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文化自覺的深刻內涵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審視,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中的主體對自己的文化應該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長處,也了解短處,同時也要了解和認識其他文化,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文化自覺的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共同體,如民族、國家、政黨、團體等。我們談文化自覺更多的是指國家、民族層面的文化自覺,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自覺。中華文化自覺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中華文化自產生以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過程就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中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達到了空前廣泛和深刻的程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湧現出嚴復、魯迅、章太炎、梁啓超等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們所持觀點迥異,但他們均為中華文化自覺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反思、反省,不乏真知灼見,對中國的文化自覺不無啟迪。但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自覺,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和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對中華文化的組成要素和總體構成,對中華文化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作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認識,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辯證分析和科學認識。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其原因非常複雜。因為文化自覺涉及主體的胸襟氣度、理性高度、覺悟水平、認識能力,也涉及客體的歷史發展、當代境遇、系統整合等。

主體的胸襟氣度是一種胸懷和態度的融合,包含著如何對待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觀是非常好的典範,他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以博大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指出了中華文化在同世界各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應該秉持的態度和發展的基本路徑。

文化自覺是一個複雜的認識過程和艱苦的探索過程,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逐漸提升的。從中國近代文化自覺的艱難認識和探索歷程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近代以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逐漸被打開,無數志士仁人開始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和反省。在這一過程中,先後產生了關於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關係的各種觀點和理論,「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全盤西化」「儒學復興」「綜合創新」等觀點、學說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在諸多學說中,張岱年先生提出的「綜合創新」論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是中國近現代文化自覺的典範。張岱年先生認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文化,與另一個不同類型的文化相遇,應主動吸取外來文化的積極因素,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壯大;中國文化前進的唯一出路是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造新文化。張岱年先生的「綜合創新」論不僅指出了文化自覺的路徑,而且提供了文化自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使我們在紛繁複雜的文化論爭中明確了方向,明確了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道路。

當代中華文化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在世界各種文化的衝突和融合中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又迎來巨大機遇。中國人民文化自覺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在今天尤顯重要。我們必須堅持文明互鑑、開放包容的方針,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又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我們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文化自覺與先進文化

文化自覺不僅包含著覺醒、覺悟、反思、反省,還包括對文化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林林總總的文化,縱向看,它是像河流一樣不斷流淌著的動態過程;橫向看,它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體。我們對文化先進還是落後的判斷,需要有一個價值標準。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準,就很難判斷一種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判斷先進文化的價值標準應該看一種文化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否具有積極意義,即看這種文化是進步的還是腐朽的。積極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文化,屬於先進文化;而阻礙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文化,就是腐朽沒落的文化。對文化的價值判斷必然帶來價值選擇,即根據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棄腐朽沒落的落後文化,承繼、吸收積極進步的先進文化。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薰陶和實踐養成,使真、善、美的理念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形成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社會風尚。

中國當代的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合理因素,其價值取向是有利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並提升人們思想境界,有利於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形成,有利於家庭幸福和社會進步,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強盛。我們要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立足於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解決現實問題,助推社會發展。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

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博大精深、開放包容,具有強大生命力。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絢麗多彩的一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載物」「見賢思齊」等理念和情懷,有著不可低估的當代價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創造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導,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的積極因素,弘揚革命傳統文化,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正是基於以上文化自覺,我們才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不僅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信心,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作者:張友誼,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視野下的文化自覺研究」負責人、山東省委黨校教授)

