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2021-02-13 華電微教務


《儀器分析》是化學、環境、材料、生物、地質等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測定物質的組成、含量、狀態和進行科學研究與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儀器分析這一領域有較全面的認識,基本掌握常用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備應用儀器測試結果進行簡單理化分析的能力等。同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在高精密儀器設備領域的現狀,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提高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儀器分析》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本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的重要內容。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我們經過多次的研討,基於本課程講授分析儀器之間的獨立性與關聯性,確定了以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本出發點,以弘揚科研報國的情懷為使命,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目標的專業課思政建設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增加關於辯證統一方法論的實際應用案例,並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簡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期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事物科學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專業課中該如何引入思政的元素,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本課題組成員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擬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系統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認識論、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本領,提高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體來說,採取以下方式:

針對具體知識,增加關於古代、現代中國科技發展、同時期世界文明發展概況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近代之後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發展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本專業發展的必要性,引發學生追求技術進步的緊迫感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科研報國熱情。

通過具體分析實例,教給學生採用多種手段分析事物本質的方法,使學生掌握辯證統一思想、科學方法論在認識事物本質中的作用與地位。為此,我們在每個章節中增加了案例分析實例,並聚焦於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設備分析一個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依據本課程的特點,我們在第十五章從材料特性的角度,討論如何利用多種設備完備測試和分析材料的性能,進而達到對材料進行綜合、立體、辯證的了解。

課程中增加的關於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認識論的章節: 

用一系列問題的形式,使學生在引導下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進度、章節特點,適時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問題設計上,結合歷史、時事等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科研報國的熱情,考察學生綜合分析、辯證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針對特定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並能夠進行正確分析的能力。  

線上教學不同於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有自己的缺點,不能與同學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微信交流群,開展線上輔助答疑。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後,都感覺到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


課後學生通過微信群討論的截圖

線上教學也有其自身的優點,比如形式新穎,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式也豐富多彩,可以利用軟體的特點,展示更多學習資料。並且,同學們的在線學習熱情很高,遇到不懂、難懂的地方,總會有學生通過討論區提出疑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同時我們發現,通過引入中外儀器科技發展對比的討論,明顯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與討論熱情,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學習本課程知識的重要性。而利用多種方法探討一個原理的案例分析,也使得廣大同學能夠了解到認識事物不能簡單依靠一個手段,必須要進行全方位、全過程以及整體的討論才能夠得到科學的認識,即了解到分析事物本質的辯證統一的方法。

總的來說,進行專業課的思政建設,尤其是目前的在線教學思政建設,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如何將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當中是目前的一個難點。我們認為,思政建設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要在認識世界的方法、理論等方面加以正確的引導,真正使思政元素與專業課融合到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是一個學生,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也需要在教學實際當中進行探討。不管怎樣,我相信,通過我們團隊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在這個特殊時期保證教學效果,取得更大的進步。

 

方明,理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表SCI論文7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承擔研究生的《環境納米技術》、留學生的《儀器分析》、本科生的《儀器分析》、《鍋爐燃燒與汙染》和《材料分析測試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及校《儀器分析》的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工作。

侯丹娟,法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實踐,國外公民教育。現主要講授本科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和研究生《思想政教育學原理專題研究》課。曾獲「北京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組」三等獎,校 「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於淑君,工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獲2019年度優秀班主任。主講本科生課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和《無機化學實驗》。研究方向為功能化納米材料的構築及其在環境汙染物治理中的應用研究,發表SCI論文20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譚小麗,理學博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已發表近百篇環境生態領域的SCI論文,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被科睿唯安評為交叉領域高被引科學家,承擔應用化學專業《專業英語閱讀》和研究生的《膠體與界面化學》教學工作。

 

