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案例:中國文化讀譯

2021-02-19 師培聯盟

知識·能力·素質·情懷

—《中國文化讀譯》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翻譯課程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雙向交流能力,在翻譯中要成功理解他國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國文化。深刻理解並弘揚中國文化,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講述本土故事,是每一位中國學子應具備的文化價值觀。《中國文化讀譯》為英語專業選修課,課程目標是:通過對中國傳統和當代社會文化諸方面的學習和中英互譯訓練,使學生了解今日中國風採和中華民族風貌,並能以流暢規範的英語對外譯介、弘揚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今日中國。這一立足中國本土文化、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觀與課程思政的理念不謀而合。《中國文化讀譯》力圖呈現知識性、工具性、思辨性、人文性四位一體的課程思政特徵,承擔起「了解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培養國際視野、建立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功能。

本課程共分為4大主題、12個知識模塊(課程內容分布見下表),涵蓋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體育、服飾、飲食、建築、旅遊等中國文化諸多方面,課程第1周講述中國文化概況,第4周舉辦讀書匯報,第8周進行期中考試,第12周舉行課程匯報,主體內容與主題活動穿插進行,共同構建課程教學體系。

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齊頭並進,每堂課程力爭融知識、能力、素質和情懷培養為一體。以下是教學設計案例:

本課程努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除課堂講授之外,任課教師還組織了以下教學活動:

1. 讀書分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感受美妙的中國文字,領悟優秀作家的家國情懷。在「中國文學」單元,教師要求每位學生寫一篇英語作文,介紹一位喜愛的中國作家及代表作,學生在讀書分享會上先進行組內口頭分享,然後每組推薦一位同學在全班分享。

2.視頻欣賞。任課教師根據每單元主題收集了豐富的視頻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有些視頻內容還可作為引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在「中國藝術」單元,教師播放了如下視頻,並設計了討論問題:中國傳統藝術正在獲得國際關注,你認為這一趨勢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這一趨勢在藝術品市場有何體現?

3. 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簡單有效的思維工具,可以在短時間內輔助學生發散思維、思考問題、整理材料。在「傳統節日」單元,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一個西方節日(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除外),藉助網絡資源和思維導圖,在半小時內確定選題、查找資料、繪製導圖,然後在班級展示。在「中國藝術」單元,學生基於講授內容當堂繪製一幅思維導圖。

4. 演講辯論。課程希望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平臺,讓學生通過演講傳播中國好聲音,通過辯論探尋事物的本質。在「中國文學」單元,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青春文學是否是嚴肅文學」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在「中國教育」單元,正反兩方就「中國是否應該繼續實行高考制度」進行了唇槍舌戰。

5. 才藝展示。通過展示中華才藝感受中國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在「中國藝術」單元,學生通過展示書法、剪紙、民歌等作品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領悟,也以實際行動喚起同學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

6. 課程匯報。課程以語言輸出能力為導向,在12周安排一次課程匯報,要求學生選擇本學期的任意中國文化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外景視頻錄製。學生可出境,進行同期錄音,也可在後期製作中進行配音。視頻時常5-7分鐘,用英語針對選定主題進行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介紹,同時還要結合現場匯報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如學生選擇前往北京一個名勝古蹟進行場景錄製,可在視頻中對該景點的歷史、文化、結構、作用等內容進行介紹,然後在現場以旅遊節目對談的形式進行呈現。學生課程匯報主題包括:

 通過視頻錄製和課程匯報,學生將對中國文化產生最直觀的感受,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在這一教學環節,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搜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鍛鍊,有些還解鎖了視頻視作新技能。在了解中國故事的基礎上,學生真正做到了傳播中國聲音。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極大提升。

本課程於2019年春季學期第一次開設,期末學生評教位列全校11.7%,以下是部分主觀評價:

老師認真負責,課堂生動有趣,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在愉快的時間中學到了很多知識,還鍛鍊了翻譯能力。期中展示更是讓人主動走出課堂在社會中學習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老師帶領我們遨遊在魅力中華的領土上,感受五千多年的壯闊畫面。

老師上課氣氛很好,老師也很負責,而且讓我們去拍視頻,促進了大家的參與性,很好。

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提升翻譯教學的育人功能,貫徹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為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提供可能的人才儲備,這是《中國文化讀譯》課程進行思政建設的重要目的。任課教師將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進一步踐行課程思政,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培養國際視野、建立文化自信。

