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還兼有語言的工具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因其話題包羅萬象,是隱形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潛移默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思想覺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的先鋒陣地。本案例立足於公共基礎英語的教學實踐,以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園文化為主要實踐內容,利用英文微信公眾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平臺,探索信息化教學時代下如何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1.實施的必要性
國務院下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意見》明確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文化教育中並在相關學科專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而現有的基礎英語教材在文化設置上基本採用「拿來」的手段,致使幾乎所有的課文都是圍繞西方的文化展開,而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入基本處於忽略狀態。以2本教材為例,如下圖所示:
因此,利用英文微信公眾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平臺,融入增加拓展並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地方文化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並具有很多現實意義:
a. 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有些學生熱衷於過洋節(比如:Christmas),卻連春節的英文表達都不知道,何談用英文介紹新年習俗。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對自身文化失語,就會陷入文化認同危機,有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同化的危險。
b. 傳播中國文化,實現「中國夢」——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面向各行業的應用型人才,其畢業生大多走向技術及服務的第一線。隨著經濟、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他們因面臨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需求而成為傳揚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夢」的主力軍。
c.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文化自信——作為工科院校裡,除思政課以外的人文必修課,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的職責。
2. 實施的時間段和具體成果
2017年3月以來,結合教學實踐利用「戀戀英語課」公眾平臺推送跟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園文化等主題相關的課程思政內容90餘篇,現將部分內容列舉如下:
2017年5月以來,發揮微信公眾平臺富媒體的多樣性和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有效監管性的優勢,發送有關中國文化元素的原創和非原創資源三百多個,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一百來次。截圖展示部分內容:
基於此教學實踐發表教學論文3篇,並結題校級課題1項:《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20162003)。
3.實施過程和具體措施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圖:
為了能更好的督促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A.微信平臺和信息化學習平臺相結合,優勢互補,督促學生積極學習。
B.以平臺經驗值和心意卡片為激勵,構建良好的學習競爭機制;
C.利用學習平臺直播功能,開展「我來講中國故事」板塊,提高學生參與感。
D.微信公眾號和學習平臺同步展示學生中國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成果,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
4.創新點
A. 以學生為中心,擇優富媒體資源,全員育人
「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信息化時代,資源豐富龐雜,選擇哪一朵雲來推動另一朵雲,哪一個靈魂來喚醒另一個靈魂,這需要以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容易讓學生接受並能產生共鳴的生動資源。對於一些中國文化元素如承德當地文化和校園文化,筆者堅持原創圖文或視頻,以自身的體會和經歷去感染學生,或者鼓勵學生群體積極分享,從而達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鳴(曾經在班裡讓哈薩克族和維族同學用簡單英文描述他們的名字和文字,忘不了當時分享的同學的激動和自豪,以及下面傾聽的學生認真和崇拜,還有同學分享後的掌聲雷動);而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則引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製作的Hello,China等類似的視頻內容,生動活潑,經典權威,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元素的同時,產生對中國文化仰望、膜拜與敬畏的情愫,從而化為堅持文化自信的動力和源泉。這些資源都或在「戀戀英語課堂」公眾平臺或教學平臺(雲班課、學習通)裡分享,資源的創建者從教師到學生到權威媒體,甚至公眾平臺的留言者,每一個分子中國文化自信的那朵雲,那個靈魂,實現了全員育人。
B.信息化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全程育人
信息化教學時代打破了時空局限,為全程育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師生互動隨時隨地都可以實現,建設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課外甚至寒暑假時,教師都可以適時適量對情景的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元素的浸潤和薰陶。比如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學生寒假,更是體驗各種年俗風俗的好時機,教師可在教學平臺適時引導學生參加中國新年的相關學習活動,並將學習的內容化為行動,踐行孝(Filial piety)、禮(etiquette)、生肖(zodiac)等傳統文化精髓,這比在光在課堂上以英文講這些知識點,讓學生記住相關表達有機會再去實踐的效果好很多倍。藉助教學平臺,讓學生在放假前列舉自己將會為父母做的件事,放假期間讓學生在教學平臺分享已經為父母做過的事情,計劃和實現計劃之間隔著堅持踐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學生在分享和相互學習中體驗並踐行者中國傳統文化,全程育人貫穿始終。
C. 多種教學參與活動和體驗,全方位育人
在培養學生中國文化自信時,除了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元素的英文表達外,還設計不同的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元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體驗。在教學平臺實踐時,有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認知測試,有學生就某一話題的感想感悟,有踐行中國文化元素的學生實拍視頻,從相識、相知到相伴,通過全方位教學活動,學生已然獲取了中國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
5.結語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自知在利用微信公眾號和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公共英語基礎課的中國文化自信課程思政實踐還不夠深入,有待繼續精進和完善,但一直以來一直在嘗試並實踐去點燃一把火,希望自己再接再厲,守好公共英語這段渠、種好這份責任田,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