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醫學院校在醫學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局面,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服務人民群眾的卓越好醫生。

    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醫學院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涵,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深入挖掘醫藥文化中的思政資源,豐富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注入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的醫學職業理想,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注入救死扶傷和服務健康的醫學職業目的,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注入醫學史上眾多醫師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注入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等醫學元素。同時,要加大思政課程改革力度,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使醫學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基礎學習階段,可以將基礎醫學教學中常用的PBL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方法運用於思政課堂;在臨床學習階段,可以將床旁教學、翻轉課堂等運用於思政課堂,以適應醫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要求,推進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醫學院校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堂活起來,推動醫學傳統優勢思政課程同「易班+思政課程」、慕課等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在課程思政中挖掘醫德元素。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很多課程都體現著對生命的尊重意識、對科學的追求精神、對醫學的奉獻精神、對病人的關懷精神,醫學院校應該遴選一批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探索,挖掘其中的醫德元素。比如在《人體解剖學》課堂開展「大體良師」致敬教育,在《細胞生物學》課堂引入科學精神教育,在《寄生蟲學》課堂引入民族自信教育,在《藥理學》和《生物化學》課堂貫穿創新奉獻教育,在《機能實驗學》課堂開展動物倫理、動物美學教育等,使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課程蘊涵的醫德精神升華為學生的內在素質;還可以通過建設《醫學人文》《醫學倫理學》《醫學美學》等人文教育主幹課程和輔助課程體系,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融合,塑造醫學生醫者仁心的素養和德能兼修的能力。

    在「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醫學院校應該培養醫學生樹立以卓越「好醫生」為目標的奉獻精神,在醫德「思政實踐」中融入醫學元素,促進醫學生提升醫德素質養成。藉助校園載體要素,在生命科學館、校史館、中醫藥館等場所進行體驗式實踐教學,培養醫德情感,發揮載體育德功能。藉助校園活動載體,開展諸如醫學論壇、大畫醫學、醫學攝影、醫學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情感認同,發揮活動育德功能。藉助校園文化要素,感受醫學文化的浸潤,潛移默化提升醫德修養,升華醫德境界,發揮文化育德功能。比如以白求恩、「中國醫學聖母」林巧稚、「一代名醫」梁毅文、「當代雷鋒」莊仕華、「為培養少數民族醫生奉獻一生」的何秉賢、「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馬旭、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以及全國歷屆「白求恩式好醫生」為原型,創作成為一系列藝術作品,推進「思政實踐」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優化醫德育人校園軟環境。

    在「實踐思政」中凸顯醫德元素。醫學院校應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理論的規律要求,推動醫學生在臨床實訓環節、專業實習環節和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思政」,地方醫學院校還可以立足地方醫學特色和醫德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以臨床教師為主導的醫德培育模式,嵌入地方醫德教育內容,開展醫德專題教育和醫德案例分析,在臨床學習結束後進行醫德考核與評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醫教融合醫學人才醫德培養方法,形成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優勢互補的醫德培養模式。此外,醫學院校要大力拓展社會實踐領域,藉助校外實踐活動,通過「百縣千鄉送醫」「暑期三下鄉診療活動」和醫療專項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化醫德感性認知,增強服務群眾意識,樹立高尚的醫德情操,發揮社會育德功能。藉助校外志願活動,通過「扶貧社會實踐」「義診志願服務」等志願幫扶多種形式,把思政教育搬到社會實踐大課堂,使學生深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感受和理性升華,實現由醫德被動主體向醫德主動主體、由醫德主動主體向醫德自覺主體的轉化,在為貧困地區群眾送醫送藥的體驗中推動學生良好醫德的養成,在服務基層人民群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紮根基層的高尚醫德。

    醫學院校擔負著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卓越好醫生」的歷史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的培養路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醫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契合,使思政理論與思政實踐有機融合,使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有機結合,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黨志峰,系山西醫科大學紀委書記)

