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7日電題: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振東
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復旦大學,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正日益顯現。
(小標題)課堂:十九大精神「新鮮解渴」
黨的十九大閉幕後的一天下午,復旦大學3108教室坐得滿滿當當,沒搶到位子的同學從別的教室搬來椅子,坐在教室後面和過道上。教室外,一些同學站在窗邊,探進頭來。
學生們搶著來聽的,是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新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專題課程。學校相關學科領域的知名教授先後走上講臺,帶領本科生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劉婧漪來自2017級技術科學實驗班,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桑玉成對主要矛盾變化的講解,讓她聯想到當下的社會熱點:「老師說到新的矛盾涉及人們對公平、安全、正義的需要,而不再只是物質文化方面的,這切中當下現實,讓我一下子理解了黨的決策是和社會現狀緊密聯繫的。」
專業理論厚實,案例鮮活生動,不少學生聽完課直呼「解渴」。「跟我之前想像的『思政課』不一樣,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了更深認識,課後我還要對照十九大報告去理解。」自然科學實驗班大一新生朱天寅說。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董雅華說,在「同心圓」式思政教育體系中,思政課仍是核心地帶,必須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課堂質量。據介紹,學院已建立起集中研討提問題、集中備課提質量、集中培訓提素質的「三集三提」機制,以確保系列專題課程教學效果。
(小標題)課程: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
「中國為什麼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摸索與實踐中一步步走出這條道路的?」復旦大學「課程思政」校內公開課《經濟與社會》課上,經濟學院教授石磊用經濟學智慧生動地解讀了中國現代發展史。
「身為一名工科生,缺乏經濟學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原來擔心聽不懂,沒想到聽下來毫不費力,並且受益良多,讓我對中華民族的不斷前進滿懷信心。」復旦大學2016級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本科生張瑞祥說。
除了《經濟與社會》,復旦大學首批還開出《人文與醫學》《政治與社會》《環境與人類》等6門「課程思政」公開課,主講教師來自醫學、國際關係、物理等院系,每一門都是學生熱捧的「秒搶」課。
「課程背後都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逼迫』我們轉換身份跳出原有框架,不斷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學生說。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金曉峰認為,專業課、思政課從來不曾割裂,每一門課都應該求真、觸情,並傳遞價值,不僅要幫助學生「專業成才」,更要促進「精神成人」。
「高校所有課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必須同頻共振。」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表示,學校力圖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圈,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多層次互補的「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位、各個層面。
(小標題)教師:明理入心 德育為先
復旦大學提出,2018年將在首批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針對全校各專業全覆蓋的「三十百」示範工程,即建設3個「課程思政」示範專業、20門「課程思政」示範在線課程、100門「課程思政」示範專業課程。以此促進所有課程都上出「德育味」,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
通過課程實踐,不少復旦教師對如何促進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有了更深理解。在石磊看來,思政教育明理入心至關重要,而「理」必須隨著中國實踐的步伐不斷提煉總結,充分具備對現實的闡釋力。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蘇長和認為,要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在互通中「傳道」,教師要努力讓自己知識面廣闊,同時努力實現科研和教學間的相互轉化、各類知識間的相互轉化。
教材是落實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據了解,復旦大學將通過代表性科研成果認定等激勵方式,組織和鼓勵教師編寫更多包含中國智慧、體現價值引領、代表復旦水準的「課程思政」好教材。同時,將以提升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為重點,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課程思政」的推廣提供全面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