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東方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2021-02-19 濟群法師



於北京語言大學
再聽濟群導師講《玄奘的精神》

文│淨衍 圖│觀塵、覺忱
●●●

2016年8月2日,暑熱正酣,濟群導師來到北京語言大學,為孔子學院2016年國家外派教師開講《玄奘的精神》。他們即將奔赴歐美進行漢語教學,面臨中西文化的碰撞。講座伊始,導師即開門見山告訴這些文化交流使者要正確認識東方文化,建立文化的自信。




東方文化是時代之需


「過去的幾百年,西方文明對人類物質世界的改善做出了貢獻,但是今天的世界,人類的精神問題、心理問題乃至引發的生態環境等問題越發突出。」

如何幫助更多的人解決人生的困惑和煩惱?如何讓我們這個世界更加和諧?濟群導師指出,「作為一種做人的文化、生命智慧的文化,東方文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和傳播東方文化有助於整個世界的和諧安定。」

作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玄奘身上具備勤奮好學、為法忘軀、淡泊名利、無我利他的精神。他經歷千難萬險,將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到中國,實現了一次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對於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要看到他捨命傳播這種文化的巨大價值。事實上,在西方文明強盛的時代,我們對於東方文化的信心有些缺乏。近年來,我在與西方心理學、哲學的學者們一些對話中清晰地看到,其實他們對生命、心理的探究還找不到完美的答案,而東方文化在這方面是可以提出更圓滿究竟的解釋的。」有感於東方文明對當今社會意義重大,導師叮囑在座的外派教師們要看到東方文化的高度,樹立文化自信。

在歷時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濟群導師站在東西文化對話的角度,以玄奘的精神為契機,講述了東方文化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靠什麼找回自己


玄奘三藏的一生是學法、求法、弘法的一生,他在佛教史上有仰之彌高的地位。最令他聲名遠揚的是西行求法,歷時19年,遍歷一百多個國家,行經五萬裡,途中九死一生而不棄捨;學成歸國後,他譯經74部,1338卷,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西行路上,重重險阻。人為的險阻,他憑著智慧和膽識化解;自然的艱險,讓他的生命多次陷入絕境。從涼州到瓜州,進入「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八百裡流沙後,他失手掉了水袋,然而面對死亡的威脅,他下定了「寧願西行而死,不願東歸一步」的決心,毅然牽馬西行。

路過高昌國,國王鞠文泰盛情款待,要拜他為國師,玄奘不為所動。在西域那爛陀寺學習期間,他聲譽極高,戒日王和鳩摩羅王為爭奪這位遠方高僧,幾乎兵戎相見。但在這樣常人難以設想的名譽之下,玄奘初心不改、毅然歸國。歸國後,他專務翻譯,無棄寸陰,做的所有事情皆為弘法利生。

是什麼讓玄奘在茫茫沙漠的瀕死邊緣也決不東歸?是什麼讓他面對皇家尊崇、錦衣玉食而紋絲不動?是什麼讓他「三更暫眠、五更復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乃至積勞成疾? 

「佛教文化到底有什麼獨特性,值得人如此捨命以求?」導師問道。

人是文化的產品,如果沒有接受智慧文化,沒有更好地了解生命、了解世界,人生就是稀裡糊塗地來,稀裡糊塗地去。

其實,無論西方哲學還是東方文化都在不斷探求自我和世界的真相,探求生命的意義,可是,我們到底靠什麼認識這個世界?

一方面,西方文化依賴人的理性來思索,但是難以講透世界的真相;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越發向外求索,反而丟失了自己。佛教文化既重理性,更有禪修實證,能夠引領人類找回自己、改善自己。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在隨後45年間,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宣說法要。

「佛教的千宗百論都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找到自己,如何戰勝迷惑和煩惱,開啟內在的智慧和慈悲。這也是西方文明所缺乏的,這樣的文化對於每個生命都具有永恆的意義。」導師對臺下等待謎題揭曉的聽眾說道。

這就是玄奘捨命也要求索的真理,也是他能夠淡泊名利的精神動力。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會把名利當成目標。而文化造就的高尚人格具有無以倫比的價值,能夠造福千萬人。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教智慧文化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玄奘一心想著大眾,一生弘法利生,他所踐行的就是佛教的最高修行——無我利他的修行。




東方文化使者有理由自信


玄奘是傳播文化的典範,正因為領會到這種文化帶來的深遠意義,他才能獻身其中。玄奘精神對即將奔赴海外的外派教師、對當今社會、乃至對整個人類有什麼樣的意義?

