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

2020-12-12 光明網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我國英語教學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以往以應試教育為重心的教學體系所具有的嚴重弊端,尤其是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忽視,亦已得到愈來愈充分的顯現,促使多層次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大、中、小學均摒棄了以灌輸語法知識為軸心的傳統教學體系而採用側重實際交際能力、能使學生在實際語境中學習英語的體系。筆者在承擔南京大學非英語專業博士生英語教學工作中,也進行了適應博士生需要的、以國際學術交流實用英語教學為重心的教學體系改革。經過9屆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正是在從事這種最高學歷層次上的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筆者逐步認識到我國英語教學迄今仍普遍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即「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由於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與跨文化交流等學科的興起與發展,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加大外語教學的文化含量,已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非常值得歡迎與肯定的。然而,縱觀我國多層次英語教學,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卻有著一種共通的片面性,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對於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於忽視狀態。

的確,對一種自然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及其多層面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是成功地習得該種語言並運用其進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無論是漢語「交流」,還是英語的「communication」一詞,其所表示的交際行為都是「雙向」的。跨文化交流決不能僅局限於對交流對象的「理解」方面,而且還有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和對交際對象的「文化影響」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後兩者對於成功交際則更為重要。如果說,由於以往英語教學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導致了我們在國際交往中的多層面交流障礙(主要是「理解障礙」),那麼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含量幾近於空白的狀況,對於國際交流的負面影響則更為嚴重。我們不難觀察到,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為數不少的中國學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譯名是Confucious,還有人鬧出把Mencius(孟子)奉為異國聖者而譯為「門修斯」的笑語。在筆者從事博士生英語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如下絕非個別的現象:有些博士生有較高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症」,在日常漢語交流中所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底蘊就顯得蒼白,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的一大缺陷。

近年來,在南京大學博士生英語教學中,我們正在逐步把博士生英語閱讀課程之重心改為有關中國哲學、歷史、宗教及文學藝術的英文文獻閱讀,並將其作為國際學術交流實用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舉受到廣大博士生和博士生導師的普遍歡迎。但是,這種「亡羊補牢」之舉的作用自然是十分有限的。要真正克服我國英語教學的上述缺陷,就應當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教育貫穿到各層次英語教學之中。我國英語界和中國文化界同仁應攜手研究有關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使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與基礎英語水平的提高及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長之勢。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者與國人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過程中具有堅實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操守。

許多中外學者都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發揮愈益重要作用的世紀。然而,在短期內使漢語成為國際交流的主體語言,顯然是不可能的。面對英語作為實際的「世界語」的現實,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無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新時代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必經途徑。所有從事國際交流的中國人,尤其是各界學者都應擔負起傳承中國文化,與世界人民共享人類寶貴精神財富的責任。在多層次英語教學中系統引入和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既是成功地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趨勢下文化互補與融合的時代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為世人所期盼的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師在新世紀的產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積澱。因此,中國文化英語表達之教學,無疑應成為我國各層次英語教學共同擔負的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

