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分析》是化學、環境、材料、生物、地質等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測定物質的組成、含量、狀態和進行科學研究與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儀器分析這一領域有較全面的認識,基本掌握常用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備應用儀器測試結果進行簡單理化分析的能力等。同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在高精密儀器設備領域的現狀,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提高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針對具體知識,增加關於古代、現代中國科技發展、同時期世界文明發展概況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近代之後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發展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本專業發展的必要性,引發學生追求技術進步的緊迫感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科研報國熱情。
通過具體分析實例,教給學生採用多種手段分析事物本質的方法,使學生掌握辯證統一思想、科學方法論在認識事物本質中的作用與地位。為此,我們在每個章節中增加了案例分析實例,並聚焦於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設備分析一個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依據本課程的特點,我們在第十五章從材料特性的角度,討論如何利用多種設備完備測試和分析材料的性能,進而達到對材料進行綜合、立體、辯證的了解。
課程中增加的關於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認識論的章節:
用一系列問題的形式,使學生在引導下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進度、章節特點,適時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問題設計上,結合歷史、時事等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科研報國的熱情,考察學生綜合分析、辯證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針對特定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並能夠進行正確分析的能力。
線上教學不同於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有自己的缺點,不能與同學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微信交流群,開展線上輔助答疑。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後,都感覺到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課後學生通過微信群討論的截圖
線上教學也有其自身的優點,比如形式新穎,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式也豐富多彩,可以利用軟體的特點,展示更多學習資料。並且,同學們的在線學習熱情很高,遇到不懂、難懂的地方,總會有學生通過討論區提出疑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同時我們發現,通過引入中外儀器科技發展對比的討論,明顯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與討論熱情,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學習本課程知識的重要性。而利用多種方法探討一個原理的案例分析,也使得廣大同學能夠了解到認識事物不能簡單依靠一個手段,必須要進行全方位、全過程以及整體的討論才能夠得到科學的認識,即了解到分析事物本質的辯證統一的方法。
總的來說,進行專業課的思政建設,尤其是目前的在線教學思政建設,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如何將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當中是目前的一個難點。我們認為,思政建設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要在認識世界的方法、理論等方面加以正確的引導,真正使思政元素與專業課融合到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是一個學生,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也需要在教學實際當中進行探討。不管怎樣,我相信,通過我們團隊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在這個特殊時期保證教學效果,取得更大的進步。
方明,理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表SCI論文7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承擔研究生的《環境納米技術》、留學生的《儀器分析》、本科生的《儀器分析》、《鍋爐燃燒與汙染》和《材料分析測試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及校《儀器分析》的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工作。
侯丹娟,法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實踐,國外公民教育。現主要講授本科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和研究生《思想政教育學原理專題研究》課。曾獲「北京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組」三等獎,校 「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於淑君,工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獲2019年度優秀班主任。主講本科生課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和《無機化學實驗》。研究方向為功能化納米材料的構築及其在環境汙染物治理中的應用研究,發表SCI論文20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譚小麗,理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已發表近百篇環境生態領域的SCI論文,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被科睿唯安評為交叉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承擔應用化學專業《專業英語閱讀》和研究生的《膠體與界面化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