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2020-12-13 高校情報站

本文載於《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10期

[摘 要]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效手段,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於整體提升協同育人效果。本文從深刻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出發,系統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困境、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繫,以及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內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總體目標,提出了基於核心素養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並討論了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專業思政全過程和課程思政各環節。基於協同效應,從組織體系、教師隊伍、育人文化、實踐平臺、教材體系和質量評價等多個方面,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路徑中的關鍵著力點進行了系統論述。

[關鍵詞]專業思政;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核心素養;協同建設

[作者簡介]閆長斌,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一、再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

1.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困境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課程思政極大地優化了思政育人的時空域,夯實了課堂育人主渠道地位,為構建三全育人提供了有效支撐。課程思政理念逐漸成為共識,課程思政建設經驗逐漸得到積累,一部分學校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例如,華東師範大學[1]、北京聯合大學[2]等。然而,熱鬧場面的背後,也需要冷靜思考。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1)課程思政全覆蓋的建設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基因式的建設路徑尚未形成,結果是教師疲於應付,學生受益甚少。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有數據表明[3],高達86.8%的專業課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屬於自身職責範圍。有的專業課教師認為,課堂上專業知識講解時間已經捉襟見肘,沒有剩餘時間去考慮思政問題。有調查顯示[4],65.6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結合程度一般,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完全沒有結合。(2)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重點不清晰,教學體系不完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許多專業課教師知道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但不知道課程思政的目標重點在哪裡,心有餘而力不足,找不到課程思政建設的主線和抓手,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結果是一些專業課出現了為思政而思政的「貼標籤」和「兩張皮」現象[5];一些專業課不顧課程性質之間的差異,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還有一些課程思政喧賓奪主,甚至把專業課上成了思政課。這些都無法更好地實現「全面培養人」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偏離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初心和使命。(3)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無法真正形成育人合力。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複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問題[6]。如何在專業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內容、路徑、資源和平臺等進行系統梳理和規劃設計,圍繞專業核心素養優化課程思政結構體系,體現專業培養特色,值得深思。

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課程思政建設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如何啃下這個「硬骨頭」[7],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難點問題。

2.課程、專業、學科的有機聯繫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需要,以相關學科為依託,設置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而課程是教學科目的構成及其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科、專業、課程都是高校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重要方面,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不同層次。對於人才培養而言,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總的來說,學科是專業和課程的核心,專業是學科的拓展延伸和課程的組織形式,而課程是學科和專業的基礎支撐。課程、專業和學科協同建設才能形成三駕馬車共同驅動的良好局面。三者協同建設的內涵表現在:學科建設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引領作用,專業建設對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促進作用,課程建設對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基礎作用。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先後出臺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有關的「雙一流」和「雙萬計劃」,充分反映了學科、專業和課程在全方位人才培養中的關鍵性作用,充分說明了統籌推進學科、專業、課程三者協同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也為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政策保障。

3.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內涵

由於受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和教育功利化等多種思潮的影響,教育重視把學生培育成某一行業的專業人才而忽視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運行軌道出現偏離,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三全育人同心圓尚未形成。強化課程思政的方向引領,提升課程思政的系統集成,深化三全育人的過程實效,要求開展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這也是專業、課程協同建設的應有之義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

一方面,「雙萬計劃」統籌開展專業和課程建設,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加快推進一流本科教育振興計劃。同時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就為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耦合育人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正如思政教育不能只是思政課的事一樣,課程思政也離不開專業思政。課程思政離不開專業思政的方向引領,專業思政也離不開課程思政的基礎支撐,二者之間存在天然的耦合基礎;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上,二者存在相同的耦合目標;在三全育人和隱性育人過程中,二者存在相同的耦合功能。專業思政是深化課程思政、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形成一體化育人體制機制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曾在《世界模式論》中提到,「思維既要把相互聯繫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時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他們的要素」。這正是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關係的最好詮釋。只有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專業思政育人平臺更好地營造課程思政氛圍,才能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規範、有序、健康發展。課程思政是專業思政的重要組成和載體,沒有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專業思政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只有釐清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內涵,同步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三全育人鏈條才能更完善,更好地發揮1+1>2的整體優勢。