相關焦點

  • 有效解決外語教育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刻不容緩
    2000年,從叢教授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中認為,我國英語教育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即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不能用英語清晰地表達中國傳統文化。20年過去了,雖然這一問題得到了外語教育界的持續關注,但至今尚未實現根本改觀。近年來,多名研究者的調查研究顯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在我國外語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融入中國文化
    我國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的殿堂和文明的樞紐,對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優秀文化肩負著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既能在文化傳輸中直接培養造就文化傳播人才,又能通過課程教材、學習資料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為全世界關注中國的人提供鮮活的中國影像。故而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從人才培養、教學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向度,反映了教育的使命擔當。
  • 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堅定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校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它在幫助大學生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價值導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
  • 文化自覺下的基礎英語教育之路探析
    一、消除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症呼喚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觀點,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裡的人對自己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導致這種「文化失語」的最主要原因是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因此從叢教授建議在多層次英語教學系統中引入和加強中國文化教育,並強調中國文化英語表達之教學是我國各層次英語教學應共同擔負的重要任務。中國文化失語症最主要的「症狀」是理解、接受西方文化能力強,但輸出、交流中國文化能力弱。
  •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兼談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相關文化知識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在英語教學中將經典中國故事與教材資源整合,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教師可以參照這個範例,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整合多樣資源,激發和保持學生對英語文化和英語學習持續的興趣,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積累文化底蘊。2.
  • 公共英語基礎課的中國文化自信課程思政案例
    本案例立足於公共基礎英語的教學實踐,以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園文化為主要實踐內容,利用英文微信公眾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平臺,探索信息化教學時代下如何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 【微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學科,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學科,這要求我們對英語的學習不但要對外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及深入學習,更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現象嚴重,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使得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對於高中生來說,英語是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僅僅要幫助學生對相應的英語知識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同時還要使學生們重視起傳統文化對於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很多事情上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自主能力,對於傳統文化也已經有一定的意識,將我國傳統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 查明建:精通英語又熟知母語文化的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來源:21世紀英語傳媒————問題1:一直以來,國內高校的英語教育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中國文化失語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具體有哪些表現?查明建:過去很少有人談到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裡的中國文化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首先和我們對外語學習的認識有關。過去我們相對孤立地看待外語學習,認為外語學習和中國文化,和我們的母語文化沒有太大的關係。
  • 《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簡介
    為此,小編今天為大家推薦《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 標準版)》失語症測驗,此測驗是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在西北命名成套測驗和西北動詞語句成套測驗基礎上, 結合現代漢語語音、詞彙、句法和語義特點以及中國人的認知心理, 聯合研發了適用於漢語母語者的失語症語言能力評估成套測驗。
  • 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 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上面這些事實說明,我國大學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缺陷已嚴重製約了我國國際化戰略需求的發展和實現。     國際化人才一般應具備以下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紮實的本專業國際化知識;熟悉和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這些素質都是以較強的外語能力,尤其是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為基礎的。沒有較強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國際化知識,也無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活動能力。
  • 蔡基剛: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日本高校在SSCI和A&HCI這兩大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是中國內地高校的3倍。清華大學原外文系主任孫復初批評清華的大學生「四、六級考試過關之後,英文文獻讀不了,英文論文寫得一塌糊塗。」上面這些事實說明,我國大學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缺陷已嚴重製約了我國國際化戰略需求的發展和實現。
  • 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十大誤區
    目前一個問題是,許多人認為我國的外語教育教學是為了培養外語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是錯誤的。就交際能力這一提法,在中國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而且沒有語言環境,課時還非常有限,是達不到的。英語的課時僅僅是漢語的三分之一,在九年義務的新課程裡面佔6-8%。雖然很多英語科的教師非常敬業,總是搶課、補課,但是畢竟沒有母語的學習環境,課時又少。
  • 抗疫中的教育學 | 郭寶仙: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
    相比之下,我們用英語表達自己文化的能力常常不盡人意。英語是中國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一門科目,如何建構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內容,是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值得探索的新課題。下面從為什麼和怎麼做兩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 Neurology:患有非流利性原發性失語症的英語母語者和義大利母語者的口語產出差異
    例如,已有研究發英語和義大利語之間的語音和正字法差異可能會影響閱讀障礙。因此,作者推測語言之間的發音和詞法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nfvPPA中的口語產出缺陷(這裡集中指語音和句法缺陷)。例如,英語是日耳曼語系的語言,主要特徵是頻繁的輔音簇; 義大利語是羅曼語語言,具有廣泛的輔音-元音音節結構,輔音簇很少。
  • ...適合英語啟蒙嗎?英語教學要結合中國文化?編過《新概念英語》的...
    「我從事大學專業英語教學40餘年,很多人想知道,我國高校的英語課上在大學生身上發現的問題,有什麼可以在基礎教育階段避免?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大多數大學生缺乏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也缺乏濃厚的興趣。」5月22日,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國標英語分級閱讀》系列讀物首發式上,該書編者、英語教學專家何其莘這樣表示。
  • 張琦:以創新教學課程提升我國英語教學質量
    英語是一種全球使用人群最多的國際性語言之一,在很多重要的國際場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溝通媒介作用,也被納入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當中,頗受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重視。然而,我國的英語教學起步較晚,師資也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 《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在京出版發行
    《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在京出版發行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昨天(3月29日)上午,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在京隆重舉行發布會,正式推出雙方共同合作研發的《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標準版)。
  • 《中國失語症語言評估量表》的設計原理
    1.3 失語症中的語句障礙       語句理解和產出障礙在失語患者中較多見。患者理解非典型語序句子(如被動句和賓語關係從句)比典型語序句更難。英語典型語序是主動賓(3a),在非典型語序中賓語從後面(動詞後)越過動詞置於句子前邊(3b和3c),移位後的句子成分在原來位置留下語跡(trace,簡寫成t)。
  • 失語如何定位?有這 3 張圖就夠了
    其實對於一個患者,通過判斷為何種失語,可以快速定位,再和影像學相互印證。這種印證還能減少漏診的可能 >>差點漏診新發腦梗!幸好查體夠仔細我們先來思考幾個問題失語究竟指什麼,言語不清就是失語嗎?常見的失語症有哪幾種?根據患者失語的檢查,能否準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