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中國人學習翻譯的時候,英語重要還是漢語重要?這個問題大概有3個答案:1)英語和漢語一樣重要;2)英語比漢語重要;3)漢語比英語重要。
第1個答案比較保險,符合中庸之道。而第2和第3個答案看似水火不容,其實有共同點,那就是:都是靜態的、絕對化的看法,因為它們沒有考慮具體情境的差異。
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具體情境的不同,答案可能會不同。
比如,學習者所在的階段會影響問題的答案。學習者在初級階段時,肯定是英語比漢語重要。英語是中國人的外語,肯定需要在初期花大量時間學習,不然很難達到比較良好的水平。但在他們進入高級階段後,英語的重要性會弱一些,漢語的重要性會增加一些,這種弱化和增加是相對的。
比如,翻譯文本的性質會影響問題的答案。文學翻譯需要更好的語言功底,對漢語的要求會更高,這時候漢語更重要。
我還有另外一個答案,那就是:這種問題不是核心問題,而且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必糾結這個問題的答案。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不會影響你翻譯能力的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就能提高你的翻譯能力,所以不要鑽牛角尖。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難回答的問題,比如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哪個更好?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兩個比較保守的回答是:1)這兩種方法沒有優劣之分,不同的研究問題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2)需要綜合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更全面。
這兩個回答也不是完美的,因為那些說「需要綜合不同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人,不一定就比「用單一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人」要傑出。在科研上,真的有很多看似極端,但成功的例子。
有很多人一輩子不用量化研究方法,但他們的質性研究做得很好,一樣名垂青史。也有很多人一輩子不用質性研究方法,最後也名垂青史了。
因此,與其花時間解決這種無法回答的問題,不如好好花時間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名垂青史的學者或許存在很多個體差異,但我相信他們都會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能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並且做出研究,不管他們用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是很難回答,我們只是普通人,不要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花在自己能解決或者處理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