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課程育人高端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各地高校的學者60餘人參加了論壇。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徐珂副教授提出,課程思政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與自己學校的特點相結合,要從政治認同和國家意識、品德修養和人格養成、學術志向和專業倫理三個層面進行價值引領。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鵬教授認為,課程思政的關鍵點在於建立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幫助學生形成歷史主體意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張有光教授結合自身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經驗,指出課程思政應是教書與育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概括了課程建設的立意、創意、匯意、達意四個方面,以宇宙簡史課程為例介紹了相關經驗。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王前教授提出,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思政課程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簡單對照,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要最大限度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需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多途徑協調育人平臺,需要構建黨委領導、部門協調、院系主導、黨支部推動、教師參與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華東師範大學杜震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宗升教授、王文文副教授、李景文教授、劉虎教授、張力軍副教授、沈映春副教授等專家依次發言,結合自身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與思考進行了報告與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樊尚春教授用主題報告的方式對本次論壇做了總結。他結合自己近30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課程育人的理念就是弘揚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就是把育人與育才相結合,將專業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有機融合起來,高校所有課程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次會議通過交流分享課程育人的經驗與成果,為推動高校課程育人體系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開拓了思路、匯聚了思想,凝聚了共識,實現了教育部設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研究實踐基地、諮詢服務平臺、協同協作平臺和互動交流平臺等「一基地三平臺」的初衷和目的。(張金嶺 江天雨) 

相關焦點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唯有結合各門課程、融合專業課程有效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能實現合力效應。3. 微觀層面: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影響力的契機。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立足「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原則,致力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新時代高校開設的全部課程,都是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服務,都是為更好培育立志實現強國夢、復興夢、民族夢的有用之才。其二,育人規律的一致性。「課程」是二者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思政」是二者有機融合的關鍵要點。
  • 復旦:變「思政課程」為「課程思政」,將實現所有學科全覆蓋
    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變「思政課程」為「課程思政」,打造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思政教育體系,在復旦大學,思政教育面貌已是「日新月異」;2018年將實現所有學科課程思政的「全覆蓋」。
  • 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職業院校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是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的途徑,其中「課程育人」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如何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產生協同育人效應,是我們每一位職教工作者都應該深入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復旦大學副校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雷指出「理工科專業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在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中,堅持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本,以課程思政為魂,提升專業課程品質,逐步探索出一套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理工科課程思政經驗方法。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一、「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實踐誤區 要釐清「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首先得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目的。 上述文件昭示了「課程思政」應具備鮮明的政治性,以政治性引領專業性並融匯於專業教育中以實現社會主義高校的育人目標,這是「課程思政」的崇高使命。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再次強調。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貫徹落實「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就是要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相統一,探索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就是要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者的緊密結合,作為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有效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核心素養理念實現了育人目標從知識為本向以人為本的升華,回答了「培養什麼人」的根本問題。然而,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中去,進而真正實現其育人功能和價值,是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在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如何梳理專業教育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並有效融入專業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當前推進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的主要梗阻。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等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程思政建設要在課堂教學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落地落實,將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教育元素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能夠真心感受到、切身體會到。一方面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一方面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
  • 《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一、設計理念: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途徑,促進公共基礎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建立課程思政考評機制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
    ,江西工程學院校領導楊名權、胡湧、張晨曙、彭衛東、桂小敏、沈良、馮贇、黃海軍、鮑步雲、樂俊傑、陶小兵、鄒建民等與學生一同走進課堂,聽教師講授專業課程思政第一課。激勵同學們學好工程力學這門基礎學科,培養學生對專業及行業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專業信心,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投入到課程的學習當中,從而早日實現科技報國的大志。
  •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課程思政要把準「四個高度融合」的內在邏輯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以及統籌推進和分類施策的高度融合,寓價值觀引導於教育教學之中,切實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結合、一體貫通,解決好立德樹人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江西工程學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激勵同學們學好工程力學這門基礎學科,培養學生對專業及行業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專業信心,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投入到課程的學習當中,從而早日實現科技報國的大志。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麼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參與;主動建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貫穿。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課程思政是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從發展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深化和拓展。課程思政要求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從理論維度看,課程思政是對教育理念的發展。
  • 淺析「課程思政」教學中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這就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結合自己課程特點恰如其分地選擇相應的思政元素,儘可能挖掘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另外,在一些專業課中受制於體制機制不活,課程思政教學部分通常流於形式,這就導致思政教育體現出較強的主觀色彩,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 海洋地質學課程紮實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本站訊(通訊員 王虎)課程思政,即充分挖掘除思想政治課之外其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其思政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載體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