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2020-12-17 天眼新聞

對於中、西文化來說,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雙方碰撞最為激烈的一段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在西方文化「西學東漸」的影響下,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伴隨著這種歷史進程的推進,中國畫在西方美術體系的影響下,作品創作既呈現出新的特點,又面臨著新的困惑。

20世紀初期,西方美術體系與創作理念被引入我國之後,中國畫就一直面臨著其強勢的衝擊。首先體現在傳授模式上,中國畫本土化的師徒相授方式開始逐漸被學院式的集中教學、培訓所取代。教學內容也開始隨之改變,西式素描、色彩成為學習的重要課程,後來,有留學歐洲經歷的徐悲鴻先生又正式將西畫素描引入高等藝術院校教學體系,這樣一來,中國畫原有重視神韻、書法、筆墨、詩詞的創作理念,在很多藝術家的筆下開始偏重物象造型和畫面形式。在素描教學成為藝術學習主要課程之後,素描式的水墨畫作品開始增多,詩書畫式的文人作品開始減少。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西方各種藝術思潮開始大量湧入中國,以個性、自由為追求的中國當代藝術迅速成長,相比更加重視筆墨的當代中國畫,這些從內而外帶有西式思維的作品給畫壇帶來全新的呈現形式,這一時期,中國畫壇藝術理念、作品風格多元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同時,美術界有人首次提出「中國畫窮途末路」的觀點。隨後,油畫家吳冠中「筆墨等於零」的表述將中國畫推上了風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由於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及李可染、黃胄等藝術巨匠、大家先後離世,中國畫領域缺少了可以令人信服的領軍人物(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以吳冠中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油畫藝術家開始在國內外嶄露頭腳,作品逐步得到了經濟實力雄厚的西方市場認可,這使得這些藝術家迅速聲名鵲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遠非同時期的書畫家可比。此時,「中國畫窮途末路論」、「筆墨等於零」等帶有武斷性的藝術言論,對中國畫的創作產生了持續性的衝擊和極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兩種主要的繪畫樣式,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孰高孰低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結果常常是對中國畫的創作模式和藝術價值持懷疑態度,覺得保守、老舊、形式雷同,其實,這種見解大多是基於沒有對中國畫深入理解後的一種膚淺解讀。但是,這種言論影響範圍很大,一些藝術高校的學生甚至都覺得西方油畫比中國畫更高級。

作為傳統文化珍貴的財富,中國畫面對西方繪畫藝術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令人深思。即使到了今天,面對西方繪畫(油畫創作)藝術,當代中國畫藝術家在當下的藝術創作環境中也並不佔上風。我們經常看到,國內的很多藝術家都有去歐洲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學習的經歷,但卻很少有國外的藝術家來學習中國畫,這從客觀上也反映了東西方繪畫在當下的處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眾多,首先是創作思維的變化。從西方美術思維引入中國畫創作以來,當代中國國畫本身的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人的藝術多以學養為主,技術為輔,情感性的內容居多。當代國畫家則多以造型和形式為主,學養為輔,理性的內容居多。

更為重要的是,當下評判一幅作品的好壞,市場價格是很多人心中重要的衡量標準。眾所周知,油畫市場一直是西方所把控,在成熟的商業運作之下,梵谷、塞尚、莫奈、畢卡索等歐洲著名藝術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均有大量的收藏家(包括中國藏家)為這些作品買單,而且價格遠超中國畫同級別藝術家的作品。反觀國內的拍賣市場只有20餘年的發展歷史,在市場市場運作、資本實力上,與西方藝術市場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中國藝術大家作品的收藏者大多是國內買家或國外的華人,這也導致了中國畫作品要比西方繪畫作品在價格上體現出較大的差距。這種直觀的價格落差,也對當下的國內創作產生了微妙影響,加之當代很多國畫家確實創作不出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的大師級作品,因此,即使面對同樣水平的油畫家,有時候也顯得底氣不足。另外,一些藝術家崇洋心態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文化藝術的碰撞必將長期存在下去,中國畫創作者當務之急還是要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梳理好創作工作,多讀書、多思考,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同時不要從表面上死守「筆墨」二字,要認真體會清代山水大家石濤「筆墨當隨時代」在當下環境下的藝術內涵,真正了解中國藝術傳統是什麼,中國藝術的精髓是什麼,從內心深處去敬畏它、學習它,在傳承與創新中去解決當下中國畫面臨的諸如作品格調不高、畫作面貌雷同、筆墨語言僵化等問題。同時,還要打開格局和眼界,借鑑西方油畫藝術及其他民族藝術的優秀經驗,並為我所用。

