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右為袁淑芳老人

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

特別遺囑

袁淑芳,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建國初期著名老中醫。她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技,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1載,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著有《骨髓炎治驗》、《大面積燒傷的中藥療法》、《頑固性癲癇治驗》、《男女不孕病治驗》等,有「送子觀音」之譽。她先後榮獲河南省、駐馬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袁淑芳生前坐堂的袁氏婦科,在當地很有名氣。她高尚的醫德,在患者中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袁淑芳老人的侄子王泰希回憶說:「治好的病例太多了,吃了她開的藥就有效,我是親身體驗過的。」

2006夏天,袁淑芳去世前夕,把自己行醫總結出的秘驗方整理出來,交給二兒子王泰升,並囑咐他在自己去世後把這些驗方刻在墓碑上,供後人借鑑。

袁淑芳老人孫子王克中

2008年清明節,王泰升專程從北京趕回老家,在母親的墳前立起了這塊用藥方做碑文的墓碑。此墓碑是王泰升在山東聘請技藝精湛的工匠,利用一個多月時間鐫刻而成的。

墓碑的正面正中刻著:慈母袁淑芳之墓。兩旁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上善若水,醫者佛心,年近百歲卻無私。下聯是: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方碑明示福後人。對聯精闢地概括了鄉村老中醫袁淑芳的醫道醫德及行醫業績,高度讚揚了她懸壺濟世、恩澤後人、至善至美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無私大愛情懷。

老中醫袁淑芳共有3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王泰升激動地說:「母親是姥爺家世代中醫的唯一繼承人,母親臨終前告訴我,做醫生不能保守,一定要把秘驗方刻在她的墓碑上,傳給後人。給母親立了這個碑,總算圓了母親生前的心願。」

「我是確山縣人民醫院的婦科醫生,碑上的驗方很精要,對行醫太實用了。」一位年輕女醫生說。據村民們介紹,立碑以來,常有醫生和學醫的學生慕名來這兒,有的拍照,有的用手抄,來的人至今已有兩三千了。

世家傳承

袁淑芳的丈夫王鳴周,字鳳岐,為世醫第四代掌門人。西平縣誌對其這樣記載:著名老中醫,出身中醫世家,精通琴棋書畫,對古箏、古琴造詣較深。早年隨父親在南京建「濟生堂」,後返回駐馬店老街再建「濟生堂」,治療瘟疫、發熱、乙腦、盅脹、水腫等,救人無數。1962年出席保定市「乙腦」專題學術會議,所撰「乙腦辨證治療精要」一文,深得與會者讚譽,被稱為「小神仙」,為建國初期500名老中醫之一。

袁淑芳老人孫子王克中

王泰升,世家第十八代傳人。生於1955年10月,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現任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副主任中醫師,河南省十大科技精英、十大新聞人物、入選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河南省年鑑百科全書、2004中國醫學基金會「華夏醫魂」全國百名優秀人物、2009感動中原「公益之星」等。

袁淑芳女兒王福蘭,平頂山市中醫院中醫師。兒媳王桂枝,王泰升之妻,大專學歷,主治中醫師。幼承母親袁淑芳言傳身教,擅長婦兒科,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了中醫藥治療不孕不育、先兆流產、胎兒發育不良、輸卵管不通的治療。發表論文4篇,獲省、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個一項。

王泰和之子王克中和母親李桂梅一起,在駐馬店市開設一家診所,名叫「泰和堂」。他們在傳承祖傳中醫和中華中醫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中醫治療新理念、新方法,在治療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小兒發燒感冒、心腦血管、高血壓、男女不孕不育、肝腎等疾病中有獨特的療效,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不少患者康復後,發賀信,送錦旗,表示真誠的謝意。

王克中的大姐王灝,受家庭環境薰陶,醫術精湛,現在長葛市中醫院行醫,副主任醫師。王克中的侄子王英霖,幼愛醫術,求學於南陽醫科大學中醫糸,現在鄭州市骨科醫院行醫……

墓碑

福澤後人

一代名醫袁淑芳雖已離親人而去,但她那高尚的情懷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她沒有私心,沒有遺憾,活著濟世救人,百年後仍然把無疆的大愛刻寫在墓碑上,祛病解痛,造福人民。

如今,經袁淑芳傳承和培養的中醫醫生數以百計,他們正在不同層級的醫學崗位上發出光和熱,成為深受百姓愛戴的健康使者。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蘆廟村知名醫生張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就是跟著老中醫袁淑芳老師學習後,自己在街上開辦了診所,現在在這裡坐診行醫,在服務群眾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比較可觀的收入。對此,他非常感謝他的導師袁淑芳醫生,是她引領他走上了成才之路。

11月27日上午,一場小雨過後,天氣驟然變冷,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上,還依然掛著亮晶晶的露珠。我們一行6人冒著嚴寒來到袁淑芳的墓前,一邊瞻仰著那一行行閃光的「處方碑文」,一邊聆聽著其後代王克中的生動講述……

