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蔡基剛: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2021-02-25 華南翻譯市場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9-07-17 第4版 觀點)
作者:蔡基剛(復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7月26日-28日,「2019TESOL中國大會」在杭州舉行。TESOL是「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的縮寫,即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成立53年來,TESOL已發展成一個全球性英語教學協會。這個即將舉辦的千人大會必須回答一個被社會不斷拷問的問題:中國人學習英語是為什麼?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可分為兩類:英語為外語教學和英語為二語教學。兩者區別是,前者僅把英語作為本體學習和研究,並沒有語言應用目標(唯一應用是應試),是通用英語教學性質;後者則是學習者可在社會使用的語言,是專門用途英語性質。

70年來,英語在中國始終被當作外語在教,其標誌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定位。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把幫助學生打下紮實語言基礎作為教學主要目標:通過課程考試和等級考試,獲得學位所規定的外語學分。利用等級考試等,引導學生逐級攀升,最後達到或接近英語本族人水平。

第二,教學內容。各學段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是封閉式的,即以能力等級量表中對應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要求來設計,並以此制定評估標準和考核要求,而並非以滿足社會和學生對英語能力需求為驅動。因此,教學內容以語法詞彙學習和單純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為主,課堂內外組織口語演講或寫作比賽也是以語言技能為主要目的和評判標準。

第三,教學應用。語言使用除應對課程考試或升學考試外,中國的外語教學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通識英語,即發現英語可以開展人文教育或樹人教育,通過多樣的文化主題和文學作品,拓寬學生國際視野,促進其心智發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據統計,中國約有三億多人在學英語,僅在大、中、小學學習英語的人數就達一億以上。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曾統計,一個孩子10年裡,有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學生一年的英語必修課要消耗掉1637.8億元,中國人每年學英語消耗掉的錢至少能投資0.8個三峽、發射204個神舟航天飛船。

而這一數據僅涵蓋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如果再加上大學和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那麼至少要學14年。

倘若學習英語僅僅是為了達到以上三個目標,那麼筆者認為,李光宇提出的取消高考英語科目、把中小學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完全合情合理。

不過,英語教育界人士回應學習英語的目的時並不提以上三個目標,而是稱為了有效開展專業學習和工作。但是一個人英語基礎再紮實,也是無法勝任專業學習和工作的,就如中文系學生漢語再好也無法勝任外交、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學習和工作。他們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必須懂得這些專業內容是如何通過英語建構和傳播的。不結合特定領域開展英語教學,基礎紮實的英語也毫無意義。

筆者以為,「厚基礎、寬口徑」是英語界最無知的說法。

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費時低效始終困擾著中國外語教學。這不是學生個人的失敗,也不是英語教師的失敗,而是我國外語教育教學定位的失敗。

今天,中國的英語不再是典型的外語,在許多地方顯示出強烈的二語特徵。當許多大學生都在選修全英語專業課程,閱讀專業的原版文獻;當在「雙一流」建設下,教師和學生都鼓勵到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當企業對外投資、政府各部門對外交流日益發展時,我們還能說自己教的英語是外語,還能心安理得地堅持以應試和等級達標為驅動的通用英語或通識英語教學嗎?

時代變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變了,英語教學必須有顛覆性的範式變化。因此,高校不能再開展同質化通用英語教學,而應轉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幫助學生用英語開展專業學習、科研和涉外工作;大學生不需要聽說讀寫樣樣精,而只需學習和專攻他們專業學習、科研和工作所需要的某種或某些語言技能;高校的英語教材不能再是大一統的,而應該因專業而異,以學生專業內容(專業相關科普性和語類典型性)為載體,使其學習並掌握特定領域的語言構建和交流的規律;評估學生學習成功與否不應是全國統一的等級考試,而應該是用什麼考什麼,就這麼簡單。

最近,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呼籲「中國的外語教學要來一場深刻的革命」。革命需要觀念的轉變,而轉變觀念需要突破利益障礙的勇氣。

英語不是用來打基礎學習的,不是用來對付能力等級考試的,不是用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


它是工具,用來學習世界上最新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知識,用來有效開展科技、經濟和科研國際交流,用來講好中國和世界故事的工具。這才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

