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達春堂,這間明末清初興起的中藥房,經歷360年世事沉浮,如今依舊懸壺坐診,嫡傳後人也堅守行醫。
這個創辦於江浙,昌盛於漢口的中藥房,到如今每日都有許多患者排隊看症。該藥房只賣中藥,不沾西藥,代客加工中藥膠囊都是純手工製作,分量足,藥材真。
沈家的百年沉浮,可謂見證了武漢中醫業界的滄桑。從創始人沈達春,到聞名武漢四大名中醫之一的沈長庚,沈家名醫善治婦科疾病,其他各科的醫術也極高明,為人義務診病傳統延續至今。難能可貴的是,沈家新一代對中醫興趣濃厚,達春堂後繼有人。專題採寫 本報記者 萬方
一
只做中藥,不沾西藥
9月18日上午,從輕軌黃浦路站下來,沿著京漢大道前行二百米,達春堂中藥房映入眼帘,雖然沒有鎏金大氣的招牌,但全店都是純中藥飲片,完全不見西藥櫃檯,這在武漢中藥房中確實少見。
刻有「達春堂」的松木牌匾下,一排排深色中藥抽屜櫃,臺桌鐵盒內放著不同中藥材,店員正忙著把藥粉灌到一顆顆膠囊內。「手工裝藥分量足,這些藥是熟粉。 」作為達春堂嫡系傳人,總經理沈在中說,達春堂算武漢市唯一一家純粹的中藥店。
在藥房內,貼著一張告示:沈在中醫生身患心肌梗塞,不便看症,患者請找方開春。但當日見到沈在中在店內,很多患者點名要沈看症。
「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方開春是我師弟,看病主要交給他了。」沈在中今年65歲,是達春堂第十二代嫡系傳人,他出生那年,恰逢達春堂一口氣關掉38家分店。
沈在中說,父親沈長庚是民主人士,解放後不願做資本家,忍痛關閉了歷經300年的老字號達春堂所有門店,這一關就是50多年。
達春堂創始於江南的沈氏中醫世家,名號源於創始人沈達春,他是南明兵部右侍郎、廣東巡撫沈猶龍之子。
公元1645年,多鐸率清軍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後,兵鋒直指浙江。沈猶龍正居留在松江府,率師勤王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西)組織義軍抗擊清軍,戰況十分慘烈。混戰之中,沈猶龍不幸身中數箭,臨終之際囑其子沈達春:「凡沈氏子孫,永不得在清入仕。」
家將數人拼死保護沈達春突圍,渡杭州灣,輾轉撤至寧波,隱居於太白山。此後,沈達春師從一位得道高僧,悉心研究中醫藥。六年後,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開設藥肆「達春堂」。
當時戰火未熄,瘟疫橫行,沈達春懷濟世救人之心,施普度眾生之術,活人無數。沈達春行醫六十餘年,以其醫德醫術聲名遠揚,臨終立下遺訓「凡達春堂沈家後人,均須行醫,濟世救人。」從此,沈氏後代經營藥號,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創一派的江南沈氏中醫世家。
二
輾轉漢口,醫名頗佳
時光荏苒,幾百年風雨滄桑,其間由於種種原因,「達春堂」開開停停過幾次,原在浙江的「達春堂」也逐漸沿福建一線輾轉到湖北,但「達春堂」老號一直未變。
清朝光緒年間,漢口逐漸開埠,武漢以九省通衢之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商旅日盛。達春堂第十代傳人沈佛尊相中華中風水寶地,在漢口開設了「達春堂」藥號,前店後場,醫藥俱佳而著名。尤其是達春堂的藥酒、養生酒、藥糕,值得一提的是達春堂的藥丸光滑細膩。達春堂的藥酒和補酒可消除各種怪異藥味,口感純和,酒味醇甜,頗得讚揚。
