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剛: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 (1)

2021-03-01 應用語言學研習

轉自:外語教學思辨

寫在前面

    學術英語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一大批學者和學術組織的堅持推廣,在近幾年得到越來越多院校、教師和學生的認同。然而, 由於學術英語與現行英語教學模式的大相逕庭,其發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阻力。楊惠中教授發表了《學術英語?普通英語?》一文闡述了兩者區別。本期推送蔡基剛教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9, 027(001): 7-11發表的文章《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本文指出了幾個學術英語的從業者對學術英語的內涵,學術英語的開設時間,學術英語教學對象等仍存在的困惑,並從學術英語專業化角度進行分析,以幫助學術英語的健康發展。

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蔡基剛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摘要:隨著學術英語在上海高校的試點改革成功,學界越來越的人士意識到在高校開展學術英語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觀點令人擔心,如學術英語可以融入在通用英語教學中;學術英語只適合掌握基礎英語的高端學生;學術英語是基於各學科共性的語言教學,不應向專業領域發展。這些看法和觀點影響學術英語的健康發展,有必要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學術英語;通用英語;專業性;再認識

一、引言: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了上海市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發的《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以下簡稱《試行框架》)(2013[2]號文件),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參照《框架》要求」,開展「以學術英語為核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致力「培養大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研究和今後工作,在自己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經過前期的申報和準備工作,復旦大學等26所上海高校從2013年9月秋季正式開啟了從通用英語(普通英語)學術英語轉移的改革試點。

5年來我們每年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英語教學研討會,學術英語教學工作坊、學術英語教師公開課,學術英語課程大綱和微課視頻比賽,從而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學術英語改革培訓了一大批骨幹教師。5年來我們開發一大批具有校本特點的學術英語本土教材,如復旦大學《學術英語系列教材》、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學術英語系列教程》、上海海關學院《海關學術英語》、上海財經大學《財經學術英語》。這些充滿學科知識,注重科學素養和學術英語能力培養的教材保證了教學實施。5年來,我們不僅開發了學術英語教學參考大綱和課程設置,我們還開發了學術英語評估體系(通用學術英語水平考試),以檢測學生完成學術英語教學後的通用學術英語能力。從而保證了學術英語教學這一系統工程的有效運轉。5年來我們舉辦了共四屆上海(後來發展到全國)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參加者必須按照全英語論文「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和結尾、參考文獻」,用英語作20分鐘論文宣讀。後來發展出「全國大學生5分鐘科研演講」(視頻),以滿足更多學生參與。這種形式的研討會大大促進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同步提高。2015年1月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在上海正式成立,這樣有了一個全國性的學術組織以推動學術英語在全國的發展。

但是學術英語的發展在中國阻力相當大。早期有寫匿名信到上海市教委等教育部門,批評開展學術英語不適應中國國情,後來更有些試點院校半途退出,回到了通用英語教學的老路上的。在學界,學術英語教學研究學會也始終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如外語界有幾十個教學研究團體被接納為二級學會,但有最多理事單位,有最多學會會員,有最多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一直被不能被納入。除此外,不少學界專家在外語刊物上發文質疑批評,主要觀點如下:1)學術英語不適合中國高校,因為大多數專業課程是用漢語開設的,學術英語只適合很小一部分高校和專業,只有極少數學生需要用英語在國內外專業場合進行學術交流;2)學術英語帶有研究性質,學術英語只適合碩士和博士階段,不適合本科生,更不適合剛剛進校的新生;3)學術英語大多是科技文體,相比通用英語的人文題材,學術英語較為枯燥,不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也不利於學生打基礎;4)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還比較低,他們仍需堅實語言基礎,只要學生聽說讀寫基礎夯實,用英語作為工具再進入專業學習會比較容易;5)學英語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除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外,還必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學術英語只凸顯外語教學的工具性;6)學生的英語基礎及今後學習和工作方向可能不同,所以應該儘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應規定為學術英語是必修課程。

