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在醫學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2021-03-02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史秀娟 金彩霞 田海濱 李姣 張陳 徐磊呂立夏

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上海,200092

作者簡介:史秀娟(1980-),女,山東德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生物化學教學與研究;

通訊作者:呂立夏(1969-),女,河南焦作人,教授,博士,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神經生物學,

基金項目:2018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2018017);2018上海市高校優質在線開放課程(2018007);同濟大學第十四期實驗教學改革項目(1500104204)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價值引領,導致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基於醫學教育的特有規律,我們以「健康中國2030」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健康中國為指導,對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探索。通過加強教師「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的培訓、建設生物化學的思政元素的資料庫、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密切關注國情社情,培養責任擔當等,來自師生的反饋表明課程思政有機融入生物化學教學已取得良好效果。同時本文也對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討論。。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物化學;醫學生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於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和人格養成。課程思政是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課程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在這種新形勢下,針對醫學生的專業課程,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把思政教育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從而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學會珍愛生命、關愛患者是醫學院專業課教師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3]。

生物化學課程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也是醫學生最早接觸的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今後的臨床和科研實踐的順利進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深入挖掘生物化學課程中的立德樹人元素,將醫患關係、醫學生職業規劃、醫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認同感等作為思政元素融合進生物化學課程中,使學生剛剛進入到醫學領域,就受到良好的職業素質教育,對於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新時代醫學人才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我們對同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力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對醫學生的醫德培育中[4]。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進而給課程樹魂[5],並將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和醫生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整個課程,最終形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效應,並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開放的網絡教學中。

1.1 加強教師「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的培訓,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核心在於引導價值追求和引導學術精神,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6]。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轉型。價值引導的內涵包括責任、擔當、愛國和愛校;學術精神引導則包括興趣、視野、勤奮、批判性思維和學術誠信[7]。同濟大學自2017年對於全體本科新生實行全覆蓋本科導師制培養,所有參與課程思政的教師均為同濟大學本科生導師,接受本科導師制的系統培訓,對於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群策群力,積極探索並參與該課程鏈的課程思政的建設,目前已形成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幫助和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專技教師隊伍。其次,醫學院黨委全程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建設,學習創新理論,堅持學習時代楷模黃大年、鍾楊等先進事跡,學習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們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們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與時俱進,進而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思想政治素質。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有效實施課程思政的根本保證。為此,請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加入核心教學團隊,對授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培訓,統一課程思政的理念:解析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對醫學科技進步和相關大事件引發的人文思考,從人文的視角審視醫學科技的發展,並作為課程思政的立足點和落腳點,使得專業課教師知道如何開展課程思政。例如對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倫理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擯棄功利性,要做真正能為人類健康帶來益處的事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基於生化技術的科技創新如基因療法、免疫療法等都屬於課程思政的內容,使生化教師不再認為課程思政無從下手。

1.2建設生物化學蘊含的思政元素的資料庫

通過故事(如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諾貝爾獎的故事,在生化發展史中的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的故事)、視頻、圖片等,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依託我們已有的上海市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平臺(tongji.fanya.chaoxing.com),在各章節後新增《課程思政》模塊,根據關聯的內容所有資料全部上網,並將中國科學家對醫學發展史做出的貢獻融入到課程中。例如,在講述酶這一章內容時,引入公元前22世紀,中國開始釀酒實踐;周禮中有造醬、制飴記載;講糖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章時,向學生介紹《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關於糖的營養價值的記載,並區分谷、畜、果、蔬四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將代謝部分內容時,引入《本草綱目》上千種藥物和對人的代謝物和分泌物的詳細記載。生物化學領域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包括:吳憲創立血濾液的製備和血糖測定方法;1965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化學合成有活性的牛胰島素;1981年採用有機合成和酶促法合成酵母ala-tRNA等。當今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的事件也有中國人的身影:2018年世界第一例克隆猴,世界第一例幹細胞肺再生等。這些事件使學生在了解當前科學前沿進展的同時更意識到中國在醫學發展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而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3挖掘生物化學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形成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

