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2020-12-13 華聲在線

李璀 曾歡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文化強國,大學是重要力量,大學文化是重要內容,大學文化自信是重要支點。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它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大學發展自信的基礎。大學是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基地,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具有重要輻射、引領作用。我國大學的文化自信根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偉大鬥爭孕育的革命文化,來源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益於多年來教育改革發展形成的經驗和優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時代價值,是大學發展自信的基礎。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就是要把文化自信轉化為發展自信。

推進大學文化自信建設,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進入普及化階段,其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對優質多樣高等教育的渴求、民族復興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與供給短缺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會對大學的要求,已經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從「大起來」變為「強起來」。為此,黨的十九大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各高校應提升文化自信,積極邁入追求自主、追求領跑、追求質量的新時代。

推進大學文化自信建設,是加快我國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學習吸收歐美、日本等大學辦學經驗基礎上建立的中國現代大學,深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時至今日,有些高校在制定戰略規劃、發展路徑時,仍簡單照搬國外評價體系,盲目攀比ESI排名,學科發展上「重理輕文」、資源配置上投機傾斜,研究圍著西方期刊跑、無暇顧及中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應榜辦學」降低了高校對特色、教學、本土化的重視,也使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定位被淡化。事實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奇蹟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闡釋,中國的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用自己的原始創新去支撐。如果大學缺失文化自信,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就無從談起;如果大學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就會在價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現偏差。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健全評價體系,堅持放眼世界與彰顯中國特色相統一。當前,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已進入中期評估階段,亟待建立完善將國際共性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的指標體系;既注重發展可比性強的理工醫等「硬學科」,也要重視發展包涵文化、思想、藝術、價值體系的人文社會等「軟學科」;重視大學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國家意志和需求。應健全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構建促進高校特色化發展的評價體系。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增強政治定力,堅持黨的領導與科學謀劃相統一。面臨複雜外部環境、嚴峻風險挑戰、西方多元文化衝擊,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須進一步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辦學與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將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和引領國際學術前沿緊密結合起來;同時科學謀劃發展,將發展戰略與自身優勢、特色結合起來,不盲目跟風、不來回折騰,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應加快大學文化建設,堅持擔當文化使命和擔當教育使命相統一。大學文化體現了一所高校最穩定、最持久、最有特色的價值取向,滲透在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的方方面面,與「雙一流」建設相輔相成。因此,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方面應系統規劃、整體推進高校文化建設,創建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大學文化,使高校肩負起涵養文化自信的使命;另一方面,應推動形成制度文化、創新文化、特色文化、和諧文化等系列大學文化,內化為高校的氣質與精神,外顯於高校的辦學與實踐,進而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肩負起涵養教育自信的使命。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者: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仝聯勃,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王豐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 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堅定文化自信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應該也必然會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所普遍擁有的心理狀態和堅定信念。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責無旁貸地擔負提升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
  • 在理性思辨中堅定文化自信
    原標題:在理性思辨中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的深刻領悟與傳承創新,是民族的歸屬感、自豪感、價值觀、凝聚力的精神釋放與文化智慧、文化底氣、文化力量的充分表達和展示。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關聯度極高、影響力極大的概念。
  • 華中農業大學:堅定文化自信,創建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
    主講人校黨委書記高翅以「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創建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為題,結合世情、國情和校情,以全球視野、歷史眼光、辯證思維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內在邏輯、核心價值,通過百廿校慶以來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鮮事例,解讀了圍繞一個「品」字,推進「四個轉變」,建設具有時代特徵、華農特色的一流大學文化,推進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新思考
  • 從三個維度認識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科學指導,體現了指導思想的先進;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根本任務,體現了文化內容的先進;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根本方向,體現了文化性質的先進;以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展原則,體現了文化方針的先進;以堅持「三貼近」和「三創新」為發展重點
  • 遵循「八個統一」培育文化自信
    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主要可以概括為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迎難而上的鬥爭精神六個方面。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價值,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是錘鍊黨性修養、推進黨的建設,三是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四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人類社會發展。
  • 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原標題: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代化國家構建進程中,中華民族始終是以多元一體的整體形態作為現代化國家構建的主體。  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但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中華民族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
  • 「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徵文啟事
    原標題:「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徵文啟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於5月12日在京舉辦了以「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首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017」論壇
  • 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堅定「四個自信」
    作者: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永斌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關口,記錄好呈現好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講好我國脫貧攻堅故事,唱響「偉大祖國全面小康」的動人旋律,對於我們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 深刻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陳東輝( 省社科院政治與黨建研究所副所長)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風雲變幻的當今時代,文化在民族發展和國家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須站在國家繁榮發展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深刻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脈不絕,國運必昌。首先,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強盛的重要支撐。
  • 增強青年思想引領 牢牢堅定文化自信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了規劃和設計,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一個真正的文化大國與強國,一定是在思想理念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青年是思想最為活躍、文化創造力最為充沛的群體,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原標題:【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從「四個講清楚」看文化自信
    充分發揮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指引力,才能把56個民族13億多人的思想和共識統一起來、力量匯集起來,推動中華兒女同心協力朝著民族復興的目標邁進。其次,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強大文化軟實力。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全面走向強盛,是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提升,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層面實現整體發展。
  • 輝煌的民族精神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古代、近代、當代這三個階段既相互區分又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鍊而鬥志更堅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 在現代書院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 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 用「三個倡導」築牢「三個自信」
    一方面,「三個倡導」與「三個自信」互為基礎和前提。「三個自信」為「三個倡導」提供理論背景、制度優勢與社會基礎;「三個倡導」則作為「三個自信」的核心要素為後者提供文化、價值基礎與動力。另一方面,「三個倡導」與「三個自信」互相促進、互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