儘管阻力重重,但是我們用「開弓之箭,不能再回頭」的精神鼓勵自己,支撐自己,堅持方向不動搖,終於迎來了學術英語的春天和學術英語的收穫季節。今天學術英語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校長,越來越多的學生,越來越多的學生專業院系的認同。學術英語比起前幾年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高校也越來越多,正在從高校英語教育的邊緣向中心位置發展。但是在大好形勢下,我們發現學術英語的從業者對學術英語的內涵,學術英語的開設時間,學術英語教學對象等仍存在不少困惑,而學界一些專家包括資深專家的看法也不一,這些情況影響甚至阻礙了學術英語的健康發展。為此,本文將從學術英語專業化角度分析。

 

二、學術英語是否可以融入在通用英語課程中開展?

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所謂學術英語無非是幫助學生學習學術口語交流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如聽英語講座、做記筆記、查閱文獻,學術寫作、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等,因此,完全可以在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裡進行。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網絡版,2017)就明確指出,學術英語可以納入到通用英語體系內進行。我們認為這是混淆了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兩者的區別。 

通用英語是一種「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應對考試的語言教學」(Hutchinson., & Waters. 1987),而學術英語是「幫助學生用英語從事學習和研究的語言教學」(Flowerdew and Peacock 2001)。簡單地說,通用英語是以能力等級達標為驅動的教學,而學術英語是以專業學習需求為驅動的教學,因此區別的標準不是看課文中有否有科普文章或學術文章,教材中有否有聽學術講座記筆記的練習,而是整個教學定位的區別。只要我們的英語教學不開門,面向專業院系的需求,不和學生專業學習接軌;只要我們的教學還是封閉性的,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完成大學英語學習的標準①,只要我們的外語教學還是引導學生按《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要求一級一級攀登,那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英語。     

說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一直有爭議。我們不否認這個考試中的閱讀理解中有學術文章,在閱讀理解中有測試「獲取信息」的能力,但並不能據此認為這個考試就是「學術英語考試性質」了,因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依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設計命題的,而大綱是通用英語教學性質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教學的評價體系只能是通用英語考試。我們不否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於促進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起到歷史性的貢獻,正如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在2004年的評價: 「這一考試對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只是語言水平提高,而不是語言應用能力提高。這兩個是有很大區別的。

按照一般邏輯,一個命題如果成立,它的逆反命題也必然成立。那麼我們要問的是這30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分別在1987年和1989年開始實施)如果我國高校沒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實施,那麼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是否比沒有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發展得更快提高得更快?我們先看三個事實。

第一,根據1986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新生入學時是1600詞彙量,要求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後,四級達到4000詞,六級達到5300詞。但30多年過去,我國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普遍提前到了小學一年級,國家、社會和家庭投入到英語教育的資源可以說超過任何一門學科。現在大學新生詞彙量要求已達到3500,翻了一倍多。但是,現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詞彙量還是在4700-5000左右,而一次通過率也只有在30%多一點。30年,大學英語詞彙量要求僅僅提高1000詞,這個進步是小是大?相比同樣是英語是外語的國家,但沒有實行英語教學全國統一考試的日本,其高校的大學英語詞彙量要求達到了13000詞,我們可以自問一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是提高快了還是慢了?大學英語發展是快了還是慢了?

