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在醫學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局面,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服務人民群眾的卓越好醫生。
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醫學院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涵,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深入挖掘醫藥文化中的思政資源,豐富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注入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的醫學職業理想,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注入救死扶傷和服務健康的醫學職業目的,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注入醫學史上眾多醫師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注入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等醫學元素。同時,要加大思政課程改革力度,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使醫學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基礎學習階段,可以將基礎醫學教學中常用的PBL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方法運用於思政課堂;在臨床學習階段,可以將床旁教學、翻轉課堂等運用於思政課堂,以適應醫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要求,推進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醫學院校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堂活起來,推動醫學傳統優勢思政課程同「易班+思政課程」、慕課等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在課程思政中挖掘醫德元素。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很多課程都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意識、對科學的追求精神、對醫學的奉獻精神、對病人的關懷精神,醫學院校應該遴選一批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探索,挖掘其中的醫德元素。比如在《人體解剖學》課堂開展「大體良師」致敬教育,在《細胞生物學》課堂引入科學精神教育,在《寄生蟲學》課堂引入民族自信教育,在《藥理學》和《生物化學》課堂貫穿創新奉獻教育,在《機能實驗學》課堂開展動物倫理、動物美學教育等,使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課程蘊涵的醫德精神升華為學生的內在素質;還可以通過建設《醫學人文》《醫學倫理學》《醫學美學》等人文教育主幹課程和輔助課程體系,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融合,塑造醫學生醫者仁心的素養和德能兼修的能力。
在「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醫學院校應該培養醫學生樹立以卓越「好醫生」為目標的奉獻精神,在醫德「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促進醫學生提升醫德素質養成。藉助校園載體要素,在生命科學館、校史館、中醫藥館等場所進行體驗式實踐教學,培養醫德情感,發揮載體育德功能。藉助校園活動載體,開展諸如醫學論壇、大畫醫學、醫學攝影、醫學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情感認同,發揮活動育德功能。藉助校園文化要素,感受醫學文化的浸潤,潛移默化提升醫德修養,升華醫德境界,發揮文化育德功能。比如以白求恩、「中國醫學聖母」林巧稚、「一代名醫」梁毅文、「當代雷鋒」莊仕華、「為培養少數民族醫生奉獻一生」的何秉賢、「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馬旭、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以及全國歷屆「白求恩式好醫生」為原型,創作成為一系列藝術作品,推進「思政實踐」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優化醫德育人校園軟環境。
在「實踐思政」中凸顯醫德元素。醫學院校應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理論的規律要求,推動醫學生在臨床實訓環節、專業實習環節和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思政」,地方醫學院校還可以立足地方醫學特色和醫德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以臨床教師為主導的醫德培育模式,嵌入地方醫德教育內容,開展醫德專題教育和醫德案例分析,在臨床學習結束後進行醫德考核與評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醫教融合醫學人才醫德培養方法,形成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優勢互補的醫德培養模式。此外,醫學院校要大力拓展社會實踐領域,藉助校外實踐活動,通過「百縣千鄉送醫」「暑期三下鄉診療活動」和醫療專項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化醫德感性認知,增強服務群眾意識,樹立高尚的醫德情操,發揮社會育德功能。藉助校外志願活動,通過「扶貧社會實踐」「義診志願服務」等志願幫扶多種形式,把思政教育搬到社會實踐大課堂,使學生深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感受和理性升華,實現由醫德被動主體向醫德主動主體、由醫德主動主體向醫德自覺主體的轉化,在為貧困地區群眾送醫送藥的體驗中推動學生良好醫德的養成,在服務基層人民群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紮根基層的高尚醫德。
醫學院校擔負著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卓越好醫生」的歷史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的培養路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醫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契合,使思政理論與思政實踐有機融合,使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有機結合,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黨志峰,系山西醫科大學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