二、再落實:基於核心素養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

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必備品格是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關鍵能力是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社會,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兩大決定力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也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的中間環節,同時具有很強的理念性和很好的操作性。這正是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培養人和培養全面人的最好體現。

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中,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核心素養分解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3個主要維度,表現為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人文底蘊、科學精神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理念實現了育人目標從知識為本向以人為本的升華,回答了「培養什麼人」的根本問題。然而,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中去,進而真正實現其育人功能和價值,是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在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如何梳理專業教育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並有效融入專業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當前推進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的主要梗阻。

一方面,核心素養作為引領和抓手,既要從理論高度為開展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指明著力方向,也要在建設策略上為打造思政隱性教育的一體兩翼和完整鏈條提供解決方案,使其與思政顯性教育互補,共同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通過將核心素養嵌入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過程,有效地解決如何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中的難題,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構建了實施路徑,從而為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服務(圖1)。

1.核心素養貫穿專業思政建設全過程

紮實推進專業思政建設,必須納入「三全育人」這一立德樹人的重要保障機制,為提升專業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和條件保障。強化三全育人理念落實,完善三全育人實施路徑,須將核心素養貫穿專業思政建設的全過程。

(1)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堅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目標不動搖。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應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國家、區域和行業具體需求,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做好頂層設計,將核心素養中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貫穿性主題,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主線,對畢業生綜合素質要求和目標進行精準設計,明確提出專業思政的總體要求,完善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此外,應根據科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畢業生核心素養生成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進行跟蹤和評估,建立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調整和長效機制。

(2)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將核心素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角落,與專業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打造突出核心素養生成和專業特色的育人環境。各專業要認真審視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關涉的各環節和各方面[8],包括人才培養基本要求、課程體系(含實踐教學)、教學規範、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學科支撐、教材建設等,對本專業畢業生核心素養生成方面的實現路徑進行整體設計,把專業思政目標細化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明確專業思政實施步驟和進度計劃,強化專業育人功能。化有形為無形,真正實現思政育人與專業育人的無縫銜接和無痕滲透。

(3)在課程體系結構上,以淘汰水課和建設金課為基準,將核心素養分解到課程體系中,構建複合型和均衡化課程結構,強化通識類、實踐類和創新創業類課程。以「夯實基礎、加強通識、強化實踐、激勵創新」為總體原則,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反向設計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課程結構體系,破除傳統課程結構體系中的功利性和非均衡性,例如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重理論輕實踐等[9]。充分發揮通識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育人功能,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2.核心素養嵌入課程思政建設各環節

將核心素養嵌入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各個環節中,以高質量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支撐高水平專業思政建設,促進耦合育人功能實現及其價值最大化。

(1)在課程標準要求上,完整地體現核心素養的兩個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面向中小學提出的,高校課程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作用基本類似,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要求、教學內容、學時分配、考核方式以及課程教材等部分均有詳細明確的闡述說明。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教學大綱,在目標要求上,均需要對課程學習後應該養成的必備品格和掌握的關鍵能力進行明確規定,例如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救死扶傷的責任擔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者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創新精神等。

(2)在課程教學方法上,以核心素養的基本要點為基礎,構建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在具體課程和實際課堂中。教學效果是檢驗課程和課堂的落腳點,而核心素養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理想準則。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目標,兼顧共性與個性需求,千方百計地創新課程教學方法。例如,為了彌補實驗條件的不足,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開展實驗教學;積極開展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利用對分課堂、有效提問和專題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和互動效果。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構建不同的自主學習模式。例如難度不大的知識點,放手讓學生自學;稍有難度的知識點,組建小組學習;難度較大的知識點,組建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

