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融入中國文化

2020-12-17 華聲在線

陳 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顯然,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教學發展的需要、課程育人的需要,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大學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其基本指向是在不同語言文化的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有專業知識、有正確價值觀和高度文化自信的主體。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這一語言工具層面,要注重對於「人」的塑造。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是對文化接受與文化傳播的交互性教學生態的重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的張揚,能有效賦能大學生思維方式、民族意識和生命價值觀念的正遷移。

在中國開放崛起的進程中,特別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讓全世界感受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生命力。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義務。我國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的殿堂和文明的樞紐,對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優秀文化肩負著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既能在文化傳輸中直接培養造就文化傳播人才,又能通過課程教材、學習資料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為全世界關注中國的人提供鮮活的中國影像。故而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從人才培養、教學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向度,反映了教育的使命擔當。

當前,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高質量教學要求層面,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已經形成共識。

隨著廣大教師和學者對於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在不斷走向深入,在課堂教育、學科內容中厚植中國文化,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在注重課程的「工具性」的同時,突出課程的「人文性」,許多高校開展了「中外文化比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賞析」等討論式專題教學。以主要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如《中國文化》(英文版)、《中華文明與地方文化英文導讀》等相繼問世。有眾多語言文化專家參與研發的中國文化資料庫,集中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實現了中國文化全景式的呈現。國際事務交流平臺、紅色文化基地建設等,成為了延伸的英語教學課堂。在網絡化、雲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大數據、雲服務、信息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將更加高效、精準地服務於英語教學。基於現實需要、教育發展理念、教學改革趨勢和新技術運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逐步出現多樣化的標誌性成果。

面向未來,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需要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課堂素材選取、授課方式、技術運用等教學的供給側方向進行系統設計。

在英語課程設置上,除了基礎性專業課程外,需要開設適當的中國文化類必修課和選修課,以彌補現行大學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元素不足的短板。對於英語教材的建設,要改變以介紹西方文化為主的教材結構,增大中國文化的比重。在教材編寫體例上,對每個知識單元的內容,均從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兩個維度對等安排。課後練習,要緊扣中國文化進行創新。教學素材的組織,需要聚焦反映中國文化精髓的元素,特別是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一種自然語境中,牽引學生錘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文表達,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症」。課堂教學由教師講授為主轉向教師引導和指導為主,積極採用「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文化感染性和可接受性。同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英語課堂變成區塊相連的、情景體驗的、線上線下全息交互的移動教學文化場域。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本文為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語口語教材教法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微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學科,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學科,這要求我們對英語的學習不但要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及深入學習,更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嚴重,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使得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新聞網訊 近日,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在浮山校區博文樓216教室開展2020年秋季學期大學英語活動月的第三場教學觀摩活動,多位老師參與課堂觀摩。此次觀摩活動由李睿老師主講,內容是《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Text A:「What Can Americans Learn from Confucianism」。李老師採用了POA教學法,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輸出與評價」為主要教學流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在英語教學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
    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既要學生專業成才,又要促其精神成人,這不僅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努力方向,也是一個現實的重要課題。
  • gogokid打造前瞻性課程體系,將文化內涵融入少兒英語教學
    語言既是人類思維方式最主要的表達形式, 也是人類文化的承載體。因此,在現代語言教學中,文化浸潤必不可少。  gogokid在線少兒英語將文化內涵融入課程體系,以極具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獲得了行業廣泛的認可。
  • gogokid將文化內涵融入英語教學,讓少兒英語教育更有「溫度」
    英語是少兒知識啟蒙的重要版塊,gogokid在線少兒英語將文化內涵融入英語教學,探索少兒教育本質,為行業樹立了新風。目前,gogokid在線少兒英語正以更有人文氣息的方式,打造行業一流的教育品牌。從Frank Tang的觀點不難總結出,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尤其是語言教育,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翻轉。語言學習和文化乃至人文科學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外語教育,應當注重文化內涵而不僅是關注語言表面。將文化內涵融入教學課程。
  •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融入育人元素,用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在一、二年級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併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它是將英語基礎知識、應用技能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教育與知識技能傳授是相輔相成的,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 在英語教學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既要學生專業成才,又要促其精神成人,這不僅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努力方向,也是一個現實的重要課題。
  • 文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一部成功舉辦「英語暢談中國文化」主題活動
    本次活動由大學英語教學一部黨支部和系部共同主辦,大學英語教學一部的全體黨員及群眾教師骨幹、2017級文學院翻譯碩士黨支部黨員、2018級非英語專業部分本科生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黨員及非黨員教師、學生共聚日新書齋,暢談中國文化,暢聊英語教育。
  • 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堅定文化自信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應該也必然會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所普遍擁有的心理狀態和堅定信念。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責無旁貸地擔負提升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
  • 「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我國英語教學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以往以應試教育為重心的教學體系所具有的嚴重弊端,尤其是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忽視,亦已得到愈來愈充分的顯現,促使多層次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
  • 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教師和學生醉心於學習和討論英美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活習俗,而對於自己國家了解甚少,更不用說用英語講述有關中國的故事了。現在情況開始好轉,編者加大了英語教材裡的中國元素,讓教師可以方便地在開展英語教學的同時又能夠進行思政教育。同時,出版社也專門編寫了諸如《中國概況:英文》的專門介紹中國的英語教材,筆者手裡就有一本,供上課補充使用。
  • 新時代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創新探索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將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定位中,服務於國家的外語教育必然要進行重新規劃。    成都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創辦於1956年,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以理工為主、以多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
  • 北京語言大學黃悅分享《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入語言教學》
    北京語言大學黃悅分享《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入語言教學》
  • 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為什麼費時低效?
    這與擴大文化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素質教育目的並不衝突。素質教育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實現的。「接觸大量以外語為媒介的專業或文化書籍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素養的過程。」   大學生需要跨文化交際的通識教育,但這類教育內容可以融入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中,也可以在學校公共課程平臺上去開設,納入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人文知識不等於素質教育。充分實現外語的工具性也就是培養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日本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沒有開設英美文學課程,而是全力進行學術英語教學,但日本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都遠遠超過中國大學生。
  •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保證在本科總學分中佔10%
    教學要求建議,大學英語課程要融入學校的學分制體系,儘量保證在本科總學分中佔10%(16學分左右)。  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的要求,並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建設各種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
  • 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在線語言教學如何應對外教和學生文化認知的問題?近期,在哈佛大學研討會上,十餘位資深教育專家和gogokid在線少兒英語團隊一起揭開了迷霧。  眾所周知,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隨著中國教育行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學習英語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2019年07月04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力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這是學生英語語言掌握能力的最直接體現,教師在展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英語寫作教學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在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將其體現在英語作文當中。對於英語作文寫作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開頭,一個好的作文開頭,可以有效的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因此,英語寫作需要一個優雅的開頭。但是從現階段很多學生英語寫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進行作文開頭寫作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經常會出現語言重複運用的情況,這就會導致英語作文的開頭較為死板,如果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意識融入到英語作文開頭當中,可以有效的提升英語作文開頭的質量,會讓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多措並舉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多措並舉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2011-02-14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為全面提升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順應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圍繞育人目標,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內容,優化師資隊伍,加快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課程思政在行動 | 大學英語抵「疫」前行,以文化人
    外國語學院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承擔全校近萬名本科生的大學英語和拓展系列課程。在疫情防控期間,公共英語老師們秉持思辨與思政密不可分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雲」課堂教學優勢,在線上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將疫情防控中豐富的思政素材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通過語言表象剖析其所傳達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道德情操,取得了良好反響,綻放出朵朵初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