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關鍵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航定向,屢次強調教育應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目的,要著眼「立德樹人」目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凝聚強大育人合力,必須全面系統建設思政鑄魂工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課程主抓手作用,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雖略有差異但卻有共通之處。其一,育人目標的一致性。「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立足「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原則,致力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新時代高校開設的全部課程,都是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服務,都是為更好培育立志實現強國夢、復興夢、民族夢的有用之才。其二,育人規律的一致性。「課程」是二者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思政」是二者有機融合的關鍵要點。兩類課程作用的充分發揮均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學生客體成長發展規律、教書教學基本規律為重要依據。
由此可見,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應,是新時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課堂育人效果與堅定師生理想信念的現實需要。
堅持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有機融合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育人理念是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基本前提。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初心使命,是高校創新發展的中心環節,更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強起來」的重要基石。古語有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本質在於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
德為立國之基,樹人之本。高校立德樹人不僅要講政治、講信仰,更要講智慧、養德性,講技能、培才學。
首先,明確立德與樹人目標任務。「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以高度自覺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為必須條件,以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根本原則。二者的有機融合以課堂、課程為主要渠道,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即承中華民族美德,立社會主義道德,育德才兼備之人;樹人,即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授科學文化實踐創新技能,育又紅又專之才。
其次,精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內涵異同。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頻共振,精確二者內涵異同,實質是明晰二者課程側重點與功能異同。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德與紅」,專業課程重「智與專」。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傳播黨的先進科學理論,築牢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用思想理論鑄魂育人,體現立德與育人;課程思政通過專業課程知識技能系統學習,做精「智與專」的同時注重情感價值的引導作用,把握社會主流思想價值,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教育引導學生,助推愛國情、強國志與報國行深度融合,體現樹人與育才。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就是要做到既立德又樹人、既育人又育才,堅持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融合。
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統一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互補的兩種教育形式。顯性教育側重旗幟鮮明、公開直接的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注重「知、情、意、行」相統一;隱性教育側重潛隱無形、間接引導的承載立德樹人使命,實現思想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時代提升思政工作育人實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貫通,是增強思政教育時代感召力和創新思政教育理念方法的重要手段。
首先,築牢「思政課」領航地位。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課程」,是體現社會主義辦學的根本標誌,是顯性教育的具體課程。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要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立主流意識形態、破錯誤思潮言論,真切講好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推動思想理論認知轉化為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求,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領航作用。
其次,夯實「課程思政」育人抓手作用。「課程思政」是解決「培養什麼人」的根本舉措,是通過知識承載,發揮隱性教育作用的價值課程。實現教育教學的育人協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能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品性養成和鍛鍊意志的內容元素,著力培養積極道德情感,注重以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教學方法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知」與「行」相統一,逐步實現從知識教育到情感教育再到價值教育的育人成效。
堅持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而實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親和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戰略工程,必須要堅持在實踐中鞏固理論認知,並在實踐中檢驗育人成效。高校立德樹人要以德育實踐為基本載體,將德育內容灌注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過程,即要堅持課上實踐與課下實踐相結合,堅持思政實踐與社會實踐相貫通。
首先,創設豐富思政課程實踐,優化思政育人軟環境。思政課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靈魂課程,推動構建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是傳統思政教育從理論灌輸到價值引領的方式轉變,有利於增強理論吸引力和思政工作親和力。有效整合校園文化資源,藉助校園活動載體,開展德育養成、紅色傳唱等特色活動,主動增強學生文化認同。同時,大力推進「思政實踐」校園文化建設,鼓勵學生以專題辯論、角色體驗、紅歌比賽、製作「微視頻」、展演「微劇場」來弘揚主流價值、歌頌真善美,通過發揮文化育德功能提升學生理想高度、堅定信念程度。
其次,注重「社會實踐與課堂實踐」有機融合。實踐思政注重通過選擇典型的教學基地,在開展專業課程實訓、專項實踐活動,如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暑期下鄉等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思政」,意在通過校外實踐活動激發專業興趣和情感認同,在社會實踐中深化學生道德認知、責任感知,引導學生在行走和實踐中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將思政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大課堂。
堅持制度創新與制度執行同向同行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以完善的制度機制為堅實保障,高校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常態化需要長期有效的制度機制協助支撐。新時代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構建二者協同育人長效機制,要堅持將制度建設貫穿思政育人全過程,助推高校思政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首先,健全思政工作實踐教學機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培育有用之才,要格外注重提高思政工作實踐教育教學實效。在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基礎上,建立實踐教學組織管理制度,統一管理、統一組織、統一分配,使教學資源與教師能力相平衡、教學經費同思政實踐教學效果相長。制定教學激勵政策並完善教學效果綜合評價機制,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將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及思想道德水平納入最終考核評價體系,同時基於科學評價結果,逐步調整完善思政教育管理政策,深化思政教學效果。
其次,保障制度執行充分有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本就是教育觀念的理性回歸,但仍需成熟有效的制度體系加以保障,關鍵是緊抓落實。領導幹部及思政教師骨幹要帶頭執行和維護制度,強化責任擔當意識與教學監督檢查體系,建立以制度約束激勵、以制度檢驗育人成效的循環機制,將制度指導約束能力轉變為提升思政育人的強勁效能。
(作者系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恆光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