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理性思辨中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的深刻領悟與傳承創新,是民族的歸屬感、自豪感、價值觀、凝聚力的精神釋放與文化智慧、文化底氣、文化力量的充分表達和展示。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關聯度極高、影響力極大的概念。要真正把堅定文化自信落到實處,必須對堅定文化自信作一番理性思辨。
文化自信與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實踐中自覺形成的為中華兒女共同依託、傳承、發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等所構成的精神文化生態的總和。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形象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屹立。」
當前,縱觀國內,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正在得到大力弘揚,但信仰、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等諸多問題也不可忽視。對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聽之任之。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構建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就是要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匯聚十三億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縱觀國際,思想領域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點讚越來越多,對我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理性認識逐步加深。同時,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誤解、抹黑屢見不鮮,諸如「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論調不絕於耳。因此,必須精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積極回應世界共同關注的現實問題,努力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文化自信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向心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過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通過提升軟實力來增強文化自信,一是要樹立精神支柱。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我們應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尊、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二是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三是展示大國形象。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把經濟實力轉化為文化軟實力,使中國精神、文化等既符合國情,又勇立世界潮頭,需要全景式塑造和彰顯大國形象,讓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中國的獨特優勢。豐富厚重的思想文化資源,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幾千年從未間斷過的延續發展,對維護祖國的團結統一,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鑄就中國人的胸懷、道義與擔當,對激勵中華兒女戰勝無數艱難困苦,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思想與智慧,能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許多極為有益的啟發。可以說,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承的主心骨,文化傳承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滋養。
我們一方面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另一方面,我們應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關係,做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文化自信與文化借鑑
歷史和現實表明,世界文明成果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交流史。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我們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當代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世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認同、接納中國。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和更加開放的姿態,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努力學習、借鑑一切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明成果、有益知識與經驗,在文化多樣性發展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
繼承是為了發展,借鑑是為了創新。在文化借鑑中,應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尤其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博採眾長、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文化自信與文化繁榮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文化自信激勵文化自強。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展文化創造與創新,才能實現對內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對外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自信催生文化繁榮,文化繁榮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奮鬥。
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兩手抓」,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一方面,要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協同,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徵程中,要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