(3)在課程教學內容上,以核心素養生成度為目標,優化學時分配,構建知識、能力、價值並重的教學內容組合。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麼留下來的就是教育。要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生成度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講解的同時,將課程思政映射點融入其中,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兼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例如,在《土木工程概論》等課程中,將疫情期間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等與現代裝配化建築特點相結合介紹,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工程地質學》等課程中,將不良地質現象與防災減災教育結合,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再探索: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協同建設的著力點

基於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耦聯性特點和一體性特徵,有必要引入協同學理論,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推進路徑開展協同建設。在協同建設過程中,既講究三同時(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和同時實施),又相對明確各自的特點、地位和作用。專業思政要突出對不同專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體現專業思政的規定性;課程思政要突出思政元素挖掘和有機融入,體現課程思政的基礎性。專業所開設的所有課程要根據專業思政要求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既要體現專業思政對課程思政的規劃引領性,又要保持課程思政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教師自主性。

(1)組織體系協同建設,以深化三全育人為目標,構建五位一體的組織體系。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是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同時也要以三全育人為制度支撐和條件保障。學校辦學理念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統領,體現核心素養,彰顯辦學特色;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並調動一切資源和力量投入到協同建設中。院系是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責任部署的重要推進者,擔負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使命。專業負責人和教師黨支部書記是專業思政的組織落實者,肩負著專業思想建設的重要職責;而教師則是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直接使命。構建「學校+院系+專業教研室+教師黨支部+教師」五位一體的協同推進組織體系,將教師黨支部建在基層專業教研室,強化教師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及其與專業教研室的協同育人作用[10],將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黨支部集體活動的重要內容。強化專業負責人的一崗雙責意識,開展謀划行動和樹立帶頭作用。學校和學院把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教學單位和教師個人績效考核範圍;黨委組織部要把教師黨支部推進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教師黨支部考核指標體系;並在教師職務(職稱)晉升和各類評優評先中明確條件性要求和傾斜性支持。

(2)教師隊伍協同建設,以專業課教師為核心,構建複合型育人共同體。先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一方面,專業課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直接、對話最集中的教師群體,也是開展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的中堅力量,提升專業課教師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11],是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關鍵。引導專業課教師從經師向人師轉型,從知識型教師向素養型教師轉變。強化專業課教師人格魅力示範效應,以高尚品格感染高尚品格,以核心素養培養核心素養。另一方面,以課程思政和專業班主任為紐帶,構建「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院系輔導員/社會導師」複合型育人共同體[12]。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共同致力於專業課思政元素挖掘和課堂融入設計;專業課教師+院系輔導員共同致力於立足專業特色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專業課教師+社會導師共同致力於打通校內外育人渠道,提升育人空間和水平。

(3)育人文化協同建設,以思政元素挖掘為抓手,構建全時空育人環境和育人氛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專業教育規劃還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都必須以思政元素為基礎,耦合育人建設的難點都是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有機融入。因此挖掘好思政元素的同時,並儘可能好地將其融入具體育人過程。首先,以核心素養為主體參照,有利於從多個維度和多個基點深度挖掘專業和課程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其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託,深度挖掘國家大德、社會公德和公民美德等思政元素;再次,開展以評促建,以賽促教,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建設局面和以點帶面的品牌示範效應;最後,發揮地域文化、校園文化和學科文化等育人功能,挖掘思政元素,打造全時空育人文化環境,共同致力於培養「文化人」。例如,鄭州大學充分利用黃河文化和中原文化,厚植「求是擔當」的校園文化,同時開展工程文化、安全文化等學科文化主題宣傳,營造全方位育人文化氛圍。