沈佛尊醫德高尚,常為貧苦百姓免去診金,還送藥給他們治病,一生受到人們的尊重。他與漢口著名商紳蔡輔卿交好,故兩人結為兒女親家,其長子沈長庚娶蔡輔卿之女為妻。
蔡輔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社會開明人士。曾任漢口八大行幫之一的藥材幫商董、漢口楚興公司、武昌一紗廠董事、漢口總商會會長、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督軍府顧問。他還開設了「蔡同泰」參燕號。
辛亥革命時期,蔡輔卿審時度勢,竭力推動漢口總商會,帶領工商界人士旗幟鮮明地支持辛亥革命。他組織保安會協助民軍維持秩序,組織商會會員犒勞民軍。他還在武漢發動商會四處籌款,自己也率先捐款資助革命。商會先後資助民軍100餘萬元經費做軍餉,受到國民政府的褒獎。蔡輔卿於1931年11月4日逝世,終年66歲。沈佛尊1943年以九十高齡在漢口去世。
年輕時的沈長庚天賦極高,自幼熟讀醫書,深研藥理,17歲隨父懸壺坐堂,幾年後初露頭角,醫名頗佳,對病人和氣,除了自幼練得一身好武功外,還精通馬術,琴棋書畫無一不會。
沈長庚繼承了父親和嶽父的遺志,醫術精湛,樂善好施,周濟窮人。他將「達春堂」與嶽父所開的「蔡同泰」合併,在漢口法租界創辦了「長庚堂」藥號。當時長庚堂為大玻璃門面,內設中藥飲片和參燕專櫃。
三
命運多舛,開開停停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武漢保衛戰期間,日軍轟炸武漢,長庚堂被炸毀,沈長庚隻身出入。不久避遷京山,又逢日軍出動飛機將京山炸平,全家又險遭滅門,只好又搬回武漢。
武漢淪陷後,目睹日軍驕縱,沈長庚怒在心頭。1943年初秋的一個深夜,他為了救治一個危重病人,很晚才回家,行至現在的大智路附近,路遇5名日軍對其糾纏。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使其施展平生所學武功,通殺全敵。儘管後來日軍查了一段時間,終因無法查明而罷休。
抗戰勝利後,沈長庚又重開氣勢恢宏的「長庚堂」。三扇對開木門,配以當時時髦的彩色琉璃玻璃,高高的國漆紅木櫃檯,無不顯示出「長庚堂」的興隆。沈長庚坐堂行醫,處方中間印著空心隸書紅字「仁心仁術」。
他一手好行書,每張處方都不啻一件書法精品。沈長庚平易近人,從來不擺架子,長庚堂的員工敬業心極強,多年來從無跳槽現象。後來長庚堂因故關閉,員工們都哭著不忍離去,這在那個時代是十分鮮見的。
長庚堂昌盛時,在柳州、衡陽、重慶等地開有分號,並將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積累的經驗,撰寫了《百病醫方大全》、《沈氏醫鏡錄》,使沈氏臨床醫學充分發揚。如今,沈家還存有不少沈長庚老先生的醫書、醫典,以及遺留下來的大量藥方,成為家傳的財富。
沈長庚作為武漢名醫,也常為社會名流治病。聞名全國的漢劇小生泰鬥李四立,解放前也曾病困無助,沈長庚不但治好了他的病,兩人還成莫逆之交,親如兄弟。1956年沈長庚去世後,李四立以頭觸地痛不欲生,並在他的有生之年經常照顧沈長庚之子,傳下一段摯友佳話。
1948年社會動蕩不安,由於害怕戰爭危及家人生命財產安全,沈家決定舉家遷出武漢。沈長庚的大女婿已在重慶天文臺工作,二女婿杜章甫也在重慶軍統工作。於是沈家將武漢的生意都交給沈在時的舅舅打理,一家人一路經過衡陽、柳州等地,最後到達重慶。由於一路有「長庚堂」分號接待,沈家人也就一路走走停停,到重慶時已是1949年了,一家人住在重慶兩路口「長庚堂」藥號裡。
