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朝史上,一共誕生了300多位皇帝。而這些皇帝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正統,只有極少數皇帝信奉佛教和道教。但無論如何,儒釋道都算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信仰。然而,在這300多位皇帝中卻有一位信奉著外來的天主教,這個人就是南明永曆帝朱由榔。
可能永曆帝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比較陌生,畢竟就連南明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都極低。我們學過的歷史都是告訴我們,1644年崇禎在煤山自縊就意味著明朝的滅亡。殊不知,崇禎自縊後在離北京較遠的江南仍然存在著一個南明小朝廷。而永曆帝就是這個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按說,皇帝作為天下之主,不僅有權力地位還有榮華富貴,是絕大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但如果是末代皇帝,特別是南明政權的皇帝那可就不是什麼好職業了。當上了南明的皇帝就意味著你有著恢復河山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當時的現實卻是,永曆皇帝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屬於逃亡狀態。在逃亡中不僅衣食無著,而且有著很大的生命危險。要想堅持下去,就一定需要一種精神寄託。儒釋道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幫不了你,於是在逃亡過程中永曆皇帝認識了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並且開始信仰上帝。
當然,永曆皇帝信仰天主教除了精神寄託,最重要的還是現實需要。南明政權被清軍一路碾壓,幾乎無還手之力。於是永曆皇帝開始積極尋找外援。當時的澳門已經有了不少葡萄牙的僱傭軍,而他們有著從西方帶來的先進火器。但澳門的葡萄牙僱傭軍實在杯水車薪,而且他們也不願再幫助南明。於是永曆帝想到了向羅馬教皇求助,希望他們能派更多的軍隊和火器幫助他復國。但如果是異教徒,教皇也並沒有理由要幫助你。於是永曆帝讓他們全家都入了天主教。母親改名為瑪利亞,妻子改名為亞娜,連太子都改名為康斯坦丁。並且寫了求救信給遠在羅馬的教皇。
但遠水怎麼能解近渴呢?這封信寄去就花了三年,等到教皇回信寄回來的時候。南明已經基本上被滅掉,就連逃到緬甸的永曆帝也被吳三桂絞死在了昆明。最終教皇也沒能拯救他這個遠在東方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