第二,北京外國語大學戴曼純教授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曾介紹說,英國文化委員會多次

對我國的英語教育進行評價,5分等級只給我們打了一個非常可憐的2分,即不及格。這個評估也得到英孚教育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連續八年的證實(熟練度指標報告是針對世界上將近90個英語為非母語的國家與地區的上百萬、年齡中位數在26歲人群中調查得出的)。中國成人英語熟練度水平始終徘徊在低熟練度(2018年為51.94),比處於中等熟練度的韓國(56.27)和越南(53.12)等低了不少(蔡基剛,2018)。

第三,根據最近一篇文章統計,30年來,我國累計已有3700多萬名大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教學要求,其中1600多萬名學生達到六級教學要求,英語閱讀速度達到甚至超過每分鐘70—100詞,能夠通過英語閱讀獲取專業信息,以英語為工具「學習世界上的科學文化知識,為我所用」。但這只是匡算,實際情況如何呢?有一個事實不容否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整整一代本土培養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無法用外語熟練地汲取和交流他們各自領域的國際前沿信息和科研成果,也無法用外語有效開展他們畢業後的工作與研究。可以問一問北大清華復旦這些頂級高校,他們有多少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本科生能夠熟練閱讀自己本專業的文獻。清華大學外語系原主任孫復初(2007)通過調查吃驚地發現,清華大學的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後,英語專業文獻不能讀,英語文章寫得一塌糊塗。

我們似乎也可以這樣得出結論:如果沒有全國性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實施,我國的大學英語發展本可以更快,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運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的能力本可以提高得更多,大學生的專業學習科研創新本可以更燦爛。

 

三、學術英語是一種高級英語課程,只適應部分學生嗎?

在學界內,有一種非常流傳的觀點:學術英語是為已經掌握基礎英語的高端學生,如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學生開設的一種高級學術英語課程(楊惠中,2016:9)。在這個觀點影響下,不少教師說,復旦清華是雙一流學校,開設學術英語是應該的。我們只是一般的本科院校甚至是二本,學生還在為通過四、六級而掙扎,如何開設學術英語嗎?因此,不少高校要麼把學術英語安排在四級後的選修課程裡或至少在第二學年,要麼就不開設。文秋芳(2014)認為,學術英語和通用英語應該是共存,讓學生按需所取。甚至還有更荒謬的觀點:學術英語是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和英語專業學生無關,英語專業學生無需學習學術英語。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實際上否認的學術英語在高校的普適性。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學術英語的內涵。既然學術英語是「學生用英語從事學習和研究的語言教學」,為什麼不能適應所有學生?學術英語包括兩大塊:學術能力和學術素養。就學術能力來說,即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查閱文獻,學術寫作、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等能力;就學術素養來說,內容更豐富。如有1)提出問題、界定問題和探索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說能否設計一個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證實或證偽的方法?2)從大量不相關的信息中汲取所需資料和信息的能力;3)分析、綜合和評價各種信息真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4)將信息材料概念化和重新組織成說明觀點的能力;5)引用文獻和數據說明問題的能力,遵守學術和倫理規範;5)採用恰當研究範式,開展以搜集數據為驅動的研究;6)歸納地、演繹地、辯證地思考能力,能設計一個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證實或證偽的方法。

我們知道英語是當今世界學術科技和經濟的國際通用語,如5000多種自然科學索引(SCI)期刊(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中的95%是用英語寫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一個高校本科生可以不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汲取和交流學科信息的學術英語能力。很難想像一個學生僅僅靠翻譯刊物靠漢語教材能否成為專業學習的合格者,更難想像他們能成為國家要求培養的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創新人才。

我們今天面臨是信息爆炸和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有哪個本科生不需培養最基本的鑑別信息真偽和提出證偽方法的學術素養?如報刊都在說「轉基因對健康有害」。如何證明這個命題?是採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還是採用實驗的方法?能否用英語寫出這樣一個調查的題目:Influence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on the Birth-Weight and Survival of Rat Pups?顯然這個研究課題是只有經過學術素養的訓練才能寫得出的:把轉基因具體到轉基因大豆,是被試定位到小老鼠而非人體,把研究靶向其出身時的體重和存活率,研究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驗證轉基因對健康的影響。這種課題設計中體現的學術素養和學術英語能力難道我們不是需要培養的?