沈長庚曾準備依靠二女婿杜章甫的關係,全家遷往香港,但由於家庭的原因,沈家終未成行。解放後,沈長庚忍痛關閉38家達春堂分號,這一關就是50多年。
四
申請商標,重整旗鼓
解放後沈家人回到武漢。1951年,沈長庚就在「陳太乙」坐堂行醫,他擅長醫治疑難雜症,前來尋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患者常常是要前一天晚上來「陳太乙」排隊掛號,第二天再排隊就診,許多遠方的人也是慕名前來。但不幸的是,沈長庚積勞成疾,於1956年因心肌梗塞去世,時年63歲。
沈長庚的二弟沈志雲和三弟沈楚南原來開了一家「海味號」專賣海鮮乾貨,但並未放棄當醫生的夢想。1952年兄弟倆關了「海味號」,跟著大哥沈長庚進一步研究醫學,並經沈長庚推薦到中醫聯合診所行醫。沈長庚去世後,已拿到醫照的沈楚南接了大哥的班,於1957年開始正式在「陳太乙」坐堂行醫,後又轉到另一藥堂「葉開泰」坐堂。
無論是在「陳太乙」還是在「葉開泰」,沈楚南都是藥堂的支柱,他所在的藥堂藥品的銷售量總是最好的。當時武漢都知道有一個擅治疑難雜症的「沈老中醫」,沈長庚和沈楚南兄弟都是江城的一代名醫。上世紀90年代末,沈楚南以近百歲高齡在武漢去世。沈長庚的二弟沈志雲在武漢中醫醫院工作,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醫生。
從小耳濡目染,沈在中和哥哥沈在時跟隨父親沈長庚習醫。父親對他們的要求十分嚴格。兄弟倆五六歲時就熟讀了《湯頭歌訣》、《藥性賦》等醫學書籍。
上世紀90年代,沈在中在武漢國藥集團工作,當時他們兄弟申請註冊「達春堂」和「長庚堂」的商標,多年後,沈在中慶幸當時的「明智之舉」,讓達春堂保留在沈家人手中,沒有步其他老字號的後塵。
1992年,沈在中在河南南陽成立了南陽長庚堂亨利保健品總廠,主營營養食品、飲料(酒類)、保健茶,兼營保健用品。2003年,國家允許有資質的個人開設中藥店,終於放開中藥店開店權。沈在中第一時間和哥哥商量,重開達春堂。
哥倆選址在京漢大道新興街路口。沒想到,一開門生意就很好。一來很多老武漢人還記得這個老品牌,二來沈家叔父輩都是武漢名醫。很多客人從美國、加拿大、日韓、紐西蘭等地慕名而來。兄弟倆先後成立了達春堂大藥房和達春堂科技文化公司。
在達春堂內,有1400多種中藥材,而北京有名的同仁堂也只有700多種。達春堂老醫師識得2000多種中藥,很多年輕後輩有些聞所未聞。
「只做中藥飲片,這就是對傳統的繼承。」沈在中說,很多中藥店不敢純做中藥,主要是沒有好的醫生支撐,藥店很難做下去。
五
公開處方,代客加工
側店內擺放著幾個大烤箱,飄出濃厚中藥味。「代客加工是達春堂的一大特色。」沈在中說,達春堂今年恰好360年,有著自己的經營秘訣。
記者看到有名員工現場熬製中藥,先把藥材打碎成粉末,再用篩子過一遍,根據每個人處方量不同,放適當水把粉末煮開,用瀝網瀝乾後,再反覆熬至快幹,用烤箱烘乾,最後用打碎機再打碎成粉,成了膠囊的填充物,一服藥加工至少有七八個小時。
沈在中說,一般醫生看病都不把處方給病人,但在達春堂處方都是公開的,病人可以帶回去,到其他店比價。
正是如此,代客加工,賺取的只是加工費用。沈在中給記者算筆帳,一服夠兩個月服用的藥材,需要10斤白酒泡製,白酒費用在120元。一罐煤氣可以熬製三人份藥劑,再加上電費水費,人工費30元,合計220元。
儘管去年開始,中藥材價格猛漲,沈在中說,他們藥店不會藉機加價,利潤保持在30%左右。
作為歷經360年的老中藥店,達春堂恪守以傳統醫藥、地道藥材治病救人,不賣假藥不欺騙病人。2003年「非典」那年,達春堂免費提供價值14萬元中藥材,熬製成湯藥,供市民服用抵抗病毒。
