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剛: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CFP

  2014年11月國際英孚教育發布2014年全球成人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成人英語水平為50.15分,落後於亞洲的韓國(53.62)、日本(52.88)、中國香港(52.50)、中國臺灣(52.56),甚至越南(51.57),屬於低熟練度。統計還表明,中國成人英語水平最高的是從18歲到24歲這個年齡段,到了24歲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英語水平逐漸退化,而亞洲成人這種英語水平下跌情況直到35歲以後才開始出現。另外,在行業方面,中國公司員工的英語水平也低於全世界平均水平,如在IT領域,中國員工英語水平(46)遠低於越南(62)、中國臺灣(58)、韓國(55)和日本(54),同樣,金融、製造業等領域的員工英語水平也低於全世界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無法適應國家的國際化戰略需求。

  我國大學畢業生無法適應國家國際化戰略需求

  國際化戰略需求有兩個概念。一是企業國際化戰略,是指企業產品與服務在本土之外的國際市場的發展戰略;二是學術國際化戰略,是指高校和科學界的研究成果用國際通用語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和交流的發展戰略。可見國際化戰略是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很重要一部分。但是我國企業員工和科技人員的外語能力卻制約了這種戰略的勝利實現。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已從「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全球化特徵越來越明顯。以上海為例,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84家,其中亞太區總部24家,投資性公司295家,研發中心379家。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和機構落戶中國,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進行國際跨國併購和投資。2013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090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而這個數據在10年前的2003年只有28.5億美元。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雖然最近幾年我國網際網路企業、金融企業、能源企業、IT企業等大都已經走到了國際前列,企業的國內市值巨大,但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還是很小,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國際化人才。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做了調查,發現印度軟體行業的從業人員遠少於中國,但他們的出口為100億美元,是中國的6倍多。「主要問題是我們大多數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比較差,很難適應信息技術領域國際化進展的需要」。據統計,我國目前在海外工作的各類人員已超過300萬,但在各行業內能熟練運用外語與國外客戶洽談業務、籤訂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即便在員工英語較好的上海。

  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學術界。國際著名學者斯波爾斯基(Spolsky)認為,第三世界科學家對他們的學科的貢獻要超過了30%,但發表的論文還不到國際頂級專業學刊的5%,這和學術英語水平低有很大關係。日本科學家為什麼能從1949年起獲得了22個諾貝爾獎,與日本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專業領域內英語讀寫能力有很大關係。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國際頂尖專業學術學會。根據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中國區出版總監高文(Govan)介紹,中國科學家在IET提交的論文和最終發表的論文之比率僅為16.5%,遠遠落後於我們鄰國日本和韓國,後者發表率達到了25.2%。日本高校在SSCI和A&HCI這兩大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是中國內地高校的3倍。清華大學原外文系主任孫復初批評清華的大學生「四、六級考試過關之後,英文文獻讀不了,英文論文寫得一塌糊塗。」上面這些事實說明,我國大學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缺陷已嚴重製約了我國國際化戰略需求的發展和實現。

  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應該做出重要轉型

  進入新世紀後,為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國際戰略化需求,國家在2002年頒布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培養一大批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和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學科帶頭人。2010年國家又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國際化人才一般應具備以下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紮實的本專業國際化知識;熟悉和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這些素質都是以較強的外語能力,尤其是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為基礎的。沒有較強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國際化知識,也無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活動能力。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各高校「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根據國際外語教學理論,外語教學可分專門用途英語(ESP)和通用英語(GE)兩大類。前者是指有一定特殊目的如學業和職業學習的外語教學,而後者是指除單純學習外語之外並無應用目的的外語教學。根據不同目的,ESP又可派生出學術英語(EAP)和行業英語(EOP)。前者側重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所需要的英語口語和書面交流能力,例如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閱讀文獻、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及學術討論等能力。後者是培養學生在畢業後工作中的英語職場交際能力。可見,落實國家「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高校應該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而不是單純為學習語言的通用英語教學。

  反觀我國曆次公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都把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在打語言基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方面,而應用目標始終缺位。換句話說,原本應該作為工具的英語成了學習的本身或學習的目標。其結果是,在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前,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勁頭還很足,一旦通過了(而且隨著新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入學第一學期就可通過),除了有考研和出國需求的,大多數學生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此時再學英語,最大的價值就是掙學分和評獎學金。顯而易見,正是我國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學始終不提應用目的,大學生和中小學學生一樣十幾年來只是為考試而學習語言,必然產生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用遞減的效應,在學生中出現普遍的英語學習懈怠現象。因此,我國大學生很少能夠讀懂所學專業的英文文獻,更難用英語開展自己的專業學習或畢業後的工作。