(4)實踐平臺協同建設,以勞動實踐教育為鋪墊,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全面融合的一體化路徑。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不要讓學生成為只會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喚醒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對國家的認同、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成長的自信。而點燃這個火把的打火機,正是實踐教育[1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將思政元素滲透到專業教育中的最好渠道。一方面,實踐教育教學基地建設一體化,拓展實踐基地建設,在專業實踐平臺建設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鄭州大學紅旗渠教學實踐基地,集紅色教育、旅遊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多種用途於一體,全方位地實現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另一方面,勞動實踐與專業實習一體化,完善實踐教學過程,在全時段實踐教學中完成思政元素與專業教育無縫對接。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大一學段的認知實習、大二學段的課程實習、大三學段的生產實習以及大四學段的畢業實習等全過程,同時將勞動實踐教育落實在三下鄉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課程實習中。

(5)教材體系協同建設,以補弱項短板為契機,構建新型課程教材體系。教材是專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中的薄弱環節,原因在於重科研輕教學的指揮棒使得教師編寫教材的動力不足。特別是對於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而言,配套教材更是缺乏和滯後,已經成為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一方面,教材建設要注意新編教材與現有教材二次開發相結合,以教材建設支撐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一方面,在政策和經費支持教材建設的基礎上,為保證教材的深度和適切性,構建常態化的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教育學教師+校外專家+學生組成的教材開發組,採用科學分工與協作的模式推進教材建設;另一方面,結合學校和專業特點,注重校本教材開發,同時加強數位化教材、網絡化教材等立體化、新型化等精品化教材體系的協同建設。

(6)質量評價協同建設,以目標結果產出為導向,構建標準化、多元化與動態化相結合的系統性考評機制。質量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首先,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質量評價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核心素養達成度為目標,整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考試,構建基於OBE教育理念的總體質量評價方法;其次,破除「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法和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指標體系[14],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成人與成才相結合,師評與自評、他評相結合,成績評定和個人品行表現相結合,構建多元化評價方式;再次,對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思政教育環節和融入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映射點,不能只立不評,只教不考,綜合開展素質與能力評價、課內與課外考核,不斷完善考評機制。例如,將學生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納入人才培養質量和課程學習考核體系。最後,以內部評價和外部認同為驅動,構建基於多元評價主體的動態評價方法和持續改進機制。例如,打造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質量的「學校認定+學生認知+家庭認同+社會認可」立體化評價體系,並以此進行動態反饋優化。

四、結論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校千教萬教,教人真理;學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現代高等教育不但要培養「真人」,還要培養真善美全面發展的「全人」。

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單槍匹馬勢必獨力難支,協同作戰才能夠戰無不勝。所有專業都要開展專業思政建設;所有專業課教師都要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從認識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現實意義、落實基於核心素養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以及探索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協同建設的著力點三個方面,對如何高質量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為提升專業建設內涵、深化課程改革、提升高素質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勇,胡詩朦,陸文洋,等.生態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以「環境問題觀察」MOOC建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89(6):34-38.

[2]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2):1-7.

[3]何源.高校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表現及其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9(11):80-84.

[4]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1):108-110.

[5]教育部.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房敏.課程建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1):105-110.

[7]陳寶生.加強高校思政工作要做好五個「一」[EB/OL].https://gaokao.eol.cn/news/201803/t20180316_1590081.shtml.

[8]李春旺,範寶祥,田沛哲.「專業思政」的內涵、體系構建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9,33(4):1-6.

[9]趙鳴歧.高校專業類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任務與標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5):86-90.

[10]胡天佑,鄧力.高校教研室「中心化」發展的若干問題[J].高等教育評論,2019,7(1):193-200.

[11]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12]馬亮,顧曉英,李偉.協同育人視角下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13]賴金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有效融合路徑研究[J].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6,31(11):132-136.

[14]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於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72270);鄭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科大學生工程意識與工匠精神的培養—以土木類學生例」(2019ZZUJGLX275);鄭州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範項目(2020ZZUKCSZ074);論研究,2018(3):64-69.

