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學+思政教育,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2021-02-19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育人水平,關鍵看教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構築育人大格局。日前,山東大學召開了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專題會議,明確了部署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工作的要求。現選取刊發部分具有典型示範效應的課程思政工作經驗做法,期望廣大教師從中獲得啟發借鑑,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增強課程育人實效。

專業教學+思政教育,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你如何看待日本731部隊的侵華史?」這個提問是發生在歷史課,還是思政課上?都不是!這是一堂醫學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面向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和護理學等醫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是應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機制的科學,是從分子水平闡明生命活動規律及機制、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科學,為臨床醫學各學科從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及其它醫學研究提供科學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2017年,自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來,生物化學課程團隊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為一體的立體化《生物化學》課程體系,組建了一支優秀的授業育人的教學團隊,並進行了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

生物化學是銜接上下遊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橋梁,是極為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應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的培養要求,使學生在掌握人體的基本化學組成、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人體物質代謝的基本過程、相互聯繫及其調節規律的同時,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生化理論知識綜合應用到醫學臨床的能力,利用所學知識對疾病進行分析,並將生化理論知識密切聯繫前沿科學研究的能力。此外,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和榮譽感,從而培養造就知識寬厚、能力卓越、素質優良、醫德高尚、富有創新精神的一流醫藥衛生人才。因此,在課程建設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線上線下相結合、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融合課程體系建設

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為順應時代發展,2017年生物化學課程團隊申報了山東大學教改項目「雙一流」人才培養專項建設——示範課堂建設專項—基於SPOC的生物化學課程建設與實踐,積極推進在線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2018年,建設了《醫學生物化學》在線課程,並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順利運行,面向全國開設課程,同時建設了校內獨立生物化學SPOC在線課程。截至目前,課程團隊已經建設了六門在線開放課程(包括中文、雙語和全英文課程),並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開課。課程每個單元涵蓋知識點微視頻、作業和單元測驗,另設置討論區供學生討論和教師輔導,受到了學習者的一致好評。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為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以發展需求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以SPOC課程和翻轉課堂為基礎,進行生物化學課程體系的全面整合與優化,構建了生物化學課堂教學和過程性評價的標準化體系;依託建設的在線課程資源,在校內《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進行了線上學習和線下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實踐,率先在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護理等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全面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法,學生們課前在線上看視頻、完成作業、查閱文獻和討論問題,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重構和小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出題優」「雨課堂」等課堂互動軟體,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和即時反饋,並在課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學習和自我測驗。線上課程和線下翻轉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法,不但是實現立德樹人,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還加強了對學生教學過程在的考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打造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外,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通過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科價值認同感、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以第一章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為例,1965年,我國科學家首先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學活性的牛胰島素,解析了豬胰島素的晶體結構,課程延伸了中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的貢獻,如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等,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報效祖國。

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推進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為核心的「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案例驅動法和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心民生健康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並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培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品質。同時把思政目標的考核包含在知識考核中。例如,在講解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時,通過講解「蛋白質需要低溫才能保持活性,高溫易變性」這一理化性質,讓學生討論、回答用什麼樣的蛋白質檢測方法才能避免「毒奶粉」事件的再次發生?

有溫度的教學團隊,打造有厚度的課程

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課程組由八位教師組成,承擔了臨床、口腔、護理、預防、藥學等醫學相關專業的《生物化學》授課任務。課程組通過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和教學討論、鼓勵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教學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對授課內容的把握及授課技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強教師的育人能力。近三年,團隊教師共獲得省級和校級教改項目十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兩項,以及各類大學生科創項目及競賽獲獎十八項。在課程組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三名教師分別獲得山東大學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課程團隊相信,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不斷努力,學生一定會成長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棟梁之才。