將生物化學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大事件、生化領域內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的事跡以及當前生化領域科研前沿和最新臨床醫學轉化成果融入到授課過程中。生物化學的核心內容包括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和遺傳信息傳遞三大部分。在大分子結構與功能和遺傳信息傳遞部分,重點通過引入諸多生物化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的故事和中國科學家貢獻,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學習大分子結構,加深學生對蛋白和核酸兩個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理解。通過學習與蛋白質高級結構相關的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如:Linus Pauling提出了價鍵理論,由於他在化學鍵本質以及複雜化合物物質結構闡釋方面傑出的貢獻,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提示創新思維的重要性;在講解核酸結構的時候,通過向學生介紹Watson和Crick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DNA雙螺旋模型,並因此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兩位科學家一個是生物學家,另一個是物理學家,向學生傳遞學科交叉、創新思維的重要性。在講解物質代謝部分內容時,以「物質代謝和糖尿病」為核心,以營養物代謝-整體調節-疾病的流行病學-疾病預防-患者教育-健康中國為育人邏輯,並結合真實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臨床案例,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對醫學生進行價值醫學、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教育。在講糖代謝部分內容時,通過向學生介紹胰島素應用的變遷,從胰島素的發現,到動物胰島素提純,到基因工程方法合成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的發明和應用等,結合胰島素髮展史,促進醫學生對醫學創新、醫學發展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解,引入衛生經濟學概念,代謝相關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強化學生預防重於治療的意識。

1.4 密切關注國情社情,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

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致敬最美逆行者」成為永恆的話題。其中,廣大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衝鋒在前,無私奉獻,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醫學生的課程思政提供鮮活的素材。把這些鮮活的事例融入生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生命的敬畏;強化醫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對比中美的疫情防控,凸顯中國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學生感同身受;目前,疫苗被認為是終結新冠肺炎傳播的有效方法。在中國,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等等多種類型的新冠病毒疫苗都在研發當中。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4月1日中國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腺病毒疫苗(陳薇院士團隊)等實驗結果都是在中國首發,這些科技成果不僅令國人振奮,激發國人的自豪感,而且對醫學生於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

「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學生。為了了解學生對於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元素內容的接受程度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並對同濟大學醫學院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1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2% (138/150)。98%的學生表示對於「專業課老師除專業內容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專業相關的社會問題、臨床案例、時事熱點等話題」比較喜歡;93%的學生認為「教師在專業課堂上的思政教學對於自己未來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有提高」;85%的學生對於「生物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比較滿意,另有15%的同學希望老師在今後的授課中,思政元素內容和形式能夠「更多樣」;92%的學生認為「將思政元素引入課堂」提高了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來自教師的反饋也頗為積極和正面。經過2年課程思政的實踐,團隊教師能夠自覺以學生為中心,密切聯繫實際,設計學生能自然接受的課程思政內容,並將其有機與專業知識相融合,恰當引入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提升學生分析社會熱點的能力,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產生學習動力;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的教學常態被師生接受,我們認為課程思政的目標達到了。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於思政內容在每次課堂內容中應佔的比例以及對思政內容的「度」的把握有的時候不夠準確。比如針對個別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由於學生的反應過於熱烈,佔用了比較多的課堂時間,反而有喧賓奪主的結果。由於學生的「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8]。為此,我們加大集體備課,充分利用《生物化學》上海優質在線課程的線上平臺,把思政相關的內容置於線上必學內容,並納入期末考試。

教師作為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執行者,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9]。在不斷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專業課教師還需要加強自身思想政治意識和道德素養。此外如何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增加思政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進一步提高交叉運用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能力,真正將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不牽強不做作,不讓學生感覺老師是在說教或強制性的灌輸,真正將思政內容「基因式」植入專業課需要潛移默化的滲透[10],是對專業教師的挑戰,也是目前我們專業課教師需要進一步努力和加強的地方。

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強化了所有課程的教育性[11],把價值引領和學術精神引領貫穿到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課的教育活動中,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我們的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改革剛剛起步,在探索過程中會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時時挖掘課程蘊含的育德功能,發揮醫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推進卓越醫師培養計劃。

