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是明朝時期著名政治家、科學家。他少有讀書之志,勤學經學八股,19歲考中秀才,而後科舉之路卻頻頻遇到挫折。萬曆十年第一次鄉試不中,萬裡十六年轉到太平府考試,仍是不中。為謀生計他開始當教書先生,一邊教書一邊繼續科舉準備,終於在萬曆二十五年解元中舉。然而,中了舉人之後,還有會試等著他。第一次會試,徐光啟還是落榜了。
這次落榜,卻給他人生帶來了一場新的契機。
準備回家繼續教書補貼家用的徐光啟,在去南京拜見恩師時,遇見了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這簡直就像是命運中的相遇,徐光啟與這位來華傳教的利瑪竇一見如故,兩人相談甚歡。徐光啟迅速被利瑪竇描繪的那些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化世界所吸引,也不回家鄉教書了,反而拜這位傳教士為老師,向他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他不知道這位來華傳教的利瑪竇,常常以傳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學習中國儒家文化知識為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天主教教義。他一看徐光啟對西方科學知識那麼感興趣,迅速把握住機會,將這位中國傳統儒生納入門下,一邊向他傳授西方自然科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一邊向他傳播天主教的教義。
徐光啟如痴如醉地吸收著這位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方科學知識,連萬曆二十九年的第二次會試也不去考了。萬曆三十一年,在利瑪竇的感召下,徐光啟終於受洗加入天主教,成為了一名天主教信徒。此時,他對於自己所學到的那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十分重視,認為這些知識對於國家的富強發展很有意義,他決定努力在中國傳播這些科學知識。
於是,萬曆三十二年,徐光啟再次參加會試,並且高中進士,任職翰林院庶吉士。隨後,他開始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這是中國最早翻譯出版的西方科學書籍,裡面是關於歐洲數學和幾何基礎的總結和介紹,書中關於幾何的譯名「點、線、直線、曲線、直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等概念,至今仍然被我們所沿用。
然而,這本書在當時社會上卻沒有掀起多少水花。對於君主專制集權高度集中的明朝來說,除了儒家經典和明經八股,數學、工學這些都算是「奇淫巧技」,不為人所重視的。
雖然如此,徐光啟也不願就此放棄,他相信這些科學技術是利國利民的,只要這些科學著作一直存在著,遲早會被國人重視。於是,他又跟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撰寫了《日晷圖說》、《泰西水法》等書,並在為官期間研究走訪各地農業水利情況,編寫了《農政全書》。
徐光啟雖然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但畢生都沒忘記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著述了許多科學著作,並在促進中西科學文化交流方面有著重要貢獻。在他去世後,安葬於上海市徐匯區,墓道兩旁有石人、石馬、華表等陪葬,墓碑前石碑坊上鑲刻著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是其一生的寫照。1903年,江南天主教會為紀念徐光啟入教300周年,在其墓碑前立了一座十字架,上面橫刻著「十字聖架,百世瞻依」八個大字,感謝這位明朝大臣、天主教徒,在溝通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