相關焦點

  • 思政課實踐教學:概念辨析與體系創新
    [摘  要]規範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高度理解實踐教學的關鍵概念「實踐」入手,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心組織思政課實踐教學,深度介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挖掘大學生實習見習的價值塑造功能,從而構建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
  • 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以「五個融入」為切入點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李三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學校商學院凝練「誠信經商、誠信做人」理念,構建「課程—文化—網絡—實踐—心理」五大思政模塊,形成「54321」思政教育體系。
  • 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醫學院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涵,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深入挖掘醫藥文化中的思政資源,豐富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 「一體兩翼三化四平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以優化教學內容為主體,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資源體系。按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思政課統編教材的教學基本要求,結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和專業建設特色,凝練優化教學內容,突出中國理論、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案,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用足用活浙江省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鮮活案例,將國情省情教育資源以及學院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特色等融入課程教學。
  • 打造更高、更新、更實的高新區思政課教育——西安高新區舉行思政...
    高新區管委會將繼不遺餘力地支持高新教育事業的發展,持續推動高新教育發展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同時,全力打造跨專業、跨單位的全員育人思政課教育體系,實現具有高新特色的思政課課程,助推高新區全面育人體系的優質發展。高新區教育系統黨委副書記、教育局局長饒小華宣讀高新區思政課智庫成員、高新區思政課教育實踐基地名單。
  • 「四種課堂」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路徑
    原標題:「四種課堂」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路徑 【知與行】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它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兼具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功能,充分體現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因而成為高等院校必須積極探索的思政育人模式。
  • 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大河網
    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引,落實貫徹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部署和要求,發揮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功能,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我們要深刻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統一關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二者有著同一的問題意識,都是要解決高等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 「雙一流」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要以科學治理為著力點,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與效果導向相結合,著力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體系建設、能力建設和效能建設;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選拔培養高素質人才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積極探索教師隊伍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切實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加大思政課教師激勵力度,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能力和水平。
  • 轉變理念重引領 推進思政課發展
    長期以來,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院秉持「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教育初心,以「區域中小學思政課整體推進策略和實效性研究」為契機,從區域全局高度定位,從理清思路到體系建構、實踐探索、凝練總結全過程建設,從統籌協調、資源整合、隊伍打造、課程建設、實踐創新等維度全方位推進,實現了學院教育的創新發展,帶動全區教育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 試析三明學院思政課的守正與創新之路
    近年來,三明學院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立足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拓展校地、校校協同聯繫,匯聚多元師資力量,紮實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激活了思政隊伍、上活了思政課程,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真正凸顯了出來。一、用「活名片」創新思政課「新配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將去的方向」。
  • 藉助抗疫之勢,提升思政課教學效能
    因疫情防控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藉助抗疫之勢,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與思政課教學實踐高度融合,守住思政課教學主陣地,以線上教學平臺為輔,是未來改善思政課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課程和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路徑。
  • 智慧教學課堂提升思政課效果
    課堂是通過理論溯源和實踐分析把靜態知識體系變成鮮活思想認知的陣地,智慧教學課堂建設緊緊扭住「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一關鍵,著眼於解決專業化智慧教室建設滯後問題,構建起以全媒體為支撐的思政課交互式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建設供給側轉型升級。
  • 如何加強思政課教學,貫徹「八個統一」?
    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思政課教師專業培養,按照政治強、業務精、師德好、素質高的要求,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學骨幹和思政課專任教師,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深入研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塑造教師自身道德品質,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起到模範引領作用。
  •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構想
    目前,就國內高校開展的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方式來說,最常見的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即單機版的多媒體教學和多媒體網絡教學(包括「慕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展現出了巨大的功能優勢和積極影響。
  • 課程思政在醫學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價值引領,導致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基於醫學教育的特有規律,我們以「健康中國2030」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健康中國為指導,對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探索。
  • 市現代服務學校舉行思政課教學研討會暨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培訓會
    12月3日至4日,市現代服務學校將思想政治課和勞動技能課教學研討活動與2020年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有機結合,以學習培訓+團隊研討的形式,深入探究「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各專業學科教學全過程」的方法,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活動由校教務科副科長陳寧寧主持。
  • 入心入情 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
    要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大力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就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把握教學內容、創新話語表達方式、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推進模塊化教學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增強思政課的價值功能與育人作用。精準把握教學內容,回應學生思想需求。
  • 中國計量大學「互動式」故事教學 讓思政課「生動」起來
    來自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許學彬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照片是83歲的鐘南山院士趕往武漢時,因勞累在列車上暫時休整的畫面。為了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打造更有溫度的思政課,董穎選擇從「老師講」轉為「學生講」,同學們通過課程群發言、抗疫徵文等各種方式講述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與啟發。
  •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深度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先試先行,創新探索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循著「如何讓『育人』落地、人人都育人、課課都育人」的目標思路,在教育部指導下,上海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理念,主要歷經了三個階段探索。
  • 探索實踐「四化」教學模式 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各高校可在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科選擇優秀教師進行培訓後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可探索勝任思政課教學的黨政管理幹部轉崗為專職思政課教師機制和辦法,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輔導員參與思政課教學。學院聚焦思政課教師整體能力提升,補齊短板,凝聚合力,激發教師活力,多維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團隊。一是優化校內思政課教師隊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