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等科技曾走在世界前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正是我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講:「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提升文化自信、發展文化軟實力對於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曆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國歷史文明、中國革命的奮鬥文化、民族復興的文化未來,都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有著重要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但這成為中國人民同命運抗爭的動力。從太平天國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主張君主立憲制的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因不徹底導致革命失敗並陷入軍閥混戰,中國人民逐漸覺醒。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思想武器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立了新中國,中國真正開展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中國人民170多年的鬥爭、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的發展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今天,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完成時代的使命。
著眼未來,我們的文化自信著力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我們就能正確認知文化自信、對文化有清晰的自我認識、能清楚知道我們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可謂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中華文明屹立於東方乃至世界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進行了改革開放,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進程,擺脫貧困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在總結歷史經驗並不斷艱辛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全新闡釋,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和道德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
文化對增強國家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可以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戰略資源整合起來並且發揮出最大效能。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的高度肯定,能夠激勵本民族、社會和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高度信心。同時,文化還可以通過文化產品影響國內外人民的文化意識,在國際上贏得尊重與信任。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能僅僅表現為太極拳、中華美食、書法等,更重要的是應該向世界展示中國話語權、社會價值觀、治理模式等。這種文化軟實力,不僅對於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且對於解決世界的問題都應有一定的影響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的復興,這一切都源於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應該體現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來源,因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僅如此,中國革命文化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並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國人民革命與奮鬥的歷史文化,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中蘊含的無私奉獻、奮力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品格,為中華民族奮勇向前、勇於鬥爭提供了不竭之力,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不僅要在經濟實力上實現經濟大國的目標,而且要在科技、政治、社會、生態方面實現強國的目標,還要在文化上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我們要能夠在文化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平等對話,把中國自己的事情,用中國話語敘述出來,向世界傳播。新時代的大幕已經開啟,我們要講好歷史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繼承發揚歷史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0日總第1970期 作者:李環宇
精彩推薦:
新中國70年文化自信的邏輯進路
崑曲的審美境界與文化自信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