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三百餘年 達春堂後人堅守行醫

2020-12-12 網易財經

長江商報消息 達春堂,這間明末清初興起的中藥房,經歷360年世事沉浮,如今依舊懸壺坐診,嫡傳後人也堅守行醫。

這個創辦於江浙,昌盛於漢口的中藥房,到如今每日都有許多患者排隊看症。該藥房只賣中藥,不沾西藥,代客加工中藥膠囊都是純手工製作,分量足,藥材真。

沈家的百年沉浮,可謂見證了武漢中醫業界的滄桑。從創始人沈達春,到聞名武漢四大名中醫之一的沈長庚,沈家名醫善治婦科疾病,其他各科的醫術也極高明,為人義務診病傳統延續至今。難能可貴的是,沈家新一代對中醫興趣濃厚,達春堂後繼有人。專題採寫 本報記者 萬方

只做中藥,不沾西藥

9月18日上午,從輕軌黃浦路站下來,沿著京漢大道前行二百米,達春堂中藥房映入眼帘,雖然沒有鎏金大氣的招牌,但全店都是純中藥飲片,完全不見西藥櫃檯,這在武漢中藥房中確實少見。

刻有「達春堂」的松木牌匾下,一排排深色中藥抽屜櫃,臺桌鐵盒內放著不同中藥材,店員正忙著把藥粉灌到一顆顆膠囊內。「手工裝藥分量足,這些藥是熟粉。 」作為達春堂嫡系傳人,總經理沈在中說,達春堂算武漢市唯一一家純粹的中藥店。

在藥房內,貼著一張告示:沈在中醫生身患心肌梗塞,不便看症,患者請找方開春。但當日見到沈在中在店內,很多患者點名要沈看症。

「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方開春是我師弟,看病主要交給他了。」沈在中今年65歲,是達春堂第十二代嫡系傳人,他出生那年,恰逢達春堂一口氣關掉38家分店。

沈在中說,父親沈長庚是民主人士,解放後不願做資本家,忍痛關閉了歷經300年的老字號達春堂所有門店,這一關就是50多年。

達春堂創始於江南的沈氏中醫世家,名號源於創始人沈達春,他是南明兵部右侍郎、廣東巡撫沈猶龍之子。

公元1645年,多鐸率清軍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後,兵鋒直指浙江。沈猶龍正居留在松江府,率師勤王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西)組織義軍抗擊清軍,戰況十分慘烈。混戰之中,沈猶龍不幸身中數箭,臨終之際囑其子沈達春:「凡沈氏子孫,永不得在清入仕。」

家將數人拼死保護沈達春突圍,渡杭州灣,輾轉撤至寧波,隱居於太白山。此後,沈達春師從一位得道高僧,悉心研究中醫藥。六年後,於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開設藥肆「達春堂」。

當時戰火未熄,瘟疫橫行,沈達春懷濟世救人之心,施普度眾生之術,活人無數。沈達春行醫六十餘年,以其醫德醫術聲名遠揚,臨終立下遺訓「凡達春堂沈家後人,均須行醫,濟世救人。」從此,沈氏後代經營藥號,代代相傳,形成了獨創一派的江南沈氏中醫世家。

輾轉漢口,醫名頗佳

時光荏苒,幾百年風雨滄桑,其間由於種種原因,「達春堂」開開停停過幾次,原在浙江的「達春堂」也逐漸沿福建一線輾轉到湖北,但「達春堂」老號一直未變。

清朝光緒年間,漢口逐漸開埠,武漢以九省通衢之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商旅日盛。達春堂第十代傳人沈佛尊相中華中風水寶地,在漢口開設了「達春堂」藥號,前店後場,醫藥俱佳而著名。尤其是達春堂的藥酒、養生酒、藥糕,值得一提的是達春堂的藥丸光滑細膩。達春堂的藥酒和補酒可消除各種怪異藥味,口感純和,酒味醇甜,頗得讚揚。

沈佛尊醫德高尚,常為貧苦百姓免去診金,還送藥給他們治病,一生受到人們的尊重。他與漢口著名商紳蔡輔卿交好,故兩人結為兒女親家,其長子沈長庚娶蔡輔卿之女為妻。

蔡輔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社會開明人士。曾任漢口八大行幫之一的藥材幫商董、漢口楚興公司、武昌一紗廠董事、漢口總商會會長、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督軍府顧問。他還開設了「蔡同泰」參燕號。