  建立應國際化之需面向英語工作能力的教學體系

  建立服務國家國際化戰略需求,面向英語工作能力的教學體系就要求我國現在高校大學英語的通用英語教學定位必須修正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定位。它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體系。根據我們在上一節的描述,專門用途英語可分成學術英語和行業英語,因此課程設置上,我們可分這兩塊,如前者設置學術英語聽說、學術英語讀寫等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學術英語能力。後者主要是培養專業或行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課程設置如金融英語、軟體英語等。最近幾年我國高校呈現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大量引進外籍專家和教師;擴大全英語授專業課程的比例;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出國留學或遊學。高等教育國際化課程是直接服務於國際化人才培養,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就是培養學生用英語查閱專業文獻、聽專業課及講座、做口頭陳述、交流以及撰寫文獻綜述、摘要和實驗報告的能力。

  二、提出和專門用途英語對應的語言要求。目的不一,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語言要求和通用英語教學是不同的。由於我國的大學英語定位在通用英語教學上,因此,要求大學生在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後參加的四級考試的詞彙量在4500個,閱讀速度要求在每分鐘100詞,這對於培養學生一般日常生活交際能力是足夠的。但根據語言學專家觀點,如是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工作,10000詞彙是最低的要求。正因為如此,日本大學生英語詞彙要求約13200個詞。我國民國時期高中詞彙量要求就達到8000個,這保證了當時的高校能普遍直接使用世界最先進的教材,引進世界一流專家授課,培養了如楊振寧和李政道等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三、突出學術英語教學。較之行業英語,學術英語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或行業領域裡的語言技能,更培養他們跨學科的學術素養,其中包括搜索相關資料和文獻並加以分析、整理和評價的思辨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溝通交流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基於團隊合作開展項目研究的能力等。這些學術素養都是當今大學畢業生不可缺少的,無論他們是繼續深造研究還是開始工作,無論是從事技術開發,還是進行銷售營銷。可以說,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最基本素養,是實現國際化戰略需求的最關鍵因素。

  四、實行差別化高等外語教學。日本文部省在本世紀初制定的《培養能用英語的日本人行動計劃》提出差別化外語教學的政策。對一般國民的要求是「具備使用英語進行日常會話和簡單信息交流的能力」,但對大學生的要求是能夠在專業領域內熟練地使用英語的能力。鑑於我國地區差別和不同專業、行業對國際戰略化需求不同,對國際戰略化需求不高的高校和專業,可以暫時以通用英語教學為主,培養大學生一般英語交際能力;但對國際戰略化需求較高的專業和地區,要及時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努力提高我國大學生用英語開展專業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北京高考英語指南曾提出詞彙量要從原來3500詞降到3000詞,一些省市也提出高考取消聽力項目。從減輕學生負擔,從公平教育看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認為外語教育政策制定應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外語能力的要求。如果我們把英語真正當成一門實現國際化戰略需求、滿足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對外語能力要求的工具,那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就必須是培養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國際交流能力和競爭力,教學定位必須在專門用途英語。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英語工作能力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