相關焦點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0餘年,將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她行醫80餘年,一生救人無數,為了造福百姓,她去世後,讓兒子把她一生行醫精心總結出來的藥方刻在她的墓碑上。袁淑芳是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0多年,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老太太生前坐堂的袁氏婦科,在當地很有名氣。
  • 老中醫行醫80多年,逝世後將藥方刻墓碑上,許多同行前來祭拜抄錄
    自我國古時起,就有不收取費用免費幫助窮人看病的事例,而今,又有袁淑芳老先生勞苦一生,為民造福,在仙逝後,將藥方刻與石碑上供人瞻仰的故事。大愛無疆,醫者仁心袁淑芳老先生的墓碑上,將自己行醫80餘年整理的藥方和經驗無私的分享出來。
  • 老中醫死後刻在墓碑上的秘方!見者是福,收藏擴散~
    她行醫80餘年,一生救人無數,為了造福百姓,她去世後,讓兒子把她一生行醫精心總結出來的100個藥方刻在她的墓碑上。袁老太太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0多年,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老太太生前坐堂的袁氏婦科,在當地很有名氣。2006年夏,老太太去世前夕,把自己行醫總結出的秘驗方整理出100個,交給二兒子王泰升,並讓他在自己去世後刻在墓碑上,供後人借鑑。去年清明節,王泰升專程從北京趕回老家,在母親的墳前立起了這塊用藥方做碑文的墓碑。
  • 97歲老中醫,死後刻在墓碑上的秘方!見者是福,收藏擴散~
    她行醫80餘年,一生救人無數,為了造福百姓,她去世後,讓兒子把她一生行醫精心總結出來的100個藥方刻在她的墓碑上。袁老太太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0多年,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老太太生前坐堂的袁氏婦科,在當地很有名氣。
  • 看病50多年,78歲老中醫面臨「合法」行醫困境
    「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10年義診,雖然不收掛號費和診費,但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不少人自願捐出一、二角零錢,放入一個箱子裡。王天運指定專人收集記帳,全部分批捐助給中國兒童和少年基金會。到1990年,王天運共捐助5109.10元。
  • 88歲老中醫仍能背藥方 醫書可追溯到光緒年間(圖)
    原標題:88歲老中醫仍能背藥方 醫書可追溯到光緒年間(圖)【摘要】 康文昌珍藏的手抄醫書。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步就喘得慌。輕輕打開,藥香依舊……但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 88歲的老中醫康文昌仍然能背誦藥方。
  • 明代墓碑刻「扯淡」 網友感嘆原來自古就有
    河南淇縣一公園現明代墓碑(圖片來源:鄭州晚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鄭州晚報》報導,河南淇縣一公園現明代墓碑,墓碑上竟然刻著「扯淡」二字。這塊墓碑是一位網名叫做@這個的哥不太冷的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的,他前段時間去淇縣摘心臺公園遊玩時,無意間發現竟有一個「扯淡」碑,碑上面還刻了四字「再不來了」。這位網友發微博感嘆:自古就有扯淡這一說啊,還立碑了。 「扯淡」二字是時下比較熱的網絡詞彙,北方人用得比較多,比喻「胡扯」、「閒扯」、「沒意思」,這個詞還一度出現在某年春晚趙本山的小品節目中,廣為人們熟知。
  • 河南一祖墳被盜9次,後人無奈在墓碑上寫下12字,盜墓賊從此不來
    河南的一個祖墳被盜了9次,後人無奈在墓碑上刻下12字,盜墓賊從此消失。 河南的一個祖墳被盜了9次,後人無奈在墓碑上刻下12字,盜墓賊從此消失。這座家族墓的主人姓史,史家在當地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整個河南洛陽都十分出名。
  • 河南淇縣一明代墓碑上刻「扯淡」「再不來了」
    [導讀]「可能是墓碑主人活著時不如願,悲觀厭世,臨死前才寫下『扯淡,再不來了』。」欒女士說,為了考證墓主人是誰,學者寫了許多文章,有人說是明朝勳臣沐氏的墓碑,還有人說是明崇禎皇帝的墓碑。「扯淡碑」7月31日下午,@這個的哥不太冷發了一條微博:「自古就有扯淡這一說啊,還立碑了。」下面還配發了幾張照片。
  • 老中醫開藥方 含73味中藥被稱「最牛中藥處方」
    本報記者 黃義偉  本報訊昨日,福州一讀者給本報送來了「福州最牛的中藥處方」,一個處方竟開了73味中藥。福州衛生局中醫處有關負責人說,一般的處方最多只有20味,「這麼多中藥放一塊,就像大雜燴,哪有效果」。  記者看到,該中藥藥方很奇特,有45味藥是列印出來的,另有28味中藥是手寫的。
  • 懸壺濟世三百餘年 達春堂後人堅守行醫
