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育人水平,關鍵看教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構築育人大格局。日前,山東大學召開了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專題會議,明確了部署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工作的要求。現選取刊發部分具有典型示範效應的課程思政工作經驗做法,期望廣大教師從中獲得啟發借鑑,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增強課程育人實效。
專業教學+思政教育,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你如何看待日本731部隊的侵華史?」這個提問是發生在歷史課,還是思政課上?都不是!這是一堂醫學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面向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和護理學等醫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是應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機制的科學,是從分子水平闡明生命活動規律及機制、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科學,為臨床醫學各學科從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及其它醫學研究提供科學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2017年,自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來,生物化學課程團隊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為一體的立體化《生物化學》課程體系,組建了一支優秀的授業育人的教學團隊,並進行了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
生物化學是銜接上下遊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橋梁,是極為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應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的培養要求,使學生在掌握人體的基本化學組成、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人體物質代謝的基本過程、相互聯繫及其調節規律的同時,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生化理論知識綜合應用到醫學臨床的能力,利用所學知識對疾病進行分析,並將生化理論知識密切聯繫前沿科學研究的能力。此外,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和榮譽感,從而培養造就知識寬厚、能力卓越、素質優良、醫德高尚、富有創新精神的一流醫藥衛生人才。因此,在課程建設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線上線下相結合、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融合課程體系建設
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為順應時代發展,2017年生物化學課程團隊申報了山東大學教改項目「雙一流」人才培養專項建設——示範課堂建設專項—基於SPOC的生物化學課程建設與實踐,積極推進在線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2018年,建設了《醫學生物化學》在線課程,並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順利運行,面向全國開設課程,同時建設了校內獨立生物化學SPOC在線課程。截至目前,課程團隊已經建設了六門在線開放課程(包括中文、雙語和全英文課程),並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開課。課程每個單元涵蓋知識點微視頻、作業和單元測驗,另設置討論區供學生討論和教師輔導,受到了學習者的一致好評。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為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以發展需求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以SPOC課程和翻轉課堂為基礎,進行生物化學課程體系的全面整合與優化,構建了生物化學課堂教學和過程性評價的標準化體系;依託建設的在線課程資源,在校內《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進行了線上學習和線下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實踐,率先在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護理等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全面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法,學生們課前在線上看視頻、完成作業、查閱文獻和討論問題,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重構和小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出題優」「雨課堂」等課堂互動軟體,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和即時反饋,並在課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學習和自我測驗。線上課程和線下翻轉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法,不但是實現立德樹人,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還加強了對學生教學過程在的考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打造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外,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通過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科價值認同感、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以第一章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為例,1965年,我國科學家首先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學活性的牛胰島素,解析了豬胰島素的晶體結構,課程延伸了中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貢獻,如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等,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報效祖國。
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推進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為核心的「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案例驅動法和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心民生健康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並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培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品質。同時把思政目標的考核包含在知識考核中。例如,在講解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時,通過講解「蛋白質需要低溫才能保持活性,高溫易變性」這一理化性質,讓學生討論、回答用什麼樣的蛋白質檢測方法才能避免「毒奶粉」事件的再次發生?
有溫度的教學團隊,打造有厚度的課程
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課程組由八位教師組成,承擔了臨床、口腔、護理、預防、藥學等醫學相關專業的《生物化學》授課任務。課程組通過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和教學討論、鼓勵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教學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對授課內容的把握及授課技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強教師的育人能力。近三年,團隊教師共獲得省級和校級教改項目十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兩項,以及各類大學生科創項目及競賽獲獎十八項。在課程組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三名教師分別獲得山東大學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課程團隊相信,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不斷努力,學生一定會成長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