我們注意到在大學生四、六級寫作中類似「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invented by craftsmen」(「中國結」最初是由工匠發明的)和「Plagiarism is increasinglypopular on Chinese campuses」(剽竊作弊在我國高校校園越來越普遍)非常普遍,而只要語法正確,用詞恰當,就被評為高分的現象在教師中更普遍。但是,這些句子在學術英語中就有可能被視有學術規範問題。如這些個事實或觀點有什麼根據?按學術規範,除非是公共知識(如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任何事實或觀點都必須提供確鑿的數據或引用文獻說明。因此,後一句如改成「A recent survey(Wang, 2016) reveals that plagiarism is increasingly popularon Chinese campuses」或 Itseems that plagiarism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on Chinese campuses就可以接受了:要麼提供文獻證據,要麼使用限制語(hedging language)。

學術英語的靈魂是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我們很難能夠被說服,學術英語能力和學術素養不是每個大學生必須學習的,而只有高端學生才需掌握的,我們很難想像不學習學術英語,學生能夠在用英語開展學習、研究和工作中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能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和學術規範,有從大量信息中汲取有效和並歸納成自己看法。今天當我們發現學生英語作文中滿篇I think, I believe這樣不提供任何文獻引用和數據支撐的違反學術規範的話語風格時候;當我們發現學生作文裡用「Because…so」解釋一個現象或下結論時忽視其他複雜變量的幼稚推理思維時候;當我們發現每年有大量留學生被英美高校因學術規範問題遣返回國,我們不能不為學術英語在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課程中缺失感到深深地遺憾。

 

四、學術英語是否不需要結合專業,只停留在跨學科的共性上?

學界還有一種誤區,認為學術英語應當開展跨學科的通用學術英語教學,注重各學科的語言表達和語言測試的共性。理由是當今社會發展呈高度專業化,學醫的與學文、學理、學工的需求不同,專業劃分太細,無法編教材,無法上課,這樣會對學科語言和教學的過度肢解(楊惠中,2018)。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可以商榷。Candlin教授關於ESP 教學和研究中應當避免過度肢解(fragmentization)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觀點,現在已基本被國際學術英語界所拋棄。上個世紀末就學術英語採用寬式EAP範式(wide angledapproaches to EAP)還是窄式EAP範式(narrow-angledapproaches to EAP)國際上確實出現了一場爭論(Flowerdew & Peacock 2001)。寬式EAP就是通用學術英語(EGAP),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學術英語技能,如聽講座、記筆記、閱讀學術文獻和撰寫學術文章等,而窄式EAP培養特定學科或專業裡的學術英語技能,如專業裡各種語類(如實驗報告、期刊投稿和會議論文等)的閱讀和寫作。儘管關於這兩種模式的爭論在國際上都有一定擁護者,但最終絕大多數學術英語專家堅持窄式EAP範式,如學術英語代表人為Hyland(2002)認為學術英語必須聚焦特定學科和專業領域裡的學術英語能力培養,否則,學術英語就會墮落為通用英語教學。我們非常贊成這種觀點。

根據哲學認識論(epistemology),各個學科的認識的來源及其發展形成的過程是不同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成果用語言構建和傳播的方式是因專業和行業而異的(Hyland 2002, Well 2012)。不同學科的所表達的內容和知識各異,它們闡述觀點,論證過程、產生結論,勸說讀者的修辭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Hyland, 2002)。如自然學科的知識往往是按線性發展,在某一點上不斷追求的新發現;而人文學科的知識是疊代性發展的,是對已經發生案例事件或作品,進行循環認識重構。這種知識構建的特性決定了不同學科的不同話語傳統。如自然學科往往通過圖表公式來描述實驗結果;人文學科則通過引經據典來闡述一個觀點。因此,即使同一語類(genre)如期刊論文、或化學報告,其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句法特徵也是因學科而異的(蔡基剛,2018)。因此,如果不結合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各種語類或各種典型場景的語言表達規律和表達方式進行專門的語言訓練的,任何學術英語都是徒有其名。如傳媒專業即使是英語報紙也有社論、新聞報導、新聞特寫和調查報告等寫法。法律專業中的英語文書有仲裁文書、公證書、刑事裁決書、民事訴訟書、民商裁決書等。不去學習這些語類和體裁,學生能夠用他們專業共同體默認的研究範式和話語傳統開展學習和研究嗎,止步於跨學科的通用學術英語能力是學生專業院系能夠滿足的能力嗎。