    長江商報消息 達春堂,這間明末清初興起的中藥房,經歷360年世事沉浮,如今依舊懸壺坐診,嫡傳後人也堅守行醫。這個創辦於江浙,昌盛於漢口的中藥房,到如今每日都有許多患者排隊看症。六年後,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開設藥肆「達春堂」。當時戰火未熄,瘟疫橫行,沈達春懷濟世救人之心,施普度眾生之術,活人無數。沈達春行醫六十餘年,以其醫德醫術聲名遠揚,臨終立下遺訓「凡達春堂沈家後人,均須行醫,濟世救人。」從此,沈氏後代經營藥號,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創一派的江南沈氏中醫世家。
  • 救死扶傷數十年,78歲老中醫被判「非法」,中醫合法行醫遇困境
    我國是法治國家,任何行業都要依法辦事,尤其是醫務人員,沒有行醫資格證的話,就是「非法行醫」,就像這位一輩子救死扶傷的老中醫,78歲因為「無證」被迫停診。這位老中醫名叫王天運,1942年出生在河南一個中醫世家裡,所以自小就對中醫耳濡目染。
  • 山東名老中醫、臨沂市中醫醫院左振素行醫50年餘熱溫暖患者
    、2020年9月,山東省衛健委、省人社廳、省中醫藥管理局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山東名老中醫、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和山東基層名中醫的評審工作,最終確定包括左振素在內的山東名老中醫10名。從1968年初次接觸中藥,不知道如何下手;1973年,進入山東醫學院,正式學習中醫藥專業,圓了醫學夢;到2020年9月,成為山東名老中醫……臨沂市中醫醫院左振素主任用近50年的時間,從事臨床一線工作,踐行著她一生追求的「大醫精誠」的醫學品質。憑藉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在業界和患者中贏得很高的聲譽。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造福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 墓碑上的字刻哪些內容,有什麼講究,怎麼刻
    墓碑,是祭奠死者常用的殯葬用品之一。在墓碑上刻字,刻什麼內容,怎麼刻,是有非常嚴格的講究。這不僅是傳統的殯葬文化,也關係到孝道。墓碑的刻字,主要有碑文格式、碑文內容和字體顏色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並且嚴格遵循原則,不能隨意更改。一、碑文格式。碑文格式,是指碑文正文內容的位置、排版和大小。1、位置,是根據陰宅測量的丁蘭尺而確定。
  • 救死扶傷一輩子,78歲老中醫被判「非法」,中醫合法行醫遇困境
    醫術高超的「老中醫」沒有醫師資格證,會不會判刑?有人獲刑3年據報導,「老中醫」何某在廣州白雲區行醫多年,不久前,他給一名晚期尿毒症患者陳某開了大量的中藥方劑,後來該患者因為攝入過多的水,導致多器官水腫,最終死亡。
  • 救死扶傷一輩子,78歲老中醫被判「非法」,中醫合法行醫遇困境
    看病50多年,78歲老中醫面臨「合法」行醫困境類似的情況在國內並不少見,尤其是在中醫領域。由於過去沒有規範化的中醫行醫資格證,導致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中醫都沒有現代正規的行醫資格。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坐診的老中醫王天運,因為沒有行醫資格,今年2月份就被停診了。
  • 數學家墓碑獨具特色?他的墓碑上刻數學公式,他卻出了道數學題
    墓碑,是象徵逝者的名片,也是生者對故人的追思和緬懷。通過墓碑上的雕刻和文字,可以了解逝者的生平和喜好。這是墓碑獨特的藝術符號和紀念文化。在一些從事數學工作的科學人士生命中,數學是其最重要的象徵符號。因而,在這些數學家逝世後,生者將這些代表逝世數學家一生成就的數學符號鑲刻在其墓碑上,使墓碑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氣息。陳省身在墓碑上刻數學公式陳省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他1911年出生於浙江嘉興,少時便很喜歡數學。
  • 中國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四個字,每個字都是什麼意思?
    因此,修墓碑也就成了人離世之後的重要憑證,不僅供後人緬懷,有時也用於警醒後人。關於立碑,有說法是古人有為至親守孝三年的禮制,但三年之後還是需要繼續守孝,人又不能停止作為而不出世,就會立墓碑代替自己守孝。
  • 此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帶族譜回國認祖,死後墓碑上刻5個漢字
    此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帶族譜回國認祖,死後墓碑上刻5個漢字在中國人心裡,故鄉是跟祖國是根,只有紮根自己的土地,才能踏實安穩,只有紮根自己的土地,才能汲取更多的營養,為中國撐起更大的樹蔭來庇佑這片土地。
  • 北京105歲老中醫去世 周總理贊其「有名」(圖)
    多年以來,北京民間口口相傳著一位神奇的骨科老中醫——「雙橋老太太」。她曾為鄧穎超診治腰傷,被周總理稱為「羅有名」,後自謙改名為「羅有明」。10月11日上午10時45分,「雙橋老太太」羅有明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羅有明老人的家人說,最近幾天,諸多老人生前的親友、患者陸續到家中弔唁。10月19日上午10時30分,羅有明的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蘭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