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作為高校在校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具有課時量多、學分比重大、時間跨度長的特點。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既要學生專業成才,又要促其精神成人,這不僅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努力方向,也是一個現實的重要課題。
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傳統的高校英語課堂採用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把傳播知識和掌握知識點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往往在於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要實現寓思想政治教育於英語教學之中,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養,強化思想引領責任意識,積極主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員,努力爭當新時代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這就需要院校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中心環節,既重視英語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又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英語教學的各方面,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挖掘教學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項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無縫對接」和「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英語教學的特殊性,不僅在於它的語言教育功能,更重要的在於英語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思想價值體系。英語教師教授英語知識,不應局限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的表層結構,還應在此基礎上深入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給學生以正面引導。比如,對於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解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夢想,解讀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教師可以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文版、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國外傳媒報導與評論等資源中,補充各類融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於一體的教學素材,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在完成課程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最大化。
遵循教學規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其實,英語教師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中,最根本的要靠教學改革。如果因循守舊,缺乏親和力與針對性,就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也很難取得實效。
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英語教學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著力推動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改革,不斷增強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並不是等同的。「思政課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它的實施不是簡單增設一門課或者添加一部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
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學內容,重構教學目標,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材結構。比如,聽力教學要凸顯中西社會背景差異,詞彙語法教學要注重中英文化對比,閱讀教學要加強正面價值取向引導,翻譯寫作教學要強化民族意識薰陶,使英語課程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實現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效應,讓英語課上出「思政味」,讓英語教師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英語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作者:何濤,系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