相關焦點

  • 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醫學院校在醫學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局面,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服務人民群眾的卓越好醫生。    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做嚴謹又溫暖的「最美課堂」。這於老師們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願,更表達了初心。不斷探索思政與教學的融合策略,是老師們踐行初心的過程,亦飽含了堅持。
  • 專業教學+思政教育,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2017年,自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來,生物化學課程團隊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為一體的立體化《生物化學》課程體系,組建了一支優秀的授業育人的教學團隊,並進行了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二、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三、推動課程思政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努力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五、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高校教學績效考核等評價考核中。
  • 探索構建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黨委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探索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課程思政建設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地落實,要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全過程。第一,結合學科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把學校課程分為文化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校園生活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構建大課程體系推進課程思政;推進學生評價改革,實施《學生綜合素養4+X考評辦法》;把培育工匠精神納入日常教育,如開展「校園十星表彰」等。
  • 高校本科思政課立體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摘 要]由「教師講課、學生聽課、複習備考、期末考核」的線性化教學造成的高校本科思政課「三性一力」不強的問題,成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面臨的巨大挑戰。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在立體化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立體化教學機制,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並以之為內核展開實踐探索。
  • 上海師範大學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上海師範大學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2018-02-12 來源: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以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為突破點樹立課程觀。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李堃博士,他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金融市場學前沿」。
  • 課程思政融入師範生「三習」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施「疫情與教育...
    課程思政融入師範生「三習」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施「疫情與教育」成果公報魯東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田麗傑一、內容摘要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二、關鍵詞:課程思政; 師範生;「三習」實踐教學三、引言魯東大學田麗傑主持的2020年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疫情背景下高校師範生線上線下「三習」一體化實踐教學研究,課題編號為2020YZB002,參與人有王濤、侯辰虎、李振梅、姜妮、李燕、秦鳳珍、王麗娟、丁俊新、呂超、張永。
  • 高校「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為突破思政、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瓶頸,國內高校紛紛開始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 華東師大出版全國首本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為全國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提供「上海方案」
    魚漁兼授,內容注重體現課程思政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指南》的重要篇章「生物學二級學科主幹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中,編寫組為讀者提供了生物學一級學科下十門二級學科主幹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涵蓋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水生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代表性課程。
  • 領航探索 實踐創新 積極貢獻「上財方案」|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研...
    張教授提出,教學過程中,一切有利於學生進步、成長的,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的因素都是課程思政的元素,並具體闡述了如何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體現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夏紀軍教授作題為《課程思政全覆蓋建設:挑戰與上財經驗》的主題報告,他簡要介紹了經濟學院從總體設計、試點先行到全覆蓋建設的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並以《博弈與社會》案例建設為例,分享了如何化解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如怎樣激發教師內驅力
  • 杭師大探索課程思政改革:育人有溫度 家國盈滿懷
    思政課論文競賽只是杭師大「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部分。近年來,杭師大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同重視,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並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華麗轉身,堅持思想引領與人文關懷同實施,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和實效性,逐漸形成了「人人皆教育之人,處處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圍。
  •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 《熱處理原理與工藝》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在課程中,鋼在強度硬度、塑性韌性方面的力學性能及機理是重點內容之一。最重要的章節當屬「馬氏體相變」和「淬火鋼在回火過程中的轉變」。在講解過程中,適當結合工程應用會讓知識點更加形象,在此基礎上適當做課堂思政則會讓教學內容更加鮮活。
  • 《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三全育人」為主線,德育與人為目標的理工科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途徑實踐2. 以識讀零件圖為例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實現理工科公共專業基礎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效結合,做到育人教育潤物無聲。3. 以識讀零件圖為例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建立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定性和定量評價細則。三、《工程圖學》課程思政優勢:1.
  •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明確將管理制度、課程設置、教材使用、課堂管理、實踐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成果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標準教學管理二級指標。以此標準為依據,各項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教材的選用,課程標準的制定等各方面的思政元素,都囊括在課程思政推進的各項教學管理之中,用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價值引領教學方法改革和課程思政成果孵化與推廣。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專業學位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
    2015年,人口研究所開始招收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五年間,人口研究所始終以國家需要為導向,以老齡和殘疾領域為培養方向,旨在培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也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社會工作專業學位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特色實踐。
  •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2020-09-15 10:03:34 來源:廣西日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樣化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教學目標。廣西民族大學圍繞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愛知行信」協同育人理念引領,對各類課程進行梳理,有針對性地在不同課程中立項建設課程思政示範課堂,促進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實踐課程協調聯動,構建起「四聯四通」課程思政模式,即「部門聯動,上下聯通;課程聯動,目標貫通;教師聯動,團隊聯通;課堂聯動,評價聯通」模式,探索形成各類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機制。
  • 課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儀器分析》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本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的重要內容。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我們經過多次的研討,基於本課程講授分析儀器之間的獨立性與關聯性,確定了以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本出發點,以弘揚科研報國的情懷為使命,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目標的專業課思政建設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增加關於辯證統一方法論的實際應用案例,並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簡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 全國首本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出版,為學科教學提供借鑑
    《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由「《指南》簡介與使用說明」「生物學科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教學原則與總體策略」「生物學科課程思政八維度體系與內涵詮釋」「生物學二級學科主幹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以及「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原則、標準與操作策略」共五個部分組成,構建了一整套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做到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估、從一線教師到教學管理部門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