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信奉天主教,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後人在他墓碑前立十字架

2020-12-16 墓碑廠家凱瑞石業

徐光啟,是明朝時期著名政治家、科學家。他少有讀書之志,勤學經學八股,19歲考中秀才,而後科舉之路卻頻頻遇到挫折。萬曆十年第一次鄉試不中,萬裡十六年轉到太平府考試,仍是不中。為謀生計他開始當教書先生,一邊教書一邊繼續科舉準備,終於在萬曆二十五年解元中舉。然而,中了舉人之後,還有會試等著他。第一次會試,徐光啟還是落榜了。

這次落榜,卻給他人生帶來了一場新的契機。

準備回家繼續教書補貼家用的徐光啟,在去南京拜見恩師時,遇見了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這簡直就像是命運中的相遇,徐光啟與這位來華傳教的利瑪竇一見如故,兩人相談甚歡。徐光啟迅速被利瑪竇描繪的那些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化世界所吸引,也不回家鄉教書了,反而拜這位傳教士為老師,向他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他不知道這位來華傳教的利瑪竇,常常以傳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學習中國儒家文化知識為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天主教教義。他一看徐光啟對西方科學知識那麼感興趣,迅速把握住機會,將這位中國傳統儒生納入門下,一邊向他傳授西方自然科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一邊向他傳播天主教的教義。

徐光啟如痴如醉地吸收著這位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方科學知識,連萬曆二十九年的第二次會試也不去考了。萬曆三十一年,在利瑪竇的感召下,徐光啟終於受洗加入天主教,成為了一名天主教信徒。此時,他對於自己所學到的那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十分重視,認為這些知識對於國家的富強發展很有意義,他決定努力在中國傳播這些科學知識。

於是,萬曆三十二年,徐光啟再次參加會試,並且高中進士,任職翰林院庶吉士。隨後,他開始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這是中國最早翻譯出版的西方科學書籍,裡面是關於歐洲數學和幾何基礎的總結和介紹,書中關於幾何的譯名「點、線、直線、曲線、直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等概念,至今仍然被我們所沿用。

然而,這本書在當時社會上卻沒有掀起多少水花。對於君主專制集權高度集中的明朝來說,除了儒家經典和明經八股,數學、工學這些都算是「奇淫巧技」,不為人所重視的。

雖然如此,徐光啟也不願就此放棄,他相信這些科學技術是利國利民的,只要這些科學著作一直存在著,遲早會被國人重視。於是,他又跟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撰寫了《日晷圖說》、《泰西水法》等書,並在為官期間研究走訪各地農業水利情況,編寫了《農政全書》。