相關焦點

  • 文化自信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自信必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感同身受,是一種心理歸屬、價值體認,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牢固的感情紐帶,是凝聚力的最深層基礎,是價值觀的最核心構造,是內在的原始的目標驅動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了文化認同,人們就生活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有著相同的文化符號,有著共同的文化理想,有融進血脈中的文化理念。
  • 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10日 09: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怡 字號 關鍵詞:語境;文化權力;制度;行動;共享;集體
  • 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原標題: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問題,例如,「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等等。我們的文化自信所賴以建立的基礎之一,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
  • 增強文化自信 傳承黃河文化
    飄洛陽牡丹香,承傳統文化脈&34;還沒等隊員進門,店主熱情的聲音已經從店內傳來。由於歷史原因薰香沒能得到較好傳承,然而如今隨著制香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製作香。此外,店主向我們介紹了牡丹香傳承人李文雙老師。她出生於制香世家,從小就跟隨爺爺學得傳統制香方法,並在傳承中吸取各地制香精髓,對祖傳牡丹香配方和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牡丹香文化。
  • 認識東方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他們即將奔赴歐美進行漢語教學,面臨中西文化的碰撞。講座伊始,導師即開門見山告訴這些文化交流使者要正確認識東方文化,建立文化的自信。「我們要看到他捨命傳播這種文化的巨大價值。事實上,在西方文明強盛的時代,我們對於東方文化的信心有些缺乏。近年來,我在與西方心理學、哲學的學者們一些對話中清晰地看到,其實他們對生命、心理的探究還找不到完美的答案,而東方文化在這方面是可以提出更圓滿究竟的解釋的。」有感於東方文明對當今社會意義重大,導師叮囑在座的外派教師們要看到東方文化的高度,樹立文化自信。
  • 繪本與文化自信
    今天我想就偶然發生在我身邊的兩件事情聊聊「」繪本與文化自信」這個話題。2、中國人應當有文化自信,不必過多使用外國的繪本。 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用繪本就意味著文化不自信嗎?我想談談我的觀點1.正確認識繪本。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視察時,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方針。這
  • 淺談文化自信
    ,新的核心價值遲遲未能建立和健全,精神支柱的空虛和道德基礎的缺失,造成物質與精神上的巨大失衡日益突出,所以我國提出四個自信,其中一個自信就是文化自信,這點值得贊同與擁護。但是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我國各地也不乏舉著橫幅抵制聖誕,中國人不過外國節,不過外國節沒有什麼錯,很多人都非常贊同,但是這種抵制的方法十分不妥,我們一方面抵制過洋節,另一方面人民網大篇幅報導國外祝福我們的春節,題目為《中國人民面子大,春節收到幾十位外國領導人和政要的祝福》,人家過節我們就抵制,我們過節人家祝福就是我們面子大,這顯然不是文化自信。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7月4日至13日,由中央組織部、文化部、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主辦的省部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及廳局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在這裡舉行。13日舉行了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集體學習研討。
  • 樹文化自信 立文化名片 傳文化精神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只是依靠一個國家經濟和軍事的壯大發展,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以文化自信指引職業學校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職業學校應以文化自信為指引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 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心理建設」,需要更加清楚地認知我們的文化對人民幸福、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重要價值。「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充分而清醒的文化自信將支撐中華民族不斷煥發新活力、開闢新境界。
  • 立德樹人 以文化人---臨沂興華高級中學文化建設掠影
    學校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場所,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個性的體現,更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對啟迪學生的智慧、開闊學生的視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臨沂興華高級中學成立於2015年,五年來,實現了從制度管理,人文管理,目標管理到文化管理的提升。
  • 鄒建民委員: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本報訊(記者何文卿)全國兩會期間,鄒建民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也是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建設文化強國需加強頂層設計,築牢文化自信的基礎。」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我的煤炭網>新聞>港運資訊>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高鐵網 發布日期:2020-12-15 15:34:02 新聞歸檔
  • 淺析教育與文化自信的關係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社會、人民對自身文化的一種肯定和確信。
  • 「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徵文啟事
    原標題:「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徵文啟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於5月12日在京舉辦了以「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首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017」論壇
  • 文化自信大家談⑦:讓文化從我們內心走過
    如果龐大的社會管理層普遍認為文化創造是從業人員的事,自身不走心、不投入,也沒有能耐投入,那麼文化自信就不容易建立起來,只有層層引領者普遍建立起「文化化人、從我化起」的生命信仰,才可能真正形成文化中國的建設場   ●在全球化的文化「衝撞」期,我們的自信除了持守,還需要吸納與應變,吸納不是唯洋馬首是瞻,不是自我放逐與矮化。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