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構想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融合,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這一實踐概念。目前,就國內高校開展的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方式來說,最常見的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即單機版的多媒體教學和多媒體網絡教學(包括「慕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展現出了巨大的功能優勢和積極影響。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於國內高校普遍開展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當前進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邏輯基礎

  從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來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這一概念凝練並提出,促使這一概念進入教學實踐的教育技術邏輯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開放運動的發展與媒介型大學教學模式,給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高度融合帶來了強大驅動力。世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加速了教育系統變革及其教與學方式創新。大規模在線課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縮寫MOOC,中文譯為「慕課」)不僅提供免費學習資源,而且實現了全程參與教學過程的構想,其核心是強調「學」,即學生的學習。由傳統教師主宰的課堂向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轉變,在教學結構和過程上反映了師生的角色轉換關係。「慕課」的橫空出世,也給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高度融合帶來新的驅動力。2014年3月15日,思政課主幹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國內最大的MOOC式在線互動學堂——智慧樹正式播出。該課程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總體負責,包括北京大學等在內的10所高校、20多名教師參與共建。這是國內第一門混合式大規模開放式在線思政課,開啟了「慕課」在我國高校思政課領域運用實踐的先例。2014年9月22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正式在「學堂在線」上線。2016年9月26日,武漢大學四門思政課「慕課」正式開課。

  第二,現代信息技術的生存特徵和傳播方式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特點相吻合,為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思路。由於大學生是在當代信息條件下成長,現代信息技術既虛擬又現實的生存特徵及環境與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相契合,這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這個空間很好地滿足了當代大學生抒發情緒的需要,因而也為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高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現代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效用強烈「粘著」大學生,微博、微信等都是大學生常用的信息工具。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見證了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除此之外,青年學生本身就是喜歡接受新生事物的群體,喜歡新奇和有挑戰性的事物,對新信息和新領域充滿熱情。這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方式是吻合的,也就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發展開闢了新思路。

  第三,現代信息技術在推動新型教育模式的產生、營造全新學習環境、促成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創新等方面,為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基礎。近年來,受到教育界歡迎的「微課」「流程再造」「顛倒教室」「慕課」等教學模式,就是試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一些典型案例。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以教學大綱為藍本,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5個講座序列,每個序列包括6-8個視頻。學生通過線上作業、讀書筆記,獲得成績和學分。據媒體報導,共有1000名校內學生在線學習,預選的時候這一數字接近2000人,校外還有近萬人一起通過網絡上課。時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雯姝介紹說,採用「慕課」的方式,能夠實現學生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學習的轉變。2015年春季學期以來,清華大學又推出了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研究探索

  「慕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高度融合的產物。2013年我國部分高校開始引入「慕課」,2014年「慕課」高速發展,2015年進入平緩期後,2016年又漸歸平靜與理性。始於2014年的思政課「慕課」,至今只有兩年多時間。「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和困惑。目前,我國自主研發、應用「慕課」平臺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學校並不多。相比較而言,復旦大學牽頭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上線時間最早,而清華大學開設的四門思政課「慕課」課程最全。筆者藉助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的材料,結合兩所學校開展「慕課」的實踐,就思政課「慕課」教學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作了初步研究。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經過篩選未填寫完整的問卷和答案相同等無效問卷,最終整理出來有效問卷576份。本次調查訪談對象共有7人。回收內容完整,調查結果有效。針對「您認為慕課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最吸引人的特點」,學生給予評價最高的是「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位列其後的是「新穎的教學方式」「優質的課程資源」和「別致的課程設計」,而「及時的反饋交流」只有少部分學生認可。在對「您認為慕課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還存在什麼問題」的回答中,有近81%的學生選擇「缺少有效的學習監督」,65%的學生認為「學習氛圍不夠濃厚」,53%的學生認為「問題反饋不夠及時」,另外也有35%的學生認為「技術層面存在一些問題」,「教學語言障礙」這個選項所佔比例甚小。其中,缺點評價中的「問題反饋不夠及時」可能就是學生在優點評價中對「及時的反饋交流」不太認可的重要原因。關於「您對慕課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有什麼建議和意見」,有近100位同學表達了自己對思政課「慕課」教學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其中67%的學生提出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52%的學生提出要加強教學監督,完善教學考核;46%的學生提出網絡太「卡」,應該加強平臺建設;還有12%的學生提出其他與教學內容和教學討論相關的細節問題。