前不久,有位女病人覺得全身酸痛,找到沈在中把脈,沒想到,沈說「只要不打麻將,每天早點睡覺,病痛自然就好了,不用開藥。」這位病人喜出望外,真是碰到誠信好醫生。
轉眼間,達春堂重開近十年,沈在中傳承同時,也不斷有創新。他說,賺的錢,都投入研發中,這麼多年累積投入有上千萬。
沈在中比較滿意的產品包括達春堂養生酒和保健藥枕,現在多是以銷定產,浙江沿海一帶有訂單過來,他找工廠代工。這幾年有訂單就做,儘管銷量不大,但沈在中很滿意。
達春堂中藥房有十幾個員工,幹了十多年沒人跳槽。沈在中說,多少年達春堂員工和老闆沒有界限。他生病幾個月沒上班,工資沒有發,沒有一個員工走人。
達春堂不僅由嫡傳後人掌舵,沈家新一代對中醫興趣濃厚。沈在時的兒女都在郵電系統工作,但兒子沈健不忘祖業,醫科函授大學畢業,在積極考取職業醫師。沈在中的兒子沈翰承,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每天放學後回家看中醫書籍,今年在湖北中醫學院念大四,專業是中西臨床學。
「他特別喜歡做醫生,我想把這三代人經驗寫成文集,傳授給兒子。」沈在中談起兒子特別欣慰。
沈在中說,門診特別鍛鍊醫生的綜合能力,對人體五臟六腑深入了解,當一個醫生容易,當一個好醫生不容易,當一個名醫更不容易。「我不能算名醫。」
◇對話◇
得有老字號內涵
只有空殼萬萬不行
記者:達春堂有哪些老傳統還在延續?
沈在中:到達春堂看病,該吃藥的吃藥,不該吃藥的決不會開藥。地道藥材治病救人,不賣假藥不欺騙病人。
記者:現在來達春堂看中醫的主要是哪些人?
沈在中:眼下來達春堂看病的患者,從嬰兒到老者均有,尤其是注重養生的中年人居多。達春堂最出名的當屬保健、治療不孕症。
記者:您現在怎麼保養身體?
沈在中:我患有心臟病,但選擇吃中藥,自己幹一輩子中醫,我要相信中醫技術。
記者:達春堂藥酒、藥枕為何沒有規模化生產?
沈在中:我不想讓武漢「魔咒」在我身上發生。武漢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剛出道質量好口碑好,但一旦規模化生產後,越做越差。想做真東西,量很難起來。機器可以生產,時間縮短,但味道也變了。
記者:您作為老中醫,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人?
沈在中:讀再多書,不如門診臨床來得重要,當然讀書為本。我教育兒子做合格中醫必須是全才。做醫生對天文、地理、哲學、道教、歷史等知識都要了解。不同地域的人得不同的病,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身體有不同影響,各個歷史階段流行病對現代病例有借鑑作用,根據每個病人情況不同辨症施治。
記者:您對下一代經營達春堂,有何寄予和希望?
沈在中:達春堂磕磕撞撞走過360年,多災多難,儘管我接過老字號招牌,但我相當於又從頭開始,我這一輩子,恢復達春堂,培養兒子學醫,只是為了達春堂不是空有其名,沒有老字號內涵,只有空殼子萬萬不行。希望兒子以後能把達春堂傳承下去,做大做強。
達春堂藥鋪只售中藥。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
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第十二代嫡系傳人沈在中。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