《亮劍》主題曲有「狹路相逢勇者勝」之語,當下的世界確實如此。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只有做好自己,才能以坦然的心態,從容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與競爭,進而成為真正的勇者。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意識領域的寶貴財富,歷代優秀的士人階層藉助它所獨有的「成人論,助教化」功能,用筆墨賦予了自然界山、川、草、木的人文氣質。這些豐碑式作品的人文精神也融入到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的血脈中,不斷滋養著後世的學者。作為後學,無論你從事是什麼行業,處於什麼位置,應該以前人為榜樣,立高遠之眼界,懷責任之擔當、富憫人之情懷,去維護民族的尊嚴,走好未來的道路。

來源 北京商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
    海外網「發現中國」採訪團隊對藝術節的盛況做了融媒報導,向全世界的網友們展現了走在文化創新前列的上海藝術風貌。作為中國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之一,上海自近代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這顆閃耀在東方的明珠以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向人們講述著絲路精神、中國故事。
  • 海派家具——中西文化的經典碰撞
    海派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向現代家具轉化的重要過渡,雖然其形成與發展時間十分短暫,但是留下的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卻讓我們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時至今天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從這些精美家具上流露出來的中西文化珠聯璧合的歷史韻味。
  • 洋節背後的中西文化碰撞……
    導讀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中西碰撞加劇。但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中西融合仍將是主流和趨勢,中西碰撞也將在中西融合中得到消解。過節,特別是過洋節竟然成了讓中國人糾結、吵架的大事。就中國而言,整體實力正在崛起,西方文化價值觀卻呈現頹勢,在這個對衝的當口,中國的民族文化必被突出,154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西洋文化在華則遭到排斥。網際網路又放大了民族主義熱情,中西碰撞加劇。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因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實際上有兩種「西學中源說」,一種是實際考察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後來發展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是學術性的和實證的。例如研究中國的四大發明如何傳到西方,並進一步探究中國為何沒能像西方那樣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發明。
  • 胡若望的疑惑: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歷史謎團
    他們生在中國、死在中國,但這些人到底是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環境下——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再後來經歷了不同的皇帝,到了清朝末年,有很多外國專家、顧問來到中國,試圖幫助中國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真的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嗎?這都是很大的疑問,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比如說,傳教士來到中國後曾教中國人世界語,這件事的結果是什麼,產生了哪些影響。
  • 中西文化碰撞出青島老街裡特有的氣質
    中西文化在這裡融合與碰撞,塑造的是青島人自己的本土文化,一如青島街區的發展,與歐洲建築並存,卻迅速形成自己的陣勢與特色。20世紀初,修建市內道路的場景。 本以為會打造成一座歐洲城市,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會完全由德國人掌控。沒有想到,中國城的發展打破了他們的預想,也衝破了種種限制。
  • 中國畫的表現力與歐洲近代藝術
    歷史上的藝術復興必經兩條道路:一是以古為鑑,吸收歷史文明中的智慧,借古更新;二是以外為鏡,以外來文化作為一面鏡子,從中反觀自身文化,發現本民族文化的優勢與問題。這兩面鏡子是我們復興道路上必須一直左右參照的:如何借古更新,以外為鏡,從中發掘本民族文化的活性基因,凸顯其特有的品質,無疑是當今藝術界亟待思考的問題和實踐的途徑。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你對中國畫了解多少呢?
    因為一人覺得,吳冠中是一位,在中西文化劇烈交融中,得到自我之道的中國傳統文人。《我負丹青》是吳冠中先生的自傳。自此以後,每每有吳冠中,都會有吳冠中:我負丹青!丹青負我!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
  • 「和田玉」與「鑽石」的中西文化碰撞,誰能略勝一籌?
    鑽石與和田玉也算中西文化的碰撞,國外的彩寶之首是鑽石,而我國以玉為傳統文化,而玉石又以和田玉來馬首是瞻。但鑽石的策略手段做得好,加之總產出被財團控制著,搞了一個國際鑽石協會,每年就放出來一小部分導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據去年的普查按照顏色和淨度來分一克拉鑽石可以從10000-45000元不等,而1克拉等於0.2克,換算成克之後克價可達50000-225000元之間。
  • 楊志鵬對話斯德哥爾摩大學 中西文化碰撞《世事天機》
