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2020-12-16 澎湃新聞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

本期經驗來自生物學院韓海棠老師的課堂,聽韓老師分享《生物化學》課程如何實現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式」設計。

韓海棠 副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生物學院

主講課程:《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B》等

導言:育人,需融入

「生物化學」課程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不但是學習專業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了注重知識傳授和強化專業技能外,也注重價值引導。在進行課程全方位教學設計時,教師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識點裡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煉出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進行「融入式」設計。重塑教學目標,梳理教學過程,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結合,貫穿於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和專業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通過專業課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師專業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以「三農」情懷重塑育人目標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生物化學(下)課程在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分別重塑了已有的教學目標。

在認知目標方面,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生物化學發展趨勢和生物化學研究和應用的最新進展和技術;

在技能目標方面,培養在生活中應用生化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運用生化理論知識和技術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質的思維能力,在應用層面為高端精準農業的進步和醫藥健康及食品衛生質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識和技能儲備;

在情感目標方面,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培養具有牢固的專業思想和具有農業大學本色的「三農」情懷,以及具備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科學設計,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的有機融合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細緻梳理,找到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有機融入,提高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有效性,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融為一體。

01

在案例中體現「愛農知農為農」精神

作為農業院校的生物化學課程,我們在以生物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與生活實踐相關的案例使同學們理論聯繫實踐,同時追蹤科研新進展並融入到課程相關內容中,特別是生物化學理論及技術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案例和研究。例如:根據胺基酸合成途徑設計的除草劑草甘膦、生物固氮以及生物化學技術在現代農業抗病、育種中的應用等。為培養「愛農知農為農」的創新型農業人才服務。

02

了解中國科學家經歷,

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教師搜集了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科學家、突出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學研究背後的故事,建立了資料庫,並融入到相關的專業知識點中,展示我國過去、現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同學們感受科技工作者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在講解「蛋白質的結構」一節時,引入中國科學家在1965年「一窮二白」的時代背景下,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的工作介紹。通過介紹,使同學們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們在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和高度的國家使命感的驅動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在學習」RNA轉錄」一章,引入施一公團隊解析高解析度酵母剪接體的研究,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世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突破,是對世界科學的重大貢獻。通過對本專業我國傑出科學家的研究經歷與突出貢獻,使同學們了解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03

講述學科故事,感受科學精神

通過講述學科知識背後的故事,認識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學習「胺基酸代謝」一章中以甘氨酸為前體合成卟啉環的代謝途徑時,介紹了科學家David Shemin把自己當實驗動物研究代謝的故事,他購買了

同位素,標記甘氨酸後,多次服用後抽血檢測代謝物標記情況。同學們在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了科學家甘當小白鼠的科學獻身精神,這種精神讓同學們讚嘆不已。

04

借用優美詩詞,助力專業學習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我們用優美的詩詞結合生物化學知識,既感受了傳統詩詞之美,又提升了生物化學的學習效果。

在開始學習「代謝」一章時,教師先引入唐代孟浩然的詩《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因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所以會請湖北同學用方言朗讀詩。在活躍的氣氛中,從社會人事間的代謝引入到機體內的代謝,使同學們感受到新陳代謝的普遍性及其在社會和機體內的重要性。

在「胺基酸代謝」一章中,學習到精氨酸生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反應時,告訴同學們只要記住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州一水間」就能記住是精氨酸代謝生成的一氧化氮。「京」諧音「精」,代表精氨酸,「瓜」代表「瓜氨酸」,「一」代表「一氧化氮」,而且精氨酸形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過程中確實是有水產生的。在回憶古詩詞的過程中,輕鬆記住了生化反應,一舉兩得。

05

學有所用,傳播科學知識

生物化學中的很多知識是與人體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比如糖、脂肪在生命活動中有重要的功能,但是過多就會導致機體物質和能量代謝紊亂,甚至引起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在脂代謝學習了相關代謝途徑後,通過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減肥產品和減肥方法,引導同學們應用所學知識辯證分析問題,建立合理飲食並結合運動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生命健康。