辛亥革命時期,蔡輔卿審時度勢,竭力推動漢口總商會,帶領工商界人士旗幟鮮明地支持辛亥革命。他組織保安會協助民軍維持秩序,組織商會會員犒勞民軍。他還在武漢發動商會四處籌款,自己也率先捐款資助革命。商會先後資助民軍100餘萬元經費做軍餉,受到國民政府的褒獎。蔡輔卿於1931年11月4日逝世,終年66歲。沈佛尊1943年以九十高齡在漢口去世。

年輕時的沈長庚天賦極高,自幼熟讀醫書,深研藥理,17歲隨父懸壺坐堂,幾年後初露頭角,醫名頗佳,對病人和氣,除了自幼練得一身好武功外,還精通馬術,琴棋書畫無一不會。

沈長庚繼承了父親和嶽父的遺志,醫術精湛,樂善好施,周濟窮人。他將「達春堂」與嶽父所開的「蔡同泰」合併,在漢口法租界創辦了「長庚堂」藥號。當時長庚堂為大玻璃門面,內設中藥飲片和參燕專櫃。

命運多舛,開開停停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武漢保衛戰期間,日軍轟炸武漢,長庚堂被炸毀,沈長庚隻身出入。不久避遷京山,又逢日軍出動飛機將京山炸平,全家又險遭滅門,只好又搬回武漢。

武漢淪陷後,目睹日軍驕縱,沈長庚怒在心頭。1943年初秋的一個深夜,他為了救治一個危重病人,很晚才回家,行至現在的大智路附近,路遇5名日軍對其糾纏。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使其施展平生所學武功,通殺全敵。儘管後來日軍查了一段時間,終因無法查明而罷休。

抗戰勝利後,沈長庚又重開氣勢恢宏的「長庚堂」。三扇對開木門,配以當時時髦的彩色琉璃玻璃,高高的國漆紅木櫃檯,無不顯示出「長庚堂」的興隆。沈長庚坐堂行醫,處方中間印著空心隸書紅字「仁心仁術」。

他一手好行書,每張處方都不啻一件書法精品。沈長庚平易近人,從來不擺架子,長庚堂的員工敬業心極強,多年來從無跳槽現象。後來長庚堂因故關閉,員工們都哭著不忍離去,這在那個時代是十分鮮見的。

長庚堂昌盛時,在柳州、衡陽、重慶等地開有分號,並將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積累的經驗,撰寫了《百病醫方大全》、《沈氏醫鏡錄》,使沈氏臨床醫學充分發揚。如今,沈家還存有不少沈長庚老先生的醫書、醫典,以及遺留下來的大量藥方,成為家傳的財富。

沈長庚作為武漢名醫,也常為社會名流治病。聞名全國的漢劇小生泰鬥李四立,解放前也曾病困無助,沈長庚不但治好了他的病,兩人還成莫逆之交,親如兄弟。1956年沈長庚去世後,李四立以頭觸地痛不欲生,並在他的有生之年經常照顧沈長庚之子,傳下一段摯友佳話。

1948年社會動蕩不安,由於害怕戰爭危及家人生命財產安全,沈家決定舉家遷出武漢。沈長庚的大女婿已在重慶天文臺工作,二女婿杜章甫也在重慶軍統工作。於是沈家將武漢的生意都交給沈在時的舅舅打理,一家人一路經過衡陽、柳州等地,最後到達重慶。由於一路有「長庚堂」分號接待,沈家人也就一路走走停停,到重慶時已是1949年了,一家人住在重慶兩路口「長庚堂」藥號裡。

沈長庚曾準備依靠二女婿杜章甫的關係,全家遷往香港,但由於家庭的原因,沈家終未成行。解放後,沈長庚忍痛關閉38家達春堂分號,這一關就是50多年。

申請商標,重整旗鼓

解放後沈家人回到武漢。1951年,沈長庚就在「陳太乙」坐堂行醫,他擅長醫治疑難雜症,前來尋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患者常常是要前一天晚上來「陳太乙」排隊掛號,第二天再排隊就診,許多遠方的人也是慕名前來。但不幸的是,沈長庚積勞成疾,於1956年因心肌梗塞去世,時年63歲。

沈長庚的二弟沈志雲和三弟沈楚南原來開了一家「海味號」專賣海鮮乾貨,但並未放棄當醫生的夢想。1952年兄弟倆關了「海味號」,跟著大哥沈長庚進一步研究醫學,並經沈長庚推薦到中醫聯合診所行醫。沈長庚去世後,已拿到醫照的沈楚南接了大哥的班,於1957年開始正式在「陳太乙」坐堂行醫,後又轉到另一藥堂「葉開泰」坐堂。

