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應該也必然會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所普遍擁有的心理狀態和堅定信念。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責無旁貸地擔負提升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
與此同時,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在育人上「以合力為上,以分散甚至抵制為害」。在發揮思政理論課育人「主渠道」功能之外,也要充分發掘、發揮其它大學課程的育人「責任田」功能,保證它們與思政理論課同向而行,在思想引導、價值傳遞上形成協同效應,形成立德樹人效果的最大化。大學英語是我國高校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它在幫助大學生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價值導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語言教育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文化傳播和價值傳遞。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偏重於實現其工具性目標,如幫助學生掌握詞彙、語法、句法、表達方式等,在文化價值目標上有所忽視、弱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華文化失語」等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在當前國內國際形勢持續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複雜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以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價值導向。要充分發掘和運用大學英語課蘊含的文化價值資源,使它既傳遞語言知識,也更好擔負起立德樹人使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換言之,大學英語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局限於僅使學生獲得英語知識、技能等「語言結果」,還應包括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觸發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等「非語言結果」。
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華文化走出去」大戰略下,培養大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鑑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日益緊迫。這就要求大學英語課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更要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既要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也要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二、大學英語教學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在內容上以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為主,其出發點是讓大學生接觸最「原汁原味」的英語文本,以達到所謂「正宗地道」的語言學習目標。這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成為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傳播的主場域,而中華優秀文化則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語」現象。為此,應改變大學英語教材及教學以西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現狀,適當引入有關中華優秀文化的文本內容,以克服「外國題材課文過多不利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這一弊端。
大學英語課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對待西方文化及中西方文化比較。中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無可辯駁地表明,相比以英語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華優秀文化更具有其獨特的精髓與魅力。因而,大學英語教學所承載的跨文化交流,不應是單向的「文化引入」,也應有「文化輸出」,以實現實質上的「雙向交流」。大學英語教學應在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提升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堅定對中華優秀文化的信念。
三、大學英語教師要提升中華文化修養和文化自覺
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英語教師的思想觀念、言談舉止,都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身心往往兼具中西方文化的烙印。相較於其它專業教師,大學英語教師受西方文化影響往往更大。少數教師在教學中不加辨析地傳播、宣揚西方文化,這對培養和堅定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是極為不利的。
大學英語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更好擔負起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中華優秀文化修養,保持強烈的文化自覺,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大學英語教師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立「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克服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自覺把提升學生文化自信貫穿教學全過程。當然,堅定文化自信絕不等同於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大,絕不是對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不加分析地加以排斥。歸根結底,大學英語教師要在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客觀理性的比較基礎上,幫助大學生在內心深處構建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堅定自信。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
(責編:實習生(張楠)、熊旭)
報告:60%的兒童參與課外班 平均年花費9211元日前,《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兒童參與課外班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8類「校鬧」將受嚴懲 五部門發文保障學校安心辦學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 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構建起治理「校鬧」的制度體系,為學校安心辦學提供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