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顯然,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教學發展的需要、課程育人的需要,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一
大學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其基本指向是在不同語言文化的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有專業知識、有正確價值觀和高度文化自信的主體。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這一語言工具層面,要注重對於「人」的塑造。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對文化接受與文化傳播的交互性教學生態的重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的張揚,能有效賦能大學生思維方式、民族意識和生命價值觀念的正遷移。
在中國開放崛起的進程中,特別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讓全世界感受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生命力。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義務。我國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的殿堂和文明的樞紐,對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優秀文化肩負著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既能在文化傳輸中直接培養造就文化傳播人才,又能通過課程教材、學習資料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為全世界關注中國的人提供鮮活的中國影像。故而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從人才培養、教學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向度,反映了教育的使命擔當。
二
當前,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高質量教學要求層面,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已經形成共識。
隨著廣大教師和學者對於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在不斷走向深入,在課堂教育、學科內容中厚植中國文化,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在注重課程的「工具性」的同時,突出課程的「人文性」,許多高校開展了「中外文化比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賞析」等討論式專題教學。以主要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如《中國文化》(英文版)、《中華文明與地方文化英文導讀》等相繼問世。有眾多語言文化專家參與研發的中國文化資料庫,集中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實現了中國文化全景式的呈現。國際事務交流平臺、紅色文化基地建設等,成為了延伸的英語教學課堂。在網絡化、雲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大數據、雲服務、信息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將更加高效、精準地服務於英語教學。基於現實需要、教育發展理念、教學改革趨勢和新技術運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逐步出現多樣化的標誌性成果。
三
面向未來,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需要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課堂素材選取、授課方式、技術運用等教學的供給側方向進行系統設計。
在英語課程設置上,除了基礎性專業課程外,需要開設適當的中國文化類必修課和選修課,以彌補現行大學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元素不足的短板。對於英語教材的建設,要改變以介紹西方文化為主的教材結構,增大中國文化的比重。在教材編寫體例上,對每個知識單元的內容,均從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兩個維度對等安排。課後練習,要緊扣中國文化進行創新。教學素材的組織,需要聚焦反映中國文化精髓的元素,特別是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一種自然語境中,牽引學生錘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文表達,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症」。課堂教學由教師講授為主轉向教師引導和指導為主,積極採用「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文化感染性和可接受性。同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英語課堂變成區塊相連的、情景體驗的、線上線下全息交互的移動教學文化場域。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本文為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語口語教材教法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