無論是在「陳太乙」還是在「葉開泰」,沈楚南都是藥堂的支柱,他所在的藥堂藥品的銷售量總是最好的。當時武漢都知道有一個擅治疑難雜症的「沈老中醫」,沈長庚和沈楚南兄弟都是江城的一代名醫。上世紀90年代末,沈楚南以近百歲高齡在武漢去世。沈長庚的二弟沈志雲在武漢中醫醫院工作,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醫生。

從小耳濡目染,沈在中和哥哥沈在時跟隨父親沈長庚習醫。父親對他們的要求十分嚴格。兄弟倆五六歲時就熟讀了《湯頭歌訣》、《藥性賦》等醫學書籍。

上世紀90年代,沈在中在武漢國藥集團工作,當時他們兄弟申請註冊「達春堂」和「長庚堂」的商標,多年後,沈在中慶幸當時的「明智之舉」,讓達春堂保留在沈家人手中,沒有步其他老字號的後塵。

1992年,沈在中在河南南陽成立了南陽長庚堂亨利保健品總廠,主營營養食品、飲料(酒類)、保健茶,兼營保健用品。2003年,國家允許有資質的個人開設中藥店,終於放開中藥店開店權。沈在中第一時間和哥哥商量,重開達春堂。

哥倆選址在京漢大道新興街路口。沒想到,一開門生意就很好。一來很多老武漢人還記得這個老品牌,二來沈家叔父輩都是武漢名醫。很多客人從美國、加拿大、日韓、紐西蘭等地慕名而來。兄弟倆先後成立了達春堂大藥房和達春堂科技文化公司。

在達春堂內,有1400多種中藥材,而北京有名的同仁堂也只有700多種。達春堂老醫師識得2000多種中藥,很多年輕後輩有些聞所未聞。

「只做中藥飲片,這就是對傳統的繼承。」沈在中說,很多中藥店不敢純做中藥,主要是沒有好的醫生支撐,藥店很難做下去。

公開處方,代客加工

側店內擺放著幾個大烤箱,飄出濃厚中藥味。「代客加工是達春堂的一大特色。」沈在中說,達春堂今年恰好360年,有著自己的經營秘訣。

記者看到有名員工現場熬製中藥,先把藥材打碎成粉末,再用篩子過一遍,根據每個人處方量不同,放適當水把粉末煮開,用瀝網瀝乾後,再反覆熬至快幹,用烤箱烘乾,最後用打碎機再打碎成粉,成了膠囊的填充物,一服藥加工至少有七八個小時。

沈在中說,一般醫生看病都不把處方給病人,但在達春堂處方都是公開的,病人可以帶回去,到其他店比價。

正是如此,代客加工,賺取的只是加工費用。沈在中給記者算筆帳,一服夠兩個月服用的藥材,需要10斤白酒泡製,白酒費用在120元。一罐煤氣可以熬製三人份藥劑,再加上電費水費,人工費30元,合計220元。

儘管去年開始,中藥材價格猛漲,沈在中說,他們藥店不會藉機加價,利潤保持在30%左右。

作為歷經360年的老中藥店,達春堂恪守以傳統醫藥、地道藥材治病救人,不賣假藥不欺騙病人。2003年「非典」那年,達春堂免費提供價值14萬元中藥材,熬製成湯藥,供市民服用抵抗病毒。

前不久,有位女病人覺得全身酸痛,找到沈在中把脈,沒想到,沈說「只要不打麻將,每天早點睡覺,病痛自然就好了,不用開藥。」這位病人喜出望外,真是碰到誠信好醫生。

轉眼間,達春堂重開近十年,沈在中傳承同時,也不斷有創新。他說,賺的錢,都投入研發中,這麼多年累積投入有上千萬。

沈在中比較滿意的產品包括達春堂養生酒和保健藥枕,現在多是以銷定產,浙江沿海一帶有訂單過來,他找工廠代工。這幾年有訂單就做,儘管銷量不大,但沈在中很滿意。

達春堂中藥房有十幾個員工,幹了十多年沒人跳槽。沈在中說,多少年達春堂員工和老闆沒有界限。他生病幾個月沒上班,工資沒有發,沒有一個員工走人。

達春堂不僅由嫡傳後人掌舵,沈家新一代對中醫興趣濃厚。沈在時的兒女都在郵電系統工作,但兒子沈健不忘祖業,醫科函授大學畢業,在積極考取職業醫師。沈在中的兒子沈翰承,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每天放學後回家看中醫書籍,今年在湖北中醫學院念大四,專業是中西臨床學。

「他特別喜歡做醫生,我想把這三代人經驗寫成文集,傳授給兒子。」沈在中談起兒子特別欣慰。

沈在中說,門診特別鍛鍊醫生的綜合能力,對人體五臟六腑深入了解,當一個醫生容易,當一個好醫生不容易,當一個名醫更不容易。「我不能算名醫。」

◇對話◇

得有老字號內涵

只有空殼萬萬不行

記者:達春堂有哪些老傳統還在延續?