之所以出現借用幾乎是半個世紀前專家的「過度肢解過度專業化」的觀點反對專門學術英語教學的開展有兩個原因。一是語言教師擔心自己的知識結構,畢竟一輩子從事英美語言文學或類似中小學英語的通用英語教學。讓這些老師開展跨學科的語言教學,教學生如何聽講座寫學術文章還比較順手,而涉及學生的專業中的語言教學帶來的挑戰就大了。這種擔憂有的是屬於誤解。專門學術英語並不是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師不是去教授專業內容甚至是專業詞彙,而是用專業內容作為媒介分析這些內容是通過什麼的語言結構、修辭手段和元話語運用來建構和表達的,是幫助學生掌握他們領域的語言交流能力。而且這種本文分析主要是讓懂得內容的學生去完成,教師主要是指導,當然教師需要學習這些領域的語言表達規律。另一個原因就是從教材編寫或從考試命題的可操作性角度來談論學術英語的內涵,這就有問題了。這裡應該理清楚的關係是:考試是為教學服務,還是教學為考試服務,如果是前者的話,那就必須改變考試方式去適合專門學術英語教學,而不是削足適履,要求改變教學內容去適合考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用考試實施的可操作性來規定教學內容,那學術英語教學只能僅僅限制在講講座、記筆記,獲取文獻上,因為開展涉及各學科的語言教學,等於宣布目前用於檢測教學效果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不適應和無效性。

無論是研發考試還是編寫教材、無論是教學評估還是教學內容,都應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把學生的利益視為最高的利益,而不是考試和教材放在首位。 

五、結語

本文提出三個觀點:1)學術英語是無法納入現有的通用英語教學和評價體系裡的;2)學術英語是高校每個大學生包括英語專業學生和高職高專學生的必修課程,不是僅僅適合通過四、六級的高端學生;3)學術英語的真諦和關鍵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展專門學術英語,否則所謂的學術英語是假的。

學術英語在我國是一種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出現的新的英語教學形式。由於學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學分資源和學生條件等不同,應該允許有各自模式。即使在上海26所試點院校中,無論是起始時間還是課程設置都是體現了校本特色的。但是,第一,通用學術英語應該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通用英語作為中小學英語的同質化語言教學應該在高校裡逐漸淘汰,或只作為一種零學分給基礎較差的學生開設的。第二,專門學術英語也是一門必修課程,但開設的時間和課程種類應該根據院系需求,不搞一刀切。

全文刊登於《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年3月,第27卷 第1期

推薦閱讀

吳巖: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之前的教與學狀態

盤點2020年「兩會」中的語言文字提案 | 語情快遞

如何利用政府工作報告學好翻譯?| 經驗分享+資源好帖

重磅資源 | 外語教學論文寫作與發表(免費下載論文寫作資料大禮包)

語言文學類線上公益講座集錦(5月24-29日)

資源推薦丨漢語學習實用APP/小程序/網站大搜羅

這120個中國傳統文化名詞如何用英文表達?