徐光啟雖然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但畢生都沒忘記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著述了許多科學著作,並在促進中西科學文化交流方面有著重要貢獻。在他去世後,安葬於上海市徐匯區,墓道兩旁有石人、石馬、華表等陪葬,墓碑前石碑坊上鑲刻著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是其一生的寫照。1903年,江南天主教會為紀念徐光啟入教300周年,在其墓碑前立了一座十字架,上面橫刻著「十字聖架,百世瞻依」八個大字,感謝這位明朝大臣、天主教徒,在溝通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文/李鐵《航海往事》15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勢力向整個世界拓展,中西文化交流也成為大趨勢。在這方面,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他1578年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先在印度傳教5年,又進入澳門,之後前往中國內地,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
  • 從墓碑的紋理,探尋中國天主教的歷史脈絡
    現存六十八通墓碑不僅是來華西士在世生命的總結——他們在中西哲學、宗教、藝術、天文、科技數學、醫學、地理學、地質學、測繪學工程學等方面造詣精深、建樹頗豐,更是他們在華業績的歷史見證。 本書在梳理墓碑歷史的基礎上,就現存墓碑的碑文進行研究,特別是對拉丁文、滿文、漢文三種文字的殘缺碑文進行補全,並通過對墓碑上的文字比較,以闡釋其各自身份、歷史功績和文化奉獻。
  • 信奉「天主教」的皇太子,死前怒懟吳三桂,母親和祖母相互掐死
    但是你知道麼,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太子,竟然信奉了天主教?中國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皇太子了解一下——朱慈煊。朱慈煊受洗,並不是因為人家孩子一出生就手裡握著十字架,而是永曆皇帝所做的決定。在朱慈煊出生之前,永曆皇帝就命令皇后王氏受洗信奉天主教,教名叫做「亞娜」,也就是現在說的「海倫娜」。明朝末期,整個皇族除了永曆本人以外,都被下令改信天主教!
  • 湛江太平鎮上六坑村民信奉天主教的歷史原因很奇特
    太平鎮上六坑村有顏、徐兩姓,人口500餘人,全村人基本全信奉天主教。1935年至1938年,村裡先後莫名奇妙地連續死人,特別是青壯年人死得最多,幾乎每家每戶都難倖免。神父最後把「黑蛇公」的牌位等東西燒毀,並建議村民信奉天主教。民國27年(1938年)年末,在神父的指導下,原本信供「黑蛇公」的村民開始信奉天主教,並建起了一座面積120多平方米、高5米的聖母玫瑰祈禱所供村民洗禮祈禱。說來也奇怪,自此以後村裡損人的狀況居然得到改變,村裡又回復到以往的寧靜生活。
  •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在明代天啟、崇禎年間,以徐光啟為首,有上海陳於階、嘉定孫元化、陝西王徵、山西韓霖、四川劉宇亮等天主教徒,組成了一個西學集團,他們治歷、造炮,努力拯救明朝。對明代士大夫來說,徐光啟在中國和西方互相隔絕的時代,開創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打開了明清士大夫的精神境界。
  • 有這麼一個人,在各個災難地扛著十字架墓碑,直到他出現在鏡頭前
    同年,同一個社區的一位小男孩在幫派鬥爭中被奪去生命,格雷戈明白這種痛失至親的感受,而且意識到自己的周圍其實很多生命在無聲中逝去,他親自做了一個十字架墓碑送給這位男孩的母親。而這位母親感謝格雷戈所做的善意。
  • 義大利數百位女生發現自己名字被寫在墓地十字架上!這不是恐怖故事...
    死人才會有墓碑,給活人立墓碑,幾乎是最惡毒的詛咒。在義大利,有數百位女性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別人立活人墓碑。這些活人碑,全都和她們墮掉的胎兒有關。最早意識到自己被立墓碑的女性,是瑪塔 · 萊(Marta Loi)。(瑪塔 · 萊和她的男友)瑪塔在今年初墮胎,醫院的護士問她,要不要給墮掉的孩子舉辦一個葬禮,把他埋入墓園。如果想要的話,需要填寫一些文件。瑪塔說自己因為私人原因,拒絕了。
  • 天主教為何可以在晚明的中國廣泛傳播?得益於他所制定的規則
    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宗教,本人更穿著中國士大夫服飾;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士大夫們的好感。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他的著述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一所高等學校的歷史地位,創辦時間排序第一或前列,固然有它的歷史意義,標明它得風氣之先,起先驅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看它在歷史上的影響,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在文化、經濟、政治近代化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探討,福建船政堂堂在建立高等教育體制。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上,比之清末許多高等學校,影響更深,作用更大。
  • 中國歷史上唯一信奉天主教的皇帝,你知道嗎?
    而這些皇帝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正統,只有極少數皇帝信奉佛教和道教。但無論如何,儒釋道都算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信仰。然而,在這300多位皇帝中卻有一位信奉著外來的天主教,這個人就是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可能永曆帝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比較陌生,畢竟就連南明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都極低。我們學過的歷史都是告訴我們,1644年崇禎在煤山自縊就意味著明朝的滅亡。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與輔仁大學的研究取向一致,發表在《輔仁英文學誌》的研究文章總體上側重中西交通和中國基督教史,域內和域外學者就此議題形成一系列的學術性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這所天主教大學的早期實踐。輔仁大學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馬相伯、英斂之倡議並創辦,並得到當時極仰慕中國藝術文化的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的大力支持。
  • 藍潔瑛信奉天主教,墓碑疑似遭佛教祭祀破壞燻黑,影迷炸鍋怒斥
    現在也有非常多的明星隕落去世,因此有時候會出現很多人去自己偶像的墓碑前祭拜。但是為何這次藍潔瑛的影迷粉絲這麼憤怒呢?也就是因為有人破壞藍潔瑛的墓碑。我們先來看幾張現場圖片吧,這是燻黑的字體還有碑文,包括上面的祭臺都是亂七八糟的,還有牆壁都是烏漆嘛黑的。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基督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在主內合為一體是主耶穌的心願和遺言:「父啊!
  •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傻傻分不清?
    明朝萬曆年間,天主教在華傳播,徐光啟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確立了天主教的中文名稱。天主教以梵蒂岡教廷為總部,以教宗(原譯「教皇」)為最高領袖,實行「聖統制」和「教階制」。「聖統制」是天主教會一套完整的等級制度,分為執事、神父與主教三級,均只能由男性擔任。
  • 浙江基督教協會、天主教兩會首次公開聲明要求停拆十字架
    強拆十字架「已製造了仇恨 不利於和諧社會的穩定」此前7月5日,浙江省天主教愛國會、浙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也發表公開文件,表達停拆教堂十字架的強烈要求。聲明指出,強拆十字架行為這一「惡行」,已經引起廣大天主教教友的極大不滿和強烈憤慨,「有違習總書記提出的依法治國」「有違建立和諧社會」。
  •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羅馬公教會在16世紀──明朝末年,由羅明堅和利瑪竇,二位傳道士來到中國後,他們在1583年,把羅馬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譯用「天主教」,以別基督教在中國譯用的「基督教」。有了眾多的共同點各宗教都在努力實現同歸一牧同屬一棧的理想, 基督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 在主內合為一體是主耶穌的心願和遺言:「父啊!
  •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完整版)
    基督新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新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 在主內合為一體是主耶穌的心願和遺言:「父啊!
  • 【漲知識】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完整版)
    基督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在主內合為一體是主耶穌的心願和遺言:「父啊!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來源:經濟日報右為袁淑芳老人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2006夏天,袁淑芳去世前夕,把自己行醫總結出的秘驗方整理出來,交給二兒子王泰升,並囑咐他在自己去世後把這些驗方刻在墓碑上,供後人借鑑。袁淑芳老人孫子王克中2008年清明節,王泰升專程從北京趕回老家,在母親的墳前立起了這塊用藥方做碑文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