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城建職院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推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落地生根,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近年來,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思政課是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第一學院、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政治素質是教師考核第一標準,深刻把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時代要求,紮實推進以「教師團隊結構化、授課內容融合化、教學環節模塊化、教學實踐體驗化」為主的「四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磨思政「金課」,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一、 教師團隊結構化,搭建思政育人共同體
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各高校可在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科選擇優秀教師進行培訓後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可探索勝任思政課教學的黨政管理幹部轉崗為專職思政課教師機制和辦法,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輔導員參與思政課教學。學院聚焦思政課教師整體能力提升,補齊短板,凝聚合力,激發教師活力,多維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團隊。
一是優化校內思政課教師隊伍結構。通過內育外引、招錄補充、校內轉崗、兼職特聘等方式,配齊配強配優思政課教師隊伍,優化教學團隊學歷、職稱、年齡、學緣結構,開展素質能力培訓,打造「新任教師+合格教師+骨幹教師 +主導教師」的「四級」專業發展學科團隊。
二是優化校內「三全育人」教師隊伍結構。開展 「三聯繫七進入」活動,副科級以上幹部進課堂講思政課。實施「百千萬」工程(百分之百教師,服務萬名在校生,三年約一千天),組織「五三慘案」「建國70周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等專題教學,根據課程內容設置,將不同身份、崗位、專業教師優化組合,打造「思政教師+專業教師+黨政幹部+輔導員+職業班導師」的課程團隊,構建「三全育人」體系。
三是優化校外兼職思政課教師結構。促進政行研企校五主體優勢資源深度融合,從政府機關、建設行業、科研機構、建築企業等聘請兼職教師,依託「魯班名士講堂」上臺講思政課,打造「黨政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時代楷模+百姓宣講員+勞模工匠」的思政合作育人團隊,構建思政育人共同體。
二、授課內容融合化,增強思政教育針對性
「內容為王」是思政課改革創新之本。《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特點。學院堅持以國家統編教材為遵循,創新設計教學資源和內容,以身邊事、身邊人、身邊理講思政課,使其「更易懂、接地氣」。
一是融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齊魯文化「富礦」,利用紅色資源,組織師生前往沂蒙、省軍史館等,開展「尋訪紅色印記」「尋找老黨員」等活動,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家國情懷、節日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利用「五三慘案」、濟南戰役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
二是融合行業特色。依託山東省建設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組織師生開展「建築行業企業文化」「住建系統精神文明和作風建設」「工匠和勞模精神」「看工地查揚塵」「全省旱改廁」調研等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黨和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養分、豐富思想。
三是融合專業特色。深入挖掘建築類專業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利用校內中國古建築構件博物館、魯班文化廣場、工匠技藝傳承館、營造技藝傳承基地、醫養建築設計中心等,開展實踐教學,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魯班文化與工匠精神》,編寫《魯班文化》教材讀本,獨立開設課程,培養德技並修的新時代善建者。
四是融合校本特色。利用校內育人基地,開設「移動思政課堂」,在教育部文化素質教指委書畫研究院,依託書畫作品開展「眾志成城,同心戰疫」專題教學;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心,開展《思修》「民法典」專題教學;在山東廣廈文化藝術中心,依託「大美新疆」攝影展,開展「駁斥美國涉疆法案」專題教學等,融學於景、融學於情,提升思政課吸引力。
三、教學環節模塊化,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
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是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學院立足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凝聚政行研企校多方合力,創新模塊化教學法,提升課程實效性。
一是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深入中建八局、煙建集團、天元集團等,開展高職建築類人才素質能力需求調研,了解企業對畢業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專業能力要求,相應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修訂課程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
二是重構思政內容模塊。立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結合課程定位,以「以心悟馬,以行築夢」為思路,堅持理實一體化,將思政理論教學整合為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職業、創新六大模塊,實踐教學整合為時代擔當、文化浸潤、職業素養、課程思政四大模塊。
三是組織實施思政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專業學生職業素養需要,將思政各課程的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元素,再將知識元素按其內在邏輯組合成相對獨立的單元,製作活頁式教材,在不改變原有教學內容和教學學時的基礎上,通過增刪單元和調整組合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調整,構建行業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四、 教學實踐體驗化,提高思政課程滲透力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願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就近與高校對接,掛牌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學院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探索形成「1+x」體驗化實踐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思踐悟,使理論知識真正入腦入心,使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搭建1套網際網路交流平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引領,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針對「網際網路+」時代學生網絡化學習、形象化閱讀、碎片化瀏覽特點,打破原有教學中「灌輸式」「填鴨式」方式,成立「青魯班」網絡文化工作室,實施新媒體思政育人工程,引導師生與時代共振,與中國夢同行。群策群力推出易班平臺思政專屬空間,覆蓋全部在校生,主要宣傳展示建設優秀紀錄片、影視、音樂(歌曲)等音視頻資料;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最美鄉村教師」等反映道德標兵的視頻資料;充分運用網言網語和圖表、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作一批優秀網文、微電影、微課堂、微動漫等網絡文化產品。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區情教育、校情教育等。打造數字馬院超星學習通教學軟體平臺,實現師生實時互動,宣傳展示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果(競賽、獲獎、榮譽)、學院教學名師(能手、骨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項目(立項與結題)、教改項目(立項與結題),科研文章的「論點摘編」或「全文刊載」的內容展示還有重要會議、大型活動、學習培訓、亮點工作等重要消息的內容、圖片等。開通「新青馬」微信公眾號,追擊熱點、評論時事,釋疑解惑,弘揚正能量。以數字馬院超星系統建設、易班平臺建設,「新青馬」微信公眾號為基礎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強大、多平臺聯動的校園網絡教育平臺。
綜合運用X種體驗法。凝練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的結合點,統籌考慮學院、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社會資源等各要素,在學院黨校、校友之家、溯源廣場、五三慘案紀念館、歷城革命烈士紀念館等,開展現場教學,前移課堂埠,直觀再現真實場景,增強授課效果;遵循教材是「劇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社會是「舞臺」原則,指導學生編排《蔡公時遇難》情景劇、《五三慘案歌》短視頻、《星光》微電影、《一粒米》課本劇等,開展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式」中上好思政課。
思政課的特點是傳播國家意識形態,引導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我們的教學對象,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政治社會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政課,需改革創新,更需藉助新手段、探索新模式、解決新問題。探索實踐「四化法」教學模式,遵循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以問題意識為出發點,突出現實導向,不斷創新,是時代對思政課教學的要求,是我們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初心為馬,築夢中華。下一步,學院將始終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鮮明導向,大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傳習新思想,培育青魯班,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