  訪談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慕課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的優勢是什麼,存在什麼問題」時,被訪談教師一致認同的教學優勢是優質資源共享和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教師們普遍反映的問題集中在技術平臺不給力、師生面對面交流減少、教學監督不夠、碎片化教學導致的教學結構不完整等方面。這些調查結果與學生的反饋大體一致。另外,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部分教師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想法,並對當前所使用的思政課「慕課」教學的混合式模式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慕課」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但是這並不代表它絕對完美、可以完全替代傳統課堂。目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都應該通過將「慕課」與傳統課堂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或者彌補,進而實現「慕課」教學的本土化和課程化;與此同時,「慕課」的發展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思政課教師應該加強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發展思路

  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高度融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技術應用,而是通過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催發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融會貫通與相互促進。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不僅僅指佔有現代信息技術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更關鍵在於:一方面,必須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催生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變革和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課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這是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基本要求。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基本思路,是採取應用驅動策略。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才能逐漸實現思政課教學方式中的兩個基本轉變:一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二是以能力素質為主的教學方式向價值觀培育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掘出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點,體現高度融合對於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強大引領和支撐作用。高度融合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即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這種應用必須著眼於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二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從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大學生的需求出發,使廣大教師和學生都發自內心地想用、愛用、習慣用,使其成為師生廣泛參與的經常性教與學活動的常態化應用,成為師生教與學的一種習慣和常態。三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應用、嘗試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可以預見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新應用提供新的源泉和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對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必須以應用促建設,對既有教學方法進行改造與提升,著眼於解決思政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當前,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視野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工具和方法兩個方面:工具即各種可用技術(或稱信息媒體),如計算機及其技術、多媒體及其技術、網絡通信及其技術、資料庫及其技術等;方法是一種智能形態的技術,包括信息處理和信息傳播技術,即對信息進行採集、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技術方法。計算機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是當前信息技術推進的聚焦點。高度融合指的是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環節中,創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使課堂更加生動靈活、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習方式更便捷、學習效果更佳,從而發揮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自主能動性,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成功轉化。

  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邏輯構架,強調的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數位化優質教育資源的研發與共享,聚焦於探究資訊時代教學模式,實現課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以及探索師資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其邏輯構架的主要內容包括通過構建基於問題邏輯的教學體系,研發思政課積件式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造數據挖掘技術支持的數據集成中心系統,建構網絡平臺支持下的師生交互型教學模式,創設基於連接式模式的思政課專兼職融合的教學團隊等。

  需要指出的是,「高度融合」是一個比「應用」「結合」「整合」具有更高要求的提法。它強調的是一種教育與技術的雙向融合及相互促進。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教育界開始探索和研究關注的一種新方式,也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國內首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上線開講[J].思想理論教育,2014(4).

  [2]郝巧.清華推馬克思主義「慕課」[J].北京青年報,2014-12-4.

  [3]杜佔元.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目標、部署和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

  [本文為2017年度教育部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重點選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傳統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17JDSZK035)和2017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創新發展重點攻關項目「高校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7-dycx-1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相關焦點

