散播在法國梧桐街道上,也貫穿在寬窄弄堂裡,不露聲色地悄然形成獨特而包容的上海文化。上海,作為聯繫東西方文明的紐帶,正在用藝術的語言,向世界講述一個文化創新的上海,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責編:劉亞偉、武曉芸

31172317,.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2017-11-08 18:33:11,.204333,.劉亞偉、武曉芸

相關焦點

  • 海派家具——中西文化的經典碰撞
    海派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向現代家具轉化的重要過渡,雖然其形成與發展時間十分短暫,但是留下的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卻讓我們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時至今天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從這些精美家具上流露出來的中西文化珠聯璧合的歷史韻味。
  •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對於中、西文化來說,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雙方碰撞最為激烈的一段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在西方文化「西學東漸」的影響下,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珍貴的財富,中國畫面對西方繪畫藝術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令人深思。即使到了今天,面對西方繪畫(油畫創作)藝術,當代中國畫藝術家在當下的藝術創作環境中也並不佔上風。我們經常看到,國內的很多藝術家都有去歐洲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學習的經歷,但卻很少有國外的藝術家來學習中國畫,這從客觀上也反映了東西方繪畫在當下的處境。
  • 洋節背後的中西文化碰撞……
    導讀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中西碰撞加劇。但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中西融合仍將是主流和趨勢,中西碰撞也將在中西融合中得到消解。過節,特別是過洋節竟然成了讓中國人糾結、吵架的大事。就中國而言,整體實力正在崛起,西方文化價值觀卻呈現頹勢,在這個對衝的當口,中國的民族文化必被突出,154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西洋文化在華則遭到排斥。網際網路又放大了民族主義熱情,中西碰撞加劇。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因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實際上有兩種「西學中源說」,一種是實際考察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後來發展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是學術性的和實證的。例如研究中國的四大發明如何傳到西方,並進一步探究中國為何沒能像西方那樣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發明。
  • 中西文化碰撞出青島老街裡特有的氣質
    中西文化在這裡融合與碰撞,塑造的是青島人自己的本土文化,一如青島街區的發展,與歐洲建築並存,卻迅速形成自己的陣勢與特色。20世紀初,修建市內道路的場景。 本以為會打造成一座歐洲城市,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會完全由德國人掌控。沒有想到,中國城的發展打破了他們的預想,也衝破了種種限制。
  • 胡若望的疑惑: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歷史謎團
    胡若望的疑惑,其實是中西文化碰撞過程中的疑惑。我寫過的許多東西都跟宗教有關,這當然是因為中西文化碰撞所引發的一些議題。康熙接觸過很多的西方傳教士,我從康熙寫到利瑪竇,此外還寫了《胡若望的疑問》。胡若望在廣州信了基督教,在18世紀初跟著傳教士前往法國巴黎。其實,胡若望去法國是有計劃的,他想要了解歐洲到底是什麼樣子,似乎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 認識東方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他們即將奔赴歐美進行漢語教學,面臨中西文化的碰撞。講座伊始,導師即開門見山告訴這些文化交流使者要正確認識東方文化,建立文化的自信。濟群導師指出,「作為一種做人的文化、生命智慧的文化,東方文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和傳播東方文化有助於整個世界的和諧安定。」作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玄奘身上具備勤奮好學、為法忘軀、淡泊名利、無我利他的精神。他經歷千難萬險,將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到中國,實現了一次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對於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和田玉」與「鑽石」的中西文化碰撞,誰能略勝一籌?
    鑽石與和田玉也算中西文化的碰撞,國外的彩寶之首是鑽石,而我國以玉為傳統文化,而玉石又以和田玉來馬首是瞻。但鑽石的策略手段做得好,加之總產出被財團控制著,搞了一個國際鑽石協會,每年就放出來一小部分導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據去年的普查按照顏色和淨度來分一克拉鑽石可以從10000-45000元不等,而1克拉等於0.2克,換算成克之後克價可達50000-225000元之間。
  • 楊志鵬對話斯德哥爾摩大學 中西文化碰撞《世事天機》
    楊志鵬對話斯德哥爾摩大學中西文化碰撞《世事天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瑞典文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院士對《世事天機》瑞典文出版表示祝賀!近五十位教授學者及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對這部反映中國當代生活、具有鮮明東方文化意蘊的長篇小說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就作品所反映的中國近四十年來的社會生活和信仰、對由此引出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視角的差異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交流。之前,《世事天機》剛剛在挪威奧斯陸大學進行了研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瑞典文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院士對《世事天機》瑞典文出版表示祝賀!