以下是2017級英語專業達烏拉江·巴圖爾、趙潔、謝撿英、阿依加瑪麗·阿卜迪克日木等四位同學在《中國文化讀譯》課程匯報上展示的外景視頻,請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公共英語基礎課的中國文化自信課程思政案例
    公共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還兼有語言的工具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因其話題包羅萬象,是隱形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潛移默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思想覺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的先鋒陣地。
  • 課程思政優秀案例 | 「文化傳承、感恩教育」之《服飾手工藝》課程
    由於服飾手工藝所涉及的範圍較廣,因此本課程分為結藝、刺繡工藝、鉤針棒針工藝等3個方向,任課教師可自選其中一個方向進行教學。本次的課程思政案例針對的是結藝方向。結藝承載著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功能,因此我們將其作為課程思政的一個切入點,將特定節日與結藝相結合融入到思政課程設計中。
  • 西安翻譯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案例分享活動
    本網1月07日訊 為貫徹落實學校相關文件要求,提升西安翻譯學院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課程思政建設水平,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更接地氣,2021年1月5日上午,西安翻譯學院藝術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案例分享活動。本次活動由藝術學院副院長左明剛主持,特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馬知辰與藝術學院教師陳智明進行思政案例分享。
  • 學院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文物保護技術》
    《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旅遊與文化學院  寇天驕把堅定文化自信融入《文物保護技術》課堂教學《文物保護學》作為文物保護與修複課程的核心,是學生了解文物保護基本原則,思路和方法的專業基礎課。本案例是文物保護技術第一章的第一部分導論,思政理念:本案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總體思路,是依據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課程思政建設,在內容安排上以文物保護導論的形式出現,以文物保護理念和案例為主要講授內容,要讓學生擁有人文情懷,有工匠精神,有大國文化自信,有新時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的情操和心理素質。
  • 課程思政·案例集丨九大專業,42個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分享
    希望藉此評選活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創新教學載體,培育一批育人效果顯著,「思政」功能鮮明的示範課程,提升課程育人能力。    《機械製造工藝學》是我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研究加工過程中工藝問題的應用性技術學科,具有取之於實踐,用之於實踐的課程特點。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程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內容豐富,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本身,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中國文化專題: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
    ,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吳成年副教授,他和課程團隊在十多年的《中國文化專題》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多年來我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奔赴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和大中小學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贏得良好的口碑和讚譽。
  • 課程思政案例丨通識課程篇——其他案例(二)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系列展之丨機械製造工藝學丨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一流本科建設,切實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校開展了
  • 課程思政在行動 | 大學英語抵「疫」前行,以文化人
    此前,已推送了化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紫金礦業學院的12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詳見:共克時艱不停學,課程思政在行動),今天將繼續為大家推送外國語學院的課程思政典型>案例(編號:13-17),以期給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更多啟迪。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韓海棠 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 生物學院主講課程:《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B》等導言:育人,需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不但是學習專業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載體。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宋正河:《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思政...
    接受前輩們的啟蒙,我也開始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深入挖掘《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蘊含的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工程思維和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教育元素,逐漸建立了自己對《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育人的認知和理解,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與時俱進融入課程教學大綱,並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全面實踐和持續改進。
  • 《自動控制理論》課程思政案例
    在課程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教學基礎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課程內容設計時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在講課時將思政教育內容以幽默詼諧的語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和諧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給學生帶來真實的體驗感與獲得感,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相對應的課程育人目標。
  • 課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儀器分析》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本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的重要內容。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我們經過多次的研討,基於本課程講授分析儀器之間的獨立性與關聯性,確定了以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本出發點,以弘揚科研報國的情懷為使命,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目標的專業課思政建設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增加關於辯證統一方法論的實際應用案例,並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簡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案例展示(江西師範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育時代新人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作為一門來自西方的學科,多年以來金融學教學講述的主要是西方國家的案例和經驗。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在金融創新領域逐漸從過去的追隨者蛻變為當代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探索者、引領者。這門課程致力於引導學生運用金融學專業知識,對中國金融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前沿課題進行分析思考。同時,將思政融進課程,幫助學生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等方面更為深入地認識金融學、認識中國金融。
  • 「課程思政」激發課堂創新活力
    學校將思維能力、職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培養任務,細化到專業畢業要求,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推動形成課程育人體系。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紡織與現代生活」課程負責人王建坤介紹,這門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將我國紡織傳統文化、民族風格、現代科技、時尚創意融入其中,使文化自信的樹立與思政功能的發揮貫穿教學全過程。
  • 常州工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系列展之
    課程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注意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引領的融合貫通。 本課程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為線索,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代表作家作品的講授和研讀,展現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與現代傳播,培養「00後」大學生廣博的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鑑賞能力,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上海大學「課程思政」:在「時代音畫」中解碼中國文化
    上海大學「課程思政」:在「時代音畫」中解碼中國文化時間:2017/3/29 8:46:53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麗萍    選稿:張喆 「這四首開場曲目,傳遞了怎樣的文化含義?」曲終,老師話音剛落,學生就說出了其中掩藏的文化密碼:漫溢全場的「中國元素」! 於3月28日全新上線的上大通選課「時代音畫」,對校內師生們來說,既新鮮又熟悉。
  • 課程思政案例丨工學篇——土木工程概論
    ①從土木工程發展史的視角認識中國歷史,增加文化自信   土木工程是利用材料等資源,經勘測、設計、施工等多種技術活動的結果。土木工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實證。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有偉大的古代文明,形成了數千年不間斷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