相關焦點

  • 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大河網
    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引,落實貫徹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部署和要求,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我們要深刻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統一關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二者有著同一的問題意識,都是要解決高等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 重慶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標準正擬研,所有課程將與思政結合
    光明網重慶9月22日電  9月20日,重慶市深化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研討會舉行。研討會上,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正在擬研的《思政課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標準》部分內容進行了公布。  「現在大形勢不斷變化,不論是講課或是搞研究、育人,都需要站在國家的高度。
  • 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寧夏教育廳推進學校思政課程全面創新
    本次論壇重申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四個「為」,充分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集中整治六個「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著力破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梗阻性、瓶頸性問題,對今後寧夏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動員、再推動。
  •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思」
    思政課教師對其他各類課程教師開展專題培訓,確保每名教師都能挖掘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通過集體備課和互相聽課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術技能統一起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育人導向,引導青年學生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藍圖,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於各類課程學習中。其次是在課程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 專業教學+思政教育,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構築育人大格局。日前,山東大學召開了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專題會議,明確了部署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工作的要求。現選取刊發部分具有典型示範效應的課程思政工作經驗做法,期望廣大教師從中獲得啟發借鑑,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增強課程育人實效。
  • 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以「五個融入」為切入點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李三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學校商學院凝練「誠信經商、誠信做人」理念,構建「課程—文化—網絡—實踐—心理」五大思政模塊,形成「54321」思政教育體系。
  • 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教師要深刻認識每一門課程,包括思政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都須具有育人功能,主動承擔起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 「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穗舉行
    要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統一,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工具理性泛濫、人文精神缺乏等問題,實現價值引領專業知識教育,價值引導專業能力培訓。南方醫科大學教授謝傳倉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係比喻為夫妻關係,二者既要「兩情相悅」「心有靈犀」,又要「求同存異」,避免「合二為一」。要劃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邊界,避免出現「越位」「錯位」「搶位」現象,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各自「站位」準確。
  • 市現代服務學校舉行思政課教學研討會暨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培訓會
    12月3日至4日,市現代服務學校將思想政治課和勞動技能課教學研討活動與2020年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有機結合,以學習培訓+團隊研討的形式,深入探究「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各專業學科教學全過程」的方法,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活動由校教務科副科長陳寧寧主持。
  • 為思政課程插上藝術的翅膀 浙音思政課優秀成果展精彩上演
    在浙音的思政課堂上,師生們發揮專業優勢,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讓高校思政課程插上藝術的翅膀,真正用心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6月24日下午,由浙江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思政課程優秀成果展演隆重舉行,精彩的節目燃爆全場,師生們被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所深深吸引。
  • 在英語教學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挖掘教學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項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無縫對接」和「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英語教學的特殊性,不僅在於它的語言教育功能,更重要的在於英語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思想價值體系。
  • 湖北經濟學院:一門思政課程的「網紅體質」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尹青山 謝婷婷  「終於搶到啦!」在湖北經濟學院,每逢開學選課時,「秒殺」到《當代中國》的學生都很興奮。這稱得上是一門必上的選修課,連續5個學期火爆校園,創下150個課堂名額被16秒搶光的記錄,課堂到課率100%,90%的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學設計和整體規劃  在領導機制方面,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對思政課的管理理念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高校領導要立足學校在本省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引領,上講臺,講大課,傳大勢,讓馬克思主義在專業學科中「發聲」、教材中「現形」、論壇上「亮劍」。
  • 耕讀薪火續服務校校傳產教融合協同備課暨 勞動教育 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跨省協同備課高級研修班如期舉行
    12月12日至13日,由故鄉的雲(蘇州)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和勞動教育學術服務團隊聯合主辦的耕讀薪火續服務校校傳產教融合協同備課暨勞動教育 思政課程
  • 課程思政概念及特徵
    加強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探尋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機制構建,對推進課程思政在具體教學改革中的實施工作具有重大意義。一、課程思政概念辨析(一)「課程思政」概念界定筆者對「課程思政」的概念界定為:課程思政是指學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一個體系。
  • 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暨第八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開幕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印發的相關文件精神,10月27日下午,中華女子學院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暨第八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在教圖樓一層報告廳開幕。
  • 思政課改革創新應深刻把握「八個相統一」
    辦好思政課,讓學生入腦入心,要求思政課教師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直擊思政課的重點和難點,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標定航道。
  • 「思政課教師」任荷:讓孩子愛上思政課
    辦好思政課,離不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近年來,我區大中小學堅持不懈抓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抓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聽聽思政課教師如何上好思政課。「思政課是貫穿學生周期最重要的德育教育。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參與;主動建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