重磅 | 2020政府工作報告雙語全文+同傳音視頻

中英文學科、專業名稱對照

教育部:推薦使用的外語詞規範中文譯名(第 1-9 批合集)

精選 | 應用語言學研習叢書(13種)一覽:回顧經典 分析熱點

牛津社會語言學叢書 | 9種精選,一次看個夠(可試讀)

LingPress | 語言學中外文重要期刊目錄一站式閱覽

書訊 | 2019年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全年書單

《愛麗絲》是個語言(學)寶藏

Forceville等:《多模態隱喻》| 德古意特認知語言學應用叢書

推薦!「劍橋語言測試研究叢書」6冊出版

講座視頻 | 喬姆斯基: 語言學的基本問題 (上) Fundamental Issues in Lingui. (at MIT)

講座視頻 | 喬姆斯基: 語言學的基本問題 (下) Fundamental Issues in Ling. (at MIT)

重磅資源丨第四批發布!外文局審定新冠疫情相關詞彙英文表達(1-4批大合集)

第五批來了!外文局審定新冠疫情相關詞彙英文表達(第五批)

喬姆斯基:深度學習並沒有探尋世界本質

雙語 | 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人類簡史》作者新作

復旦教授蔡基剛:AI 時代,高校翻譯專業必然走向消亡

熱議 | 高校翻譯專業將走向消亡,不僅僅是因為AI

數字社會中的隱喻:平臺(platform)

文科大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自己讀書

招生簡章 | 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年「一帶一路」外語專業「綜合評價」方式招生簡章

語言學家 Lakoff & Duran:川普正在將言語變成武器,對民眾進行洗腦!

川普的英語水平,在中國連四級都過不了

誤譯為何成了正統?經典名著誤譯多,學術著作誤譯更嚴重!