首先是文化傳承的意義

在世界文明的舞臺上,各種文化思考側重點不同。比如,西方宗教是他力的信仰,因信得度。玄奘所要學習和弘揚的佛教文化是自力思想,生命品質的改善需要基於對生命的深層觀察和了解,從而啟發生命自我拯救的能力,從迷惑走向覺醒。

這種文化,傳入中國,水乳交融,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民俗,而且佛教的輪迴思想、心性之學等,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意義重大。

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沒有深度的;不了解輪迴,生命是沒有長度的,而佛教文化恰恰可以彌補這一方面。了解了佛教文化的特殊性,就知道玄奘所傳承的文化到底有多大的價值。

其二是精神追求的意義

「佛法自古以來被稱為心性之學,這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我與研究西方哲學的周國平老師曾經有幾次對話,關於佛教為什麼對任何問題都能做出圓滿回答,就是因為佛法是心性之學。心性論是認識論的基礎。」

我們具備聖賢品質麼?我們如何開發自身的潛質,讓自己最終成為聖賢?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可以從認識自身入手,改變自己,成為聖賢。梁啓超說,佛法是東方的心理學。佛教智慧影響了中國文化藝術,也讓一個人能夠無論順境、逆境,都可以超然物外,坐看雲起。

導師說:「這是一種高尚人格的建立。這種人格太重要了。我們一味追求外在的東西,讓心態變壞。而佛法的修行,則讓我們認識生命、改善生命、提升生命,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玄奘所要追求的佛教文化還具有探求生命真相、降魔成道的意義。

「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人生的三大根本問題,也是哲學、宗教產生的基礎。這三個問題是根源問題,一旦解決,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不解決,人就會不斷地製造問題。」導師如是說。

佛法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生命真相,解惑證真。也能通過智慧的認識和靜心的作用,引領我們解決「心魔」——煩惱。佛法智慧對人類有普適性,因為每個人都有困惑、煩惱,佛法對於世界的認識,對於生命真相的探索,給每一個生命帶來希望。
 

在開顯了東方文化獨特的價值和優越性之後,濟群導師最後說道:「我們要對東方文化建立自信,只有了解這種文化的意義,才能成為真理和智慧的使者。」




東方的自信正在生起


聽完講座,外國語大學畢業的孫同學和即將外派美國的漢語教師周老師受到了鼓舞:「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面對西方人群從事教學時,往往強調的是服務意識。從潛意識來說,確實是有內在的不自信感。但今天法師從這樣的高度來談這個問題,讓我感受到東方文化對這個時代的重要性,看到了東方文化的價值所在。我們這次赴美從事漢語教學,確實會面臨很多困難,這場講座在心理建設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李老師也即將赴美從事漢語教學,他之前對於佛教了解不多,他感嘆道:「法師沒有草稿,沒有PPT,但是思路如此清晰,這讓我很驚奇。而且,通過這次講座,我也看到了佛教的另一面,原來它不是迷信,而是有理性的思考、科學的依據。兩小時講座,幫助我從思想上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可以客觀看待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希望以後能多去了解。」

尹老師對於導師所說的佛教文化具有普適性特別有共鳴,她在外國語大學從事中國傳統藝術教學,她說:「中國傳統藝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代表載體,而藝術的追求受佛教的影響深遠,內在的追求是契合的,比如追求生命的內在超越,超越時空、美醜、超越一切等。這樣一種智慧的文化對一個人整體的完善和發展是最重要的,所以法師的智慧引領,對我很有啟示。」

從事對外文化教育的孫老師聽完講座,深感這一堂講座非常契機:「到國外從事漢語教學的老師,都會面臨中西文化的碰撞。那麼,如何能夠在西方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立場?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通過這場講座,法師的確把我們的認識提升到一個高度,讓我們看到東西文化的特點,並認識到東方文化的優越性。有了這樣一種認識,就明白了不是僅僅做一個教書匠,而是要有信心去傳遞智慧、傳遞光明。」