    楊志鵬對話斯德哥爾摩大學中西文化碰撞《世事天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瑞典文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院士對《世事天機》瑞典文出版表示祝賀!近五十位教授學者及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對這部反映中國當代生活、具有鮮明東方文化意蘊的長篇小說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就作品所反映的中國近四十年來的社會生活和信仰、對由此引出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視角的差異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交流。之前,《世事天機》剛剛在挪威奧斯陸大學進行了研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瑞典文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院士對《世事天機》瑞典文出版表示祝賀!
  • 莫雷事件引起中西文化碰撞,這局如何破?聶衛平:說了就承擔後果
    最近這幾天,相信關注新聞的人都知道有關NBA火箭隊總經理在個人社交媒體發表有關涉港不當言論上演到中西文化碰撞的戰爭,事情的起因就是莫雷公開稱:「為自由而戰,和香港在一起(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kong)」。
  • 「中國畫形式美教學」助力文化創意產業
    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將中國畫融入創新理念,碰撞產生出全新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在高新技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同時,傳統美學如何與今天的時代接軌?中國畫藝術和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線索如何創新與轉化,並有效地作用於今天的生活?藝術如何服務於社會?凡此種種,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關乎以中國畫學科為基本結構的高校藝術教育發展與改革必須思考的問題。
  • 線條的魅力——試論中國畫的線條表現方法在油畫創作中的重要性!
    二、線條在中西繪畫中的相互滲透中國畫家一直以來堅持不懈地追求將國畫元素與油畫創作相結合,尋求中西文化精神與繪畫技巧的融合,進而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這種結合不僅能保留傳統中國畫的精髓,體現中國油畫家對國畫的深刻理解與闡釋,還可促使中國現代油畫語言出現豐富、創新的表現形式。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一、正本清源:中華文化「象思維」之根對文化源頭的追問,不是在孤立的文化語境中產生的,而是在異質文化語境中進行文化碰撞的時候才產生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是具有國際意義的。龍瑞以其創作實踐與學術視野,也感受到中西文化深層的相隔給當前美術學界對西方研究及藝術創作的現狀帶來的問題,他認為:整個所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學者們一半從事外來的東西,在學術研究裡不是說西方外來的東西好與不好,而是要真正想吃透西方的文化不是輕而易舉的,我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毛皮的。
  • 快手記錄「國際」家庭生活,中西文化碰撞
    在「澳洲楊姐」(快手ID:YangYang1977)的快手記錄下,這對「歡喜冤家」大多數出鏡視頻,基本都和「飯」相關。倆人互相嫌棄對方的特殊美食,丈母娘「教育」女婿要光碟……因生活習慣不同產生的小摩擦時有發生,但彼此的包容和相互理解,總能以溫馨的結局收尾。
  • 「中國畫形式美教學」助力文化創意產業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承載,其所凸顯的「文化性」與「創意性」的人才需求對於高校藝術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推動文化創意能力和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成為了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將中國畫融入創新理念,碰撞產生出全新的內容和藝術形式?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摘要:吳冠中為中西繪畫表現形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影片圍繞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下產生的困惑、無奈和寬容舒緩展開,而促使這一系列變化的動力是中國人特有的人倫道德觀念,幾乎令所有家庭面對同性戀問題都會感到困擾,而這個社會問題在導演巧妙的處理下以一種喜劇的方式得到解決。單從處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國特色,而故事的發生地點卻在西方,異域文化與新舊觀念在產生衝突後最終回歸到包容。
  • 《刮痧》: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和諧景象還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假象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電影《刮痧》,如果說開頭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和諧景象,倒不如說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假象。 因為想要 「天下大同」最大的阻礙便是「代溝」而代溝又無處不在。最後給我更深感觸的是文化與文化間的代溝,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大同在法庭上的歇斯底裡。原本是一件在國內可能只要三言兩語便可以說清的事,放到了具有文化差異的美國卻變成了一個怎麼也解不開的死結。
  • 杜中良受邀參加「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12月10日, 「匠心墨色——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在北京炎黃藝術館隆重開幕,史國良、賈又福、盧禹舜、範揚、林容生等來自全國的幾十位知名國畫家參展,中國孔子國畫院院長杜中良受邀參加了本次展覽。中國孔子國畫院院長杜中良開幕式在一種集中展示、集中交流、集中碰撞的學術研究狀態下進行的,藝術家和評論家們就當下中國畫的現狀與發展進行深入交流與學術研討,以高端學術的碰撞與交融,彰顯了中國當下一批最優秀藝術家的匠心神韻和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