招聘 | 近期25所高校(院、系)招聘信息匯總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相關焦點

  • 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然而, 由於學術英語與現行英語教學模式的大相逕庭,其發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阻力。楊惠中教授發表了《學術英語普通英語一文》闡述了兩者區別。本期推送蔡基剛教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9, 027(001):7-11發表的文章《學術英語? 通用英語?  對學術英語再認識》。
  • 學術觀點| 蔡基剛:學術英語再認識:學術英語或通用英語?
    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是, 所謂學術英語無非是幫助學生學習學術口語交流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 如聽英語講座、做筆記、查閱文獻、學術寫作、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等, 因此, 完全可以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網絡版, 2017) 就明確指出, 學術英語可以納入通用英語體系內進行。我們認為這是混淆了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之間的區別。
  • 為理工科研究生插上學術英語的翅膀,讓科學的思想自由翱翔——蔡基剛教授談理工科學術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2017年9月21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學一樓209教室裡早早地坐滿了學生,大家為蔡基剛教授的學術英語講座慕名而來。蔡基剛教授首先從專業角度解讀了語言在人類思想知識傳承進程中無可替代的作用。英語仍然是當今科學界的通用語言,為各類國際頂尖刊物所使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蔡基剛教授:大一起就應該開始科研,學術英語的學習沒有等級之分
    2019年5月25日,由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中國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英孚教育和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同濟大學主會場召開,北京、天津、河北、寧夏、哈爾濱、南寧、大連、武漢、重慶、鄭州、昆明、山東、
  •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十四期研究生學術沙龍活動
    (1)發表論文北大中文核心一篇,SSCI一篇;主持校級重點項目1項,參與校級重點科研項目2項。(2)獲國家留學基金委中英聯合培養博士基金項目。王偉,男,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國際商務與英語碩士,應用語言學博士在讀。(1)2005年、2009年、2014年先後在北京外交學院、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訪問學習。 (2)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務語篇分析,專門用途英語。
  • 英語教育再出發 26 | 蔡基剛 :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何時停擺?寫在公共英語再出發之際
    百家論壇學者簡介蔡基剛,復旦大學教授博導、上海市教委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會長、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今年是大學英語四、六考試實施30周年(四級是1987年第一次,六級是1989年第一次)。
  • 西北工業大學首屆學術英語演講大賽圓滿收官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0日電(嶽蕾 崔孝彬)為提高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科研創新和學術交流的能力,激發英語學習興趣,西北工業大學學生處、研究生院、教務處及外國語學院聯合舉辦西北工業大學首屆學術英語演講大賽。
  • 首屆「西北高校學術英語演講賽」暨「第三屆中國大學生5分鐘科研...
    西工大新聞網12月3日電(崔孝彬)為提高西北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科研創新和學術交流的能力,激發英語學習興趣,由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中國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和西北工業大學主辦,我校研究生院、教務處和外國語學院承辦的首屆「西北高校學術英語演講賽」圓滿結束,大賽共吸引來自西安交通大學
  • 通用英語寫作向學術英語寫作轉型的裡程碑:2016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訊
    通用英語寫作向學術英語寫作轉型的裡程碑2016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訊
  • 《通用學術英語》讓你的教學有點兒不一樣
    怎麼樣讓你的英語教學學術點兒?怎麼樣讓你的英語教學混合點兒?怎麼樣讓你的英語教學兼容點兒?怎麼樣讓你的英語教學真實點兒?高等教育出版社想你所想,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打造《通用學術英語》新形態一體化系列教材。
  • 如何治好大學公共英語的「通用病」
    可以說,只是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的大學生根本無法勝任,即使通過英語六級考試也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英語定位的偏差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在蔡基剛看來,問題在於大學公共英語的定位出現了偏差:定位為通用英語,與中小學的基礎英語教學存在同質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低水平重複。
  • 西安外國語大學簡介
    西安外國語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4 所外語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區唯一的一所主要外語語種齊全的普通高校。其前身是西北大學俄語系、蘭州大學俄語系、中共西北局黨校俄文班合併組建的西北俄文專科學校,招收俄語專業本科生,1958年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學院。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6 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大學。
  • 擊破英語學習痛點 英孚教育推初階學術閱讀與寫作課程
    IT時報記者 徐曉倩6月27日,英孚國際留學備考中心正式發布初階學術閱讀與寫作課程。新課程的推出是基於目前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四大痛點:重聽說弱讀寫、通用英語普及而學術英語能力缺乏鍛鍊、語言邏輯嚴謹性不足及英語寫作難以有效論證。
  • 高等農業院校學術英語教學實踐研究(一)
    培養具有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的卓越人才,不能僅依靠提高專業課程教學質量,還應訓練學生使用英語查閱專業文獻、參與國學術會議、完成學術寫作能力。只有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培養學生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英語能力,才能真正達到大學英語教學目的。
  • 首屆C9高校研究生學術英語教研主任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2019年11月9日上午,「首屆C9高校研究生學術英語教研主任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陳瑞球樓333會議室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與外國語學院主辦,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中心承辦。研究生院副院長楊升榮、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常輝、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孔令體、副主任陳兵等出席開幕式。
  •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科教學(英語)專業介紹
    1、歷史沿革與特色:西安外國語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生教育工作始於2003年,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於2011年成功獲批,下設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四個專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於2014年成功獲批,下設教育管理和學科教學(英語)兩個專業領域。
  • 我校成功主辦第三屆全國醫學英語教學與學術研討會
    我校成功主辦第三屆全國醫學英語教學與學術研討會 2019-05-14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聽說弱讀寫、語言嚴謹不足 中國學生被指學術英語能力薄弱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6月29日報導:近日,英孚國際留學·備考中心正式發布初階學術閱讀與寫作課程。該課程引入牛津大學出版社學術英語系列教材,幫助中國學生從中學階段開始,提升學術英語技能的同時,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科學素養。  「當今社會無論出國留學,還是國內就讀深造,學術英語能力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能。
  • 首屆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學術英語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2019年11月20日下午,「首屆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學術英語演講比賽」決賽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本次演講比賽由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與外國語學院主辦,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中心承辦。研究生院副院長楊升榮、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常輝、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孔令體等出席了決賽並致辭。
  • 上海大學英語改革教學定位 從基礎英語到學術英語
    中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上海市教委日前發出通知,要求上海市部分高校從今年秋季開始,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有可能在未來淡出上海高校。  上海市教委發出通知,要求上海市部分高校從今年秋季開始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