相關焦點

  • 西安翻譯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案例分享活動
    本網1月07日訊 為貫徹落實學校相關文件要求,提升西安翻譯學院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課程思政建設水平,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更接地氣,2021年1月5日上午,西安翻譯學院藝術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案例分享活動。本次活動由藝術學院副院長左明剛主持,特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馬知辰與藝術學院教師陳智明進行思政案例分享。
  • 《電腦程式設計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分享
    以下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內容來源於中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電腦程式設計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涉及的專業面廣,學生人數多。多年以來,課程團隊遵循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切入點的教學改革思路,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按照「兩性一度」要求深化課程改革,建設了MOOC並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育開放式精品示範課堂。疫情期間,提出「線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 《熱處理原理與工藝》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在課程中,鋼在強度硬度、塑性韌性方面的力學性能及機理是重點內容之一。最重要的章節當屬「馬氏體相變」和「淬火鋼在回火過程中的轉變」。在講解過程中,適當結合工程應用會讓知識點更加形象,在此基礎上適當做課堂思政則會讓教學內容更加鮮活。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李堃博士,他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金融市場學前沿」。
  • 領航探索 實踐創新 積極貢獻「上財方案」|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研...
    、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量化評價、讓外籍教師理解和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等困難與挑戰。「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研中心」的建立,將進一步凝聚一批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骨幹,為我校課程思政建設、經濟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起到引領和示範的作用。
  • 課程思政·案例集丨九大專業,42個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分享
    希望藉此評選活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創新教學載體,培育一批育人效果顯著,「思政」功能鮮明的示範課程,提升課程育人能力。    《機械製造工藝學》是我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研究加工過程中工藝問題的應用性技術學科,具有取之於實踐,用之於實踐的課程特點。
  • 課程思政在醫學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基於醫學教育的特有規律,我們以「健康中國2030」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健康中國為指導,對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探索。通過加強教師「立德樹人」的綜合教育理念的培訓、建設生物化學的思政元素的資料庫、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密切關注國情社情,培養責任擔當等,來自師生的反饋表明課程思政有機融入生物化學教學已取得良好效果。
  • 2019年「上海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結項,課程思政示範課堂...
    課堂展示前,示範專業及重點示範課程項目負責人就項目建設成果進行了匯報。各項目負責人介紹了項目建設目標完成情況,以及思政教育與課程的有機融合情況,分享了課程思政教改中的經驗、問題與思考,展示了教改中形成的教學團隊、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設計、教改論文、在線課程、學生調研報告等成果。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再次強調。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程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內容豐富,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本身,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 《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三全育人」為主線,德育與人為目標的理工科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途徑實踐2. 以識讀零件圖為例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實現理工科公共專業基礎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效結合,做到育人教育潤物無聲。3. 以識讀零件圖為例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建立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定性和定量評價細則。三、《工程圖學》課程思政優勢:1.
  • 《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思政案例
    在課程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教學基礎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課程內容設計時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在講課時將思政教育內容以幽默詼諧的語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和諧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給學生帶來真實的體驗感與獲得感,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相對應的課程育人目標。
  •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案例展示(江西師範大學)
    為更好地推進我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教務處將陸續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向全校教師展示優秀案例,供全校教師學習、借鑑。希望全校教師能夠結合所講授課程實際,因課制宜,深入思考,科學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符合課程實際的課程思政模式,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實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 華東師大出版全國首本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為全國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提供「上海方案」
    「操作手冊」式的全程教學指導參考《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由「《指南》簡介與使用說明」「生物學科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教學原則與總體策略」「生物學科課程思政八維度體系與內涵詮釋」「生物學二級學科主幹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以及「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原則、標準與操作策略」共五個部分組成,構建了一整套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做到從理論到實踐
  • 《電路原理》「課程思政」專題教學
    鑑於網絡授課的特殊性,學校從學院徵集了部分「課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專題教學優秀案例,各位老師根據自己課程特點,提供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思考,供大家參考。  趙偉強,男,浙江紹興人,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電氣自動化系副主任,承擔《模擬電子技術》《電路原理》等課程教學任務,獲校第六屆教學優秀二等獎,校示範課教師。
  • 課程思政案例| 機械製造工藝學
    在《機械製造工藝學》的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組秉承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將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有機統一,在專業課講授中,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要素,激發學生的擔當意識和愛國情懷,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引領作用。現就具體實施方案簡介如下。了解機械製造學科的發展和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特色和學習方法。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復旦大學副校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雷指出「理工科專業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在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中,堅持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本,以課程思政為魂,提升專業課程品質,逐步探索出一套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理工科課程思政經驗方法。
  • 自動化學院舉辦「課程思政」建設專題分享會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學院「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學院教授的引領作用,6月24日,自動化工程學院開展第二期「教授沙龍」活動,邀請學院姜書豔教授以「課程思政建設」為主題,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舉措和案例。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