侵刪

相關焦點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另一方面要持續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政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注重培養塑造教師隊伍特別是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責任意識,堅持不懈淬鍊提升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對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評價機制,努力讓所有教師都履行好育人的職責,讓所有課程都發揮育人的功能、上出「思政的味道」。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復旦大學副校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雷指出「理工科專業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在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中,堅持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本,以課程思政為魂,提升專業課程品質,逐步探索出一套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理工科課程思政經驗方法。
  • 【課程育人】應用物理系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近年來,電信學院應用物理系通過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實踐課程育人。
  •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今年5月份,教育部正式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性框架。在貫徹落實《綱要》的實際行動中,為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需要做到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意義、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緊抓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建設、構建學生主體參與機制。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以專業精準育人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路徑創新
    高校應當推進思政教育適應於不同專業學科的教學和育人要求,使思政教育帶有專業學科特色,不斷深化專業學科教學的育人本質,從而實現專業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科教學中,能夠不斷提升專業學科教學在育人方面的全面性,不斷深化專業學科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推進學生積極積極開展專業社會實踐,從而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個人的人格發展,實現個人價值創造與社會價值創造的統一。高校要將學科教學特色作為專業課程思政的基礎,根據專業教學特點和育人特色推進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的配合,使思政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專業學科的教學要求、實踐要求和育人要求。
  • 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上海2月7日電題: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振東 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復旦大學,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正日益顯現。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課程思政」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同時要認識到這一改革推進中,應起到促進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學在培養人才上的良好互動,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但調研發現,專業課教師在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力度掌握不夠,有的顧此失彼,有的過猶不及,極大地損傷了「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效果。
  • 課程思政與鑄魂育人——機械系第三黨支部舉辦「黨支部+課程思政...
    本站訊(通訊員 邢元)12月20日,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系第三黨支部和工程圖學課程團隊聯合邀請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張巍副教授以「課程思政與鑄魂育人」為題,為黨員同志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課後,又圍繞《工程圖學》和《工業設計導論》兩門課程的思政建設進行了交流和提升,同志們反響熱烈。
  • 西南大學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紮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印發《課程思政項目實施方案》,遴選建設課程思政重點課程100門、示範課程30門,通過修訂課程大綱、優化課程內容、規範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教材選用、創新考核方式和豐富教學資源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教育部此次出臺《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 「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1]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如沐春風、如火如荼,但關於課程思政的內涵、緣起緣由、路徑、評價等一些基本問題,還缺乏統一的學理認識,需要進一步總結凝練,廓清提升,以更好地指導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 課程與思政交融,教書和育人互促
    光明日報評論員  近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正式印發。《綱要》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強調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蔣亦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日前,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五年內培育一批示範校、示範課程。 方案明確要把專業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分類推進各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
  • 課程思政 | 網上教學不忘育人初心!復旦大學課程思政與抗疫同向同行!
    輸近日,教育部發布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穗舉行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馮秀軍認為,正確認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關係,需要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挑戰性,明確教育的目的,把握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揭曉認為,「同向」是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方向一致,即立德樹人;「同行」是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手段一致,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
  • 六省市職校組織「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展示活動
    近日,由市教育兩委主辦、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京津冀陝甘寧六省市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交流展示活動舉行。該活動也是2020年天津市職業教育活動周重點活動之一。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作為10 所「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之一,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在全面增強教師育德意識基礎上,更加重視育德能力的提升,充分注重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為「課程思政」提供深厚的學術支撐,邀請校內外專家並組織示範馬院教師走進全校各學院,做其它專業授課教師的「指導員」,通過與專業課程教師共同「研學」,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成為推進課程思政的「源頭活水」。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一方面,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經濟轉型換擋,社會矛盾顯現,各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種衝擊,思政課程必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課程思政逐漸成為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創新實踐。我們要在學習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中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為抓手推進「三全育人」。
  • 我校召開「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會
    》《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會議上,宣讀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示範單位、示範課程等表彰決定,參會領導為受表彰單位和個人頒發了獎牌。       楊帆校長在講話時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