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璀 曾歡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文化強國,大學是重要力量,大學文化是重要內容,大學文化自信是重要支點。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它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大學發展自信的基礎。大學是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基地,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具有重要輻射、引領作用。我國大學的文化自信根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偉大鬥爭孕育的革命文化,來源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益於多年來教育改革發展形成的經驗和優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時代價值,是大學發展自信的基礎。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就是要把文化自信轉化為發展自信。
推進大學文化自信建設,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進入普及化階段,其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對優質多樣高等教育的渴求、民族復興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與供給短缺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會對大學的要求,已經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從「大起來」變為「強起來」。為此,黨的十九大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各高校應提升文化自信,積極邁入追求自主、追求領跑、追求質量的新時代。
推進大學文化自信建設,是加快我國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學習吸收歐美、日本等大學辦學經驗基礎上建立的中國現代大學,深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時至今日,有些高校在制定戰略規劃、發展路徑時,仍簡單照搬國外評價體系,盲目攀比ESI排名,學科發展上「重理輕文」、資源配置上投機傾斜,研究圍著西方期刊跑、無暇顧及中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應榜辦學」降低了高校對特色、教學、本土化的重視,也使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定位被淡化。事實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奇蹟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闡釋,中國的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用自己的原始創新去支撐。如果大學缺失文化自信,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就無從談起;如果大學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就會在價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現偏差。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健全評價體系,堅持放眼世界與彰顯中國特色相統一。當前,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已進入中期評估階段,亟待建立完善將國際共性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的指標體系;既注重發展可比性強的理工醫等「硬學科」,也要重視發展包涵文化、思想、藝術、價值體系的人文社會等「軟學科」;重視大學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國家意志和需求。應健全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構建促進高校特色化發展的評價體系。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增強政治定力,堅持黨的領導與科學謀劃相統一。面臨複雜外部環境、嚴峻風險挑戰、西方多元文化衝擊,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須進一步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辦學與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將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和引領國際學術前沿緊密結合起來;同時科學謀劃發展,將發展戰略與自身優勢、特色結合起來,不盲目跟風、不來回折騰,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加快大學文化建設,堅持擔當文化使命和擔當教育使命相統一。大學文化體現了一所高校最穩定、最持久、最有特色的價值取向,滲透在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的方方面面,與「雙一流」建設相輔相成。因此,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方面應系統規劃、整體推進高校文化建設,創建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大學文化,使高校肩負起涵養文化自信的使命;另一方面,應推動形成制度文化、創新文化、特色文化、和諧文化等系列大學文化,內化為高校的氣質與精神,外顯於高校的辦學與實踐,進而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肩負起涵養教育自信的使命。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