  • 智慧教學課堂提升思政課效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推動思政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發展成為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選擇。不久前印發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
  • 探索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深度融合的思政教學新模式
    探索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深度融合的思政教學新模式 2020年03月17日 15: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明海英 黨波濤 嶽坤峰 字號 內容摘要:3月15日,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徐秉國主講的
  • 「一體兩翼三化四平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
    信息化要求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網際網路、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學院依託學校雙高建設計劃,大力建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線課程,成功驗收虛擬仿真VR體驗平臺,推廣「 思政微語」微信公眾號等,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進行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業務組織與流程創新。(3)考核評價多元化。
  • 重新定義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偉大事業,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之路,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水平和教育實效。
  • 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南京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日前,由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和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100餘所院校的300多名思政課教師參加培訓。
  • 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多次強調要加強勞動教育,先後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大課堂結合。
  • 大連海事大學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雙向融合 構建育人共同體
    「思政課教師擔任兼職指導員,能讓老師們把握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發現並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融合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壁壘,讓思政課貫穿課上課下,實現課程教育與日常教育的有機銜接。」大連海事大學大學馬克主義學院院長吳雲志表示,近年來,大連海事大學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就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進行研究。
  • 「雙一流」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高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更加注重結構布局優化協調,把辦好思政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認識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
  • ...化建設——天津舉辦典型案例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交流研討會
    11月28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舉辦「抗美援朝」典型案例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交流研討會,會議由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承辦,天津市中高職學校德育一體化培訓與研究中心、天津中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流思政課建設團隊協辦
  • 藉助抗疫之勢,提升思政課教學效能
    因疫情防控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藉助抗疫之勢,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與思政課教學實踐高度融合,守住思政課教學主陣地,以線上教學平臺為輔,是未來改善思政課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課程和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路徑。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新學期聽評思政課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吳琪瓊)8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新學期開學第一天,該校黨委書記管兆勇在黨委宣傳部、教師發展與教學評估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的陪同下,走進思政教學一線聽課評課,並就新學期持續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
  • 提高高職思政課的成色
    以價值為軸心,確立高職思政課新使命。價值觀在人生中處於核心地位。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和敏感時期。思政課的終極任務,就是要解決好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因此,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不斷地對青年學生進行引導、明確導向,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 揚州市江都區:「三個有力」抓好思政課教學
    揚州市江都區倡導思政課情境化教學、切實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升思政課德育化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有力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積極貫徹落實「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從統一教學目標、銜接教學內容、加強體系建設等方面對全區中小學思政課進行統籌設計,通過開展一體化的教師研訓、一體化的專題研討、一體化的教學觀摩等活動,持續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落地落實。有力倡導思政課情境化教學。
  • 入心入情 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
    要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大力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就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把握教學內容、創新話語表達方式、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推進模塊化教學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增強思政課的價值功能與育人作用。精準把握教學內容,回應學生思想需求。
  • 對分課堂助力思政課教學改革
    對分課堂立足於教育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從科學性的角度來探討思政課教育改革,有助於思政課教師轉變觀念,樹立新思政課程觀。我們在強調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同時,還必須明確,思政課同其他課程一樣,遵循「教」與「學」的規律。思政課教學的過程,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實際。對分課堂正是課堂教學核心要素「教」「學」「教學互動」的有機統一。
  • 案例|思政課教學從「指尖」直抵「心間」 智慧教學課堂提升思政課
    「自驅力」的學子成了教育的新議題近日,湖北某職業技術學院「5G+VR數字思政課」啟用,老師們同學們一起體驗了一番。在培訓過程中,思政教師和同學對這種足不出戶卻可以沉浸式體驗200多個異地教學場景的模式非常興奮,教學效果也立竿見影。思政教育再也不是枯燥無味,萌科VR數字思政課讓師生們充滿了學習的興趣。
  • 如何加強思政課教學,貫徹「八個統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各學校要深入學習講話精神,交流研討思政課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要迅速行動起來,以貫徹「八個統一」為切入點,辦好思政課
  • 思政課實踐教學:概念辨析與體系創新
    [摘  要]規範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高度理解實踐教學的關鍵概念「實踐」入手,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心組織思政課實踐教學,深度介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挖掘大學生實習見習的價值塑造功能,從而構建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
  • 內蒙古思政課教學資源平臺上線了!
    平臺由自治區教育廳投入專項經費,委託內蒙古高校思政課教師培訓研修中心(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在完成規劃設計、數據導入、資源建設、功能測試、安全測試等流程後,於12月12日正式上線投入使用。用戶可登錄電腦端訪問內蒙古思政課程資源平臺http://www.nmgszkzy.com/或進入「內蒙古思政課程資源平臺」微信公眾號登錄平臺獲取海量教學資源。
  • 【遼寧日報】東北大學任鵬: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需要我們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和堅定的政治定力。加強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是幫助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定力、使其煥發青春動能的有效手段。  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核心要義。第一,從價值導向的整體效應認識「融入」。制度自信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內在統一的邏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