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知與行】

編者按

日前,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明方向、劃重點、定規則,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從部分地區、高校的探索轉化為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要求覆蓋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為此,我們今天刊發此版,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交流。

作者:李樹濤(湖南大學副校長)

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發掘和強化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要充分發揮好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作用。

光明圖片

切實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

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教師要深刻認識每一門課程,包括思政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都須具有育人功能,主動承擔起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充分理解只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才能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構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

形成課程思政育人自覺。教師要自覺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不僅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要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和品位,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當好「大先生」。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為人師表,做好示範,以自身深厚的理論功底、知識、閱歷、智慧和人格魅力滋養學生,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面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綱要》強調,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課程思政能力本質上是一種綜合育人能力,其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是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關鍵所在。

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如:《大學物理》課程,通過追溯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介紹科學精神、思想與方法;依託物理規律的得出、物理現象的分析,將科學的態度、堅毅的精神以及愛國情懷傳遞給學生。

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組織能力。教師要選好、用好優秀的課程教材,組織好教學內容設計,將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去,要找準切入點,從學科內在邏輯出發,從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課堂授課要注意講究時機,注意語言藝術,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通過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讓課堂「活」起來,發揮隱性教育作用,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不斷啟發中進行思想引領、價值塑造,實現潤物無聲。

著力夯實教師的組織保障基礎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教師主體作用,需要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夯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保障基礎。

切實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將課程育人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之中。要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明確教師的授課態度本身就是課程思政。

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要組織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坊,探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智慧,將思政內化為品格。組織面向各類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專題培訓,邀請名家名師來校指導,提高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能力。

推動搭建課程思政交流平臺。要整合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組建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良性互動的課程教學團隊。組織教學沙龍等教研活動,通過教師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保障課程之間的「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組織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結對,幫助專業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通過校、院兩級領導帶頭參加集體備課、隨堂聽課和教學研討等活動,強化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推進課程思政深入實施。

舉辦課程思政比賽推廣示範課程。要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比賽,堅持以賽促教,評選、推廣課程思政先進典型。如湖南大學2019年舉辦「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主題教學基本功大賽,評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優秀教師28位。開展「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評選活動,首批遴選55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積極做好示範課程建設觀摩、交流、推廣工作,表彰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和教學團隊,提煉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綱要》的指導下,高校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著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用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個關鍵招,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夯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保障基礎,建立健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全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6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凝聚強大育人合力,必須全面系統建設思政鑄魂工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課程主抓手作用,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雖略有差異但卻有共通之處。其一,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 著力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體作用
    彭吉軍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目標定位、體制機制、實施主體、激勵保障等多方面內容,課程思政建設要取得成效,關鍵在發揮好專業課教師的主體作用。促進教書育人職責的回歸。教書和育人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引領的統一,因此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有利於扭轉「教書」與「育人」脫節的突出問題,促進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回歸。擴大課程思政建設的覆蓋面。
  • 打好課程思政建設組合拳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形成共識。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二、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對於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課程思政中可能起到的核心性和關鍵性作用理念引領,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組織不同層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工作的專題研討,引導學校各類主體、尤其是專業課教師充分領悟思政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明確在辦好思政課程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通過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全課程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
  • 課程思政建設要著眼於彰顯辦學特色
    高校必須結合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和學校自身發展定位,將自身的特色和優良傳統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中,開發和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建設要緊密結合辦學特色 處理好共性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係。
  •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促進新時代高校質量內涵建設,旨在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疊加育人效應,要求在遵循學科和專業特點的同時,更加強調每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育人過程要體現思想價值屬性,有利於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一方面,強調要從每一門課程建設出發,明確課堂授課內容的思想指向性,「所有課程疊加起來構成育人主渠道」,讓課程目標從根本上符合「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著力構建「三全育人」總體格局,要求充分發揮專業課與思政課的育人合力,探究將課程作為高校體系化開展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
  • ——江蘇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匯報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形成共識  今年8月,江蘇召開全省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主題就是「聚焦根本任務,強化課程思政」,要求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
  • 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
    原標題: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 【大學思政】 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黨委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 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 哈師大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交流會
    充分利用課程所蘊含的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加強課程育人;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強化實踐育人;將「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相結合,強化教師育人責任,形成育人共同體;將「課程思政」與歷史學專業「雙一流」建設相結合,以學科發展促專業發展。教務處處長程爽以「課程育人 潤物無聲——哈爾濱師範大學課程思政進行時」為題進行交流。
  • 浙江大學多措並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學校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化、規範化、常態化建設。印發《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18—2020)》《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計劃書》等文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體美勞育的深度融合,推進「學科育人示範課程」建設,實現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轉變。
  •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
    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臺,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質資源在各區域、層次、類型的高校間共享共用。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
  • 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大河網
    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引,落實貫徹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部署和要求,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我們要深刻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統一關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二者有著同一的問題意識,都是要解決高等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 發揮教師主體作用,講好思政課
    2020年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指明了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了行動遵循,令人振奮鼓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 南京財經大學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為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南京財經大學加強頂層設計,搭建培養平臺,落實各項保障機制,形成「院院出精品、門門顯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和特色鮮明的南財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健全課程思政體系。
  • 自動化學院舉辦「課程思政」建設專題分享會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學院「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學院教授的引領作用,6月24日,自動化工程學院開展第二期「教授沙龍」活動,邀請學院姜書豔教授以「課程思政建設」為主題,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舉措和案例。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對於課程培養方案、教材選定、政治標準等關鍵教學環節的管理是建設好「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學主體方面,高校馬克主義學院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要發揮應有的協同引領作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辦法,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建設。
  • 抓好心理教師的「六個度」推動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全面推動高校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對《綱要》的落實,也是形成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必需之舉。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絕不是將「心理」與「思政」簡單地嫁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心理健康教師持續付出努力。
  • 「德融課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注重引導廣大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團隊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融入專業課課堂教學,加強德育內容與學科專業課的融合滲透,以評選指標引導教師主動開展「德融課堂」,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讓德育「回歸課堂,回歸生活,回歸常識」,讓課堂真正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陣地。
  • 陝西《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印發
    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