  • 莫雷事件引起中西文化碰撞,這局如何破?聶衛平:說了就承擔後果
    最近這幾天,相信關注新聞的人都知道有關NBA火箭隊總經理在個人社交媒體發表有關涉港不當言論上演到中西文化碰撞的戰爭,事情的起因就是莫雷公開稱:「為自由而戰,和香港在一起(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kong)」。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碰撞在影片《喜宴》中父親和兒子是兩個站在對立面的個體,父親除了代表一位家庭成員外,更是一個沉重文化內涵符號的象徵,退役師長的身份使得父親具有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家族觀念,而早年出生的他在東方文明中是父權力量的強大象徵。
  • 《刮痧》: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和諧景象還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假象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電影《刮痧》,如果說開頭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和諧景象,倒不如說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假象。 因為想要 「天下大同」最大的阻礙便是「代溝」而代溝又無處不在。最後給我更深感觸的是文化與文化間的代溝,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大同在法庭上的歇斯底裡。原本是一件在國內可能只要三言兩語便可以說清的事,放到了具有文化差異的美國卻變成了一個怎麼也解不開的死結。
  • 快手記錄「國際」家庭生活,中西文化碰撞
    對楊姐一見鍾情的Peter立刻對她展開了猛烈的追求,但因剛出國不久,楊姐擔心文化差異大,曾小半年沒和Peter見面。但Peter痴心不改。有空就約她去看歌劇,去餐廳吃飯,變著花樣對楊姐好,把楊姐帶回家見自己的父母……最後楊姐被感動,決心跨過「文化差異」這關,兩人正式確立情侶關係。「在一起時間越來越長,我發現文化的不同,絲毫不影響兩個人的交流和相處。」
  • 南海大瀝西洋藝術博物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展露無遺
    他將館藏放在佛山,是被家鄉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努力所感召,更希望「古為今用,西為吾用」,讓市民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找到一把打開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金鑰匙。,才能知道我們與歐洲文化的差異在哪裡,也能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
  • 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學術史上的「黃帝人神之爭」與中西文化碰撞
    2、「傳說」與口傳文化「傳說」的以上兩種用法看似沒有交集,但西北師範大學韓高年教授、山東大學廖群教授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先秦文獻的「傳」、「說」兩種文體其實都與口傳文化有關,詳見《先秦「史傳」辨體》和《「說」、「傳」、「語」:先秦「說體」考索》。
  • 鼓浪嶼申遺顧問彭一萬:鼓浪嶼海納百川 中西文化薈萃
    西方人給鼓浪嶼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促進了鼓浪嶼的經濟繁榮、文化教育、醫學、建築、園林、生物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吸引了大量的華僑定居在鼓浪嶼,又把南洋文化、歐洲文化等吸收到鼓浪嶼來。  同時,西方人和華僑在鼓浪嶼留下了精美的建築,而萬國建築博物館得到完好的保存,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看到鼓浪嶼海納百川的胸懷。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 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
    導語: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看完鄭曉龍導演的《刮痧》後,只有一個感覺:見微知著。從一種角度看,《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件。不同文化引起的悖論中西文化的不同,這是一句當下時髦的用語,但在許多時候,它是抽象的,並常常抽象到似是而非的地步。但在《刮痧》中,這種不同文化的存在和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碰撞,卻是實實在在,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不舒服,爺爺給孫子刮痧,在中國民間,這是一種治病的手段,是一種人道的表現,因為這種醫療方式,在中國已流傳了幾千年,早已成為了一種傳統,而且具有文化的意義。
  •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他身前就獲得了極大讚譽,身後也沒有任何惡評,大家記得的是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一系列著作,至今仍惠澤中國。中國人的近代觀念從利瑪竇開始;同樣,歐洲人對中國的重視和愛好,也是從徐光啟—利瑪竇的關係開始。
  • 北大英語新聞網系列講座開講 周黎明剖析國際傳播與中西文化碰撞
    10月29日晚,著名專欄作家、文化評論人、中國日報網執行總編輯周黎明在北京大學第二教室樓主講「北大英語新聞網系列講座」第一講,題為「中西文化的撞擊」。周黎明認為,應當正視文化差異,同時,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應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國際傳播中,最關鍵的是努力做到讓受眾有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