沈在中:到達春堂看病,該吃藥的吃藥,不該吃藥的決不會開藥。地道藥材治病救人,不賣假藥不欺騙病人。

記者:現在來達春堂看中醫的主要是哪些人?

沈在中:眼下來達春堂看病的患者,從嬰兒到老者均有,尤其是注重養生的中年人居多。達春堂最出名的當屬保健、治療不孕症。

記者:您現在怎麼保養身體?

沈在中:我患有心臟病,但選擇吃中藥,自己幹一輩子中醫,我要相信中醫技術。

記者:達春堂藥酒、藥枕為何沒有規模化生產?

沈在中:我不想讓武漢「魔咒」在我身上發生。武漢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剛出道質量好口碑好,但一旦規模化生產後,越做越差。想做真東西,量很難起來。機器可以生產,時間縮短,但味道也變了。

記者:您作為老中醫,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人?

沈在中:讀再多書,不如門診臨床來得重要,當然讀書為本。我教育兒子做合格中醫必須是全才。做醫生對天文、地理、哲學、道教、歷史等知識都要了解。不同地域的人得不同的病,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身體有不同影響,各個歷史階段流行病對現代病例有借鑑作用,根據每個病人情況不同辨症施治。

記者:您對下一代經營達春堂,有何寄予和希望?

沈在中:達春堂磕磕撞撞走過360年,多災多難,儘管我接過老字號招牌,但我相當於又從頭開始,我這一輩子,恢復達春堂,培養兒子學醫,只是為了達春堂不是空有其名,沒有老字號內涵,只有空殼子萬萬不行。希望兒子以後能把達春堂傳承下去,做大做強。

達春堂藥鋪只售中藥。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

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第十二代嫡系傳人沈在中。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懸壺濟世「寶芝林」醫者仁心「黃飛鴻」
    說起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這八個字也許是對行醫之人最高的評價了吧,所謂懸壺濟世意思就是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的一個詞語。黃飛鴻,生於清朝末年1856年7月9日,屬於佛山南海縣人,黃飛鴻不僅是清末年間的洪拳大師,出了「佛山無影腳」更是通過不斷學習和融會貫通,獨創了「虎鶴雙形拳」這是現如今依然流傳的一種拳法。
  • 一壺千金 懸壺濟世(成語裡的中醫)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古人壺、匏、瓠三名皆可通稱。」北方人統稱為葫蘆,一分為二是為瓢,成為舀水用具。雖然不值錢,但生活中真離不開,能吃、能用、能治病。葫蘆的藥用部分,是其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具有利水通淋之功,對水腫、腹脹、黃疸、淋病的治療均有效果,古代醫書都有記載。
  •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致敬逆行者(明德書院)
    上圖是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他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據江夏融媒1月28日報導,彭銀華醫生本打算正月初八舉辦婚禮,辦公桌抽屜裡放著沒來得及分發的請柬。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來源:經濟日報右為袁淑芳老人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2006夏天,袁淑芳去世前夕,把自己行醫總結出的秘驗方整理出來,交給二兒子王泰升,並囑咐他在自己去世後把這些驗方刻在墓碑上,供後人借鑑。袁淑芳老人孫子王克中2008年清明節,王泰升專程從北京趕回老家,在母親的墳前立起了這塊用藥方做碑文的墓碑。
  • 關於葫蘆的「懸壺濟世」的由來
    至於用以讚揚名醫的詞語「懸壺濟世」中的「壺」字,也是因一段和葫蘆有關的神仙故事而起。   葫蘆為藤本植物,遠在甲骨文時期已有對葫蘆的記載,「壺」就是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而古籍上的「匏」、「瓠」、「甘瓠」均是指葫蘆。
  • 「太乙真人」在南安懸壺濟世,一個舉動至今仍讓水頭人受益!
    他一生樂道安貧、懸壺濟世,醫術相當精湛。因治癒閩王王審知夫人的疾病,被封為「太乙真人」,其讀書處被敕為楊林書院。他為民請命築陂壩,灌溉良田,受當地百姓愛戴。晚年著有《楊樵醫書》。楊仙公墓始建於宋代,封土不明顯,豎花崗巖墓碑,陰刻楷書「宋