相關焦點

  • 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 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這些素質都是以較強的外語能力,尤其是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為基礎的。沒有較強專業領域內的英語交際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國際化知識,也無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活動能力。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各高校「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 十字路口的我國公共外語教學
    而我國的公共英語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是繼續走40年來以能力等級為驅動和以考試達標為目的的通用英語,或加上近10年來出現的並熱門起來的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方向的通識英語,還是開展自本世紀初提出的培養大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他們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專門用途英語(ESP)或學術英語(蔡基剛,2004)?
  • 英語教育再出發 26 | 蔡基剛 :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何時停擺?寫在公共英語再出發之際
    其中一個觀點是:這一考試對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筆者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評論只能放在歷史的語境下。因為,一個命題如果成立,它的逆反命題也必然成立。那麼我們要問的是這30年來如果我國沒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實施,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是否比沒有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發展得更快提高得更快?我們先看三個事實。
  • 學者蔡基剛: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9-07-17 第4版 觀點)作者:蔡基剛(復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 九城市同步舉行第四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促外語教育變革
    要解決這個主要矛盾,高校外語教育必須毫不遲疑地從目前開展與中小學一樣的同質化通用英語教學向專門化和精細化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即滿足特殊需求的語言教學)轉移,花大力培養大學生在他們各自學科和行業裡的英語交際能力。第四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蔡基剛如是說。
  • 為理工科研究生插上學術英語的翅膀,讓科學的思想自由翱翔——蔡基剛教授談理工科學術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2017年9月21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學一樓209教室裡早早地坐滿了學生,大家為蔡基剛教授的學術英語講座慕名而來。蔡基剛教授首先從專業角度解讀了語言在人類思想知識傳承進程中無可替代的作用。英語仍然是當今科學界的通用語言,為各類國際頂尖刊物所使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學術觀點| 蔡基剛:學術英語再認識:學術英語或通用英語?
    只要我們的英語教學不敞開大門, 面向專業院系的需求, 不和學生專業學習接軌, 只要我們的教學還是封閉性的, 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完成大學英語學習的標準①, 只要我們的外語教學還是引導學生按《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要求一級一級攀登, 那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英語。說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一直存有爭議。
  • 如何治好大學公共英語的「通用病」
    對所有中國學生而言,英語是求學過程中學習時間最久、花費精力最多的一門課,也是我國所有課程中教學資源投入最多的一門課,但如今,大學英語教學卻面臨尷尬境地,用復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蔡基剛的話說,就是「我國本土培養的科技人才既不能熟練地用英語閱讀各自的專業文獻,也不能用英語有效地參與國際交流,如論文發表、國際合作」,而原因則在於大學公共英語之「病」久矣
  • 蔡基剛: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 (1)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蔡基剛(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摘要:隨著學術英語在上海高校的試點改革成功,學界越來越的人士意識到在高校開展學術英語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觀點令人擔心,如學術英語可以融入在通用英語教學中;學術英語只適合掌握基礎英語的高端學生;學術英語是基於各學科共性的語言教學,不應向專業領域發展。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英語專業 英語語言...
    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透露,2016年,他到部分國家重點部門調研,收集這些單位對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反饋意見。結果,這些單位都提及,「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還行,但語言之外的專業能力,包括那些對國際關係和國際交往至關重要的能力明顯缺乏。」
  • 教學研究| 「英語國際語」視角下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再認識
    本文剖析了當前高校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的誤區,並在英語國際語視角下重新解讀交際能力,指出英語國際語概念有助於應對交際能力培養面臨的困境。基於英語國際語概念框架,文章從培養目標、技能培養、教師教育和教材教法等方面探討了交際能力培養的轉型,以期滿足全球化發展和我國「雙一流」建設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 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
    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透露,2016年,他到部分國家重點部門調研,收集這些單位對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反饋意見。結果,這些單位都提及,「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還行,但語言之外的專業能力,包括那些對國際關係和國際交往至關重要的能力明顯缺乏。」
  • 不能熟練地閱讀專業文獻、論文發表,如何治好大學英語的「通病」
    對此,復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蔡基剛認為並非個例。 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國本土培養的科技人才既不能熟練地用英語閱讀各自的專業文獻,也不能用英語有效地參與國際交流,如論文發表、國際合作」。 原因則在於大學公共英語之「病」久矣。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
    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透露,2016年,他到部分國家重點部門調研,收集這些單位對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反饋意見。結果,這些單位都提及,「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還行,但語言之外的專業能力,包括那些對國際關係和國際交往至關重要的能力明顯缺乏。」
  • 實事求是守住底線是外語教學工作者良知
    筆者以為,在學術利益和學術常識之間,外語專家應該站出來說真話。   蔡基剛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外語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今,在展望和探索今後的外語教學時,遵循規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則。但在此時,外語界的兩件大事,使筆者深感外語教學工作者堅持實事求是、守住常識底線的重要性。
  • 蔡基剛:英語四、六級考試何時停擺?寫在實施30周年之際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這30年來如果我國沒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實施,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是否比沒有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發展得更快提高得更快?我們先看三個事實。第一,根據1986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新生入學時是1600詞彙量,要求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後,四級達到4000詞,六級達到5300詞。
  • 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思考英語教學
    起源應該是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於2018年11月發表在《文匯報》的文章《英語專業是否是「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復旦學者:「病得不輕」》(蔡基剛2018)。就筆者對蔡基剛教授的了解,他長期以來竭力推動專門用途英語進課堂,提倡用專門用途英語顛覆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翻譯「老三樣」在英語教學中所佔據的統治地位。
  • 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多校撤專業,院系「關停並轉」
    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透露,2016年,他到部分國家重點部門調研,收集這些單位對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反饋意見。 結果,這些單位都提及,「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還行,但語言之外的專業能力,包括那些對國際關係和國際交往至關重要的能力明顯缺乏。」
  • 蔡基剛教授:大一起就應該開始科研,學術英語的學習沒有等級之分
    2019年5月25日,由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中國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英孚教育和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同濟大學主會場召開,北京、天津、河北、寧夏、哈爾濱、南寧、大連、武漢、重慶、鄭州、昆明、山東、
  • 第三屆新東方在線高校外語教學高峰論壇召開,聚焦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他通過自身教學經歷,就當下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①語言的靈活性、變化性、現代性、時代性與現在英語教材、教學方法之間的矛盾還未解決;  ②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強烈需求和高校對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之間存在矛盾;  ③學生與教師常常將外語學習僅作為一門學分課程的角度來對待,然而外語教學並非是一門考試或是一個知識點,應該將其視為可以終身利用的強有力的工具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