試驗181班費同學製作的海報

作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不僅要通過所學知識維護自身身心健康,還應該做好科普工作,用所學知識幫助親人朋友。

在脂代謝一章通過學習阿司匹林參與的化學反應,同學們理解了它解熱鎮痛的生化機理和它的副作用-增加人體出血風險和損傷消化道黏膜。因為阿司匹林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有很多人在自行服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教師在課程中引入了最新研究文獻,介紹阿司匹林的適用人群和引發內出血的風險,提醒同學們要告知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定不要擅自服用阿司匹林。課後,同學們繪製了精美的海報,對阿司匹林解熱鎮痛的機理及其風險進行了宣傳,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家人和社會,提升社會責任感。

來源: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姜藺

供稿:生物學院 韓海棠

原標題:《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式」設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宋正河:《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思政...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分享,來自工學院宋正河老師的課堂,由宋老師講解《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思政教育的知與行。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楊魏:流體力學的「4+1」課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課程思政在醫學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基於醫學教育的特有規律,我們以「健康中國2030」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健康中國為指導,對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探索。通過加強教師「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的培訓、建設生物化學的思政元素的資料庫、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密切關注國情社情,培養責任擔當等,來自師生的反饋表明課程思政有機融入生物化學教學已取得良好效果。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王數:熱愛地球,感受地學之美——思政教育融入地學課程教學的探索
    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經驗,來自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王數老師的課堂,分享地學課程的課堂育人探索。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參與;主動建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貫穿。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唯有結合各門課程、融合專業課程有效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能實現合力效應。3. 微觀層面: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影響力的契機。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凝聚強大育人合力,必須全面系統建設思政鑄魂工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課程主抓手作用,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 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注入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的醫學職業理想,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注入救死扶傷和服務健康的醫學職業目的,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注入醫學史上眾多醫師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注入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等醫學元素。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問題,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 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
    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就業及職場競爭力,為企業培養具備較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圍繞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然後分析當下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後提出推進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
  • 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範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教師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深刻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教改效果,高校應該讓教師在課程思政教改中找到自信與從容,完善提升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 商學院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曹蓮娜)為深入貫徹《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全面落實《南開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近日,商學院在學院報告廳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動會,面向全體教職工宣講《南開大學商學院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紮實推進具有南開商科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我們要用好傳統教學「第一課堂」,建立課程思政體系,不斷創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堂設置,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他課程,破解「單兵作戰」和「孤島化」困境,讓各種教學活動都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存在共同的價值引領。長期以來,我們倡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涉及的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
  • 課程思政與鑄魂育人——機械系第三黨支部舉辦「黨支部+課程思政...
    首先,張巍同志講解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歷程,闡述了「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意義。他結合國內各高校已經開展的「課程思政」的相關實踐案例,給出了我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建議,即保持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展的邏輯主線;立足「新工科」建設,培養卓越工程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與指導學生嚴守技術倫理與工程倫理,打造嚴謹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哲學高度提升教師自身對於「三全育人」「五育並舉」的認識和實踐。
  • 吉林大學:「大課程」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他說,要做好課程思政的供給側改革,專業課與思政課必須同向同行,不是「專業課」和「思政課」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充分挖掘梳理與課程知識內容相關聯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物理學院張漢壯教授在給新生主講《力學》這門課時有一個特殊要求:上課前起立,師生互敬問好。一件看似微小的事兒,張漢壯卻堅持了20幾年。他說:「良好的教學秩序是對學生基本禮儀的引領。」
  • 如何破解"兩張皮" 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開講
    如何破解"兩張皮" 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開講 2018年06月26日 09:31 來源:文匯報 作者:姜澎 字號 內容摘要:課程思政要全覆蓋,實現學科育人和課程育人水乳交融據復旦大學副校長桂永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