如何更好地備考CATTI翻譯證?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曾統計,一個孩子10年裡,有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學生一年的英語必修課要消耗掉1637.8億元,中國人每年學英語消耗掉的錢至少能投資0.8個三峽、發射204個神舟航天飛船。而這一數據僅涵蓋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如果再加上大學和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那麼至少要學14年。
  •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曾統計,一個孩子10年裡,有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學生一年的英語必修課要消耗掉1637.8億元,中國人每年學英語消耗掉的錢至少能投資0.8個三峽、發射204個神舟航天飛船。而這一數據僅涵蓋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如果再加上大學和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那麼至少要學14年。
  •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評論服了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2950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 蔡基剛教授:大一起就應該開始科研,學術英語的學習沒有等級之分
    第五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主席蔡基剛教授發表了題為《科研與英語:比翼齊飛的平臺》的開幕致辭。蔡基剛教授認為:科技創新力的培養首先就是要讓我們大學生儘早接觸和進入科研,最好是從本科一年級就開始。
  • 英語教育再出發 26 | 蔡基剛 :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何時停擺?寫在公共英語再出發之際
    百家論壇學者簡介蔡基剛,復旦大學教授博導、上海市教委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會長、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今年是大學英語四、六考試實施30周年(四級是1987年第一次,六級是1989年第一次)。
  • 學習英語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學英語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有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英語學習中才能準確判斷我們要在幹什麼,我們是不是在做無聊的事情。才能回答英語發音重要嗎?英語閱讀重要嗎?英語寫作重要嗎這樣的問題,也只有在了解英語學習之目的後才能回答。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英語專業 英語語言...
    日前,在同濟大學召開的首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座談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再次為大學英語專業「把脈」。但是,討論中「火藥味」濃厚,大學的英語專業究竟應該培養「掌握工具的人」,還是培養「直通人心的人」,學者們就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
    日前,在同濟大學召開的首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座談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再次為大學英語專業「把脈」。但是,討論中「火藥味」濃厚,大學的英語專業究竟應該培養「掌握工具的人」,還是培養「直通人心的人」,學者們就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 為理工科研究生插上學術英語的翅膀,讓科學的思想自由翱翔——蔡基剛教授談理工科學術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2017年9月21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學一樓209教室裡早早地坐滿了學生,大家為蔡基剛教授的學術英語講座慕名而來。蔡基剛教授首先從專業角度解讀了語言在人類思想知識傳承進程中無可替代的作用。英語仍然是當今科學界的通用語言,為各類國際頂尖刊物所使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中式英語?看看學者怎麼說
    文中舉了幾個中式英語的例子,如「Carefully Slide」「Sauce on My Grandma」「Deformed Person」等。文章認為,這些中式英語使他們美國人感到困惑甚至不適。中式英語到底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該怎樣對待它?  中式英語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
  • 很多中國人學習小語種,該怎樣看待學日語的中國人?他們很聰明?
    寫在前面:很多中國人學習小語種,該怎樣看待學日語的中國人?他們很聰明?在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要學習別的國家的語言。但是,人們一般在學習哪些國家的語言呢?在歐洲,有的學者說,人們總是喜歡學習鄰國的語言,因為學了之後能夠用上。
  • 蔡基剛: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 (1)
    然而, 由於學術英語與現行英語教學模式的大相逕庭,其發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阻力。楊惠中教授發表了《學術英語?普通英語?》一文闡述了兩者區別。本期推送蔡基剛教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9, 027(001): 7-11發表的文章《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 學術觀點| 蔡基剛:學術英語再認識:學術英語或通用英語?
    通用英語是一種「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應對考試的語言教學」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 而學術英語是「幫助學生用英語從事學習和研究的語言教學」 (Flowerdew & Peacock 2001) 。
  • 報告稱上海北京英語水平逼近或超過香港
    24歲後的尷尬出現在中國的英語熱潮,恐怕在世界範圍內也堪稱「奇觀」,但中國人對於花費大量精力學習的這門語言,卻感情複雜。「學英語有什麼用?」在一項網絡調查中,83%的人認為可以「找個好工作」,65.8%的人覺得要靠它「考試升學」,62%的人指著藉此「提拔晉升」。
  • 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分享英語學習方法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各位大師的學習方法,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林語堂: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英語學習觀:要理解一國的文化就要讀些歷史,文學,包括詩和散文作品。1、先逐字逐句譯出,不要少掉什麼東西,不避免某些翻譯腔。2、拋開原文,只看譯文,依原文風格(簡練,沉鬱,俏皮等)修改譯文文字。
  • 大學英語 探索個性化教學之路(2)
    蔡基剛:目前國內高校堅持的還是普通英語(EGP),即打基礎的、除了應對考試並沒有具體目的的英語教學。但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出現,英語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專門用途英語(ESP),即為特殊目的服務的英語教學就變得非常緊迫了。  ESP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學術英語(EAP),其目的是為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學術活動提供語言支撐。
  • 請問你的英語學習目的是什麼、達到了嗎?
    記得我在讀高二年級的時候的某一天問我的英語老師:「老師,您認為我可以考上大學的外語專業嗎?」老師不加思考就回答我:「你一定能考得上。」在老師的「賞識教育」鼓舞下,我果真如願以償考上了大學的英語專業。當時,能考上大學的外語專業就是我學習英語的目的。實際上,這個學習目的是有些籠統,不夠具體的。
  • 中國人學習翻譯,英語重要還是漢語重要?
    有人問我:中國人學習翻譯的時候,英語重要還是漢語重要?這個問題大概有3個答案:1)英語和漢語一樣重要;2)英語比漢語重要;3)漢語比英語重要。
  • 我是中國人,我不想學習英語
    首先,China Daily的確不是好的英語學習材料,因為裡面很多表達是"中國特色英語"。這裡的"中國特色",指的是某些用詞、句式和內容只有中國人能順暢理解。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這些表達非常不地道,有的甚至不知所云。
  • ...那位編寫了「適用於我們中國人學習的語法書」的著名英語學者走了
    1940年至1944年在武漢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學習,畢業獲學士學位。1944年至1946年間在武漢大學外文系任助教,1946年至1956年間,先後在安徽大學、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江淮分校、安徽師範大學任教,1956年進入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任教,1985年被評為教授,1987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