孔子學院的陳老師聽完講座說:「儘管這次講座只有濟群法師一個人,但感覺是在進行一場中西文明乃至儒釋道三大文化的比較和對話。關於佛法提出的人生三大問題,也是西方哲學在探討的問題。西方哲學從邏輯學到認識論的建立,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而佛學一開始就站在了認識論的高度,讓我很受觸動。這樣一種文化,幫助我們建立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自省,同時對於到海外傳播東方文明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兩個小時,一場跨越中西文化的對話,不僅從一種高度打開了視野,更讓大家從內心啟動了東方文化自信和自省之旅。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裹著漫漫黃沙,只為尋求真理。這樣一種精神,仍在傳遞。

更多圖片,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更多分享·法寶結緣

www.putishuyuan.com

微信·jiqunfashi

相關焦點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 從三個維度認識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在闡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定位,努力將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革命精神的重要誕生地,打造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示範區、輻射區,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為中華文明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作出貢獻。一、文化自信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
  • 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與國家、民族的「根」和「魂」緊密相連。中國文化自信的源頭是什麼?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又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產業文化藝術委員會太極文化辦公室學習五中...
    弘揚核心價值,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產業文化藝術委員會太極辦公室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網資訊上海消息】2020年11月8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產業文化藝術委員會太極文化辦公室在寶山大華開展座談會,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響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號召,「委員會太極文化辦公室」堅持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鑑
  • 講好歷史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正是我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講:「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提升文化自信、發展文化軟實力對於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淺析教育與文化自信的關係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社會、人民對自身文化的一種肯定和確信。
  • 繪本與文化自信
    今天我想就偶然發生在我身邊的兩件事情聊聊「」繪本與文化自信」這個話題。2、中國人應當有文化自信,不必過多使用外國的繪本。 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用繪本就意味著文化不自信嗎?我想談談我的觀點1.正確認識繪本。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文化自信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自信必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感同身受,是一種心理歸屬、價值體認,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牢固的感情紐帶,是凝聚力的最深層基礎,是價值觀的最核心構造,是內在的原始的目標驅動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了文化認同,人們就生活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有著相同的文化符號,有著共同的文化理想,有融進血脈中的文化理念。
  • 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
    海外網「發現中國」採訪團隊對藝術節的盛況做了融媒報導,向全世界的網友們展現了走在文化創新前列的上海藝術風貌。作為中國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之一,上海自近代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這顆閃耀在東方的明珠以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向人們講述著絲路精神、中國故事。
  • 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原標題: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問題,例如,「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等等。我們的文化自信所賴以建立的基礎之一,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
  • 淺談文化自信
    ,新的核心價值遲遲未能建立和健全,精神支柱的空虛和道德基礎的缺失,造成物質與精神上的巨大失衡日益突出,所以我國提出四個自信,其中一個自信就是文化自信,這點值得贊同與擁護。但是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我國各地也不乏舉著橫幅抵制聖誕,中國人不過外國節,不過外國節沒有什麼錯,很多人都非常贊同,但是這種抵制的方法十分不妥,我們一方面抵制過洋節,另一方面人民網大篇幅報導國外祝福我們的春節,題目為《中國人民面子大,春節收到幾十位外國領導人和政要的祝福》,人家過節我們就抵制,我們過節人家祝福就是我們面子大,這顯然不是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但就其對四合院所堅持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主題攻擊一事,就有正正視聽的必要了。習總書記一直都在強調「文化自信」這四個字,早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新中國70年文化自信的表徵、成因與特質
    新中國文化自信的表徵主要涉及文化發展目標、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發展功能、中國文化發展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新中國文化自信的生成與確立,主要基於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新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成就及國家、民族、政黨自信支撐。新中國文化自信既是國家、民族與政黨自信的統一,也是歷史、現實、未來三者評判的統一,同時蘊含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自我評價與他者評價的統一。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7月4日至13日,由中央組織部、文化部、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主辦的省部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及廳局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在這裡舉行。13日舉行了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集體學習研討。
  • 文化自信大家談⑦:讓文化從我們內心走過
    如果龐大的社會管理層普遍認為文化創造是從業人員的事,自身不走心、不投入,也沒有能耐投入,那麼文化自信就不容易建立起來,只有層層引領者普遍建立起「文化化人、從我化起」的生命信仰,才可能真正形成文化中國的建設場   ●在全球化的文化「衝撞」期,我們的自信除了持守,還需要吸納與應變,吸納不是唯洋馬首是瞻,不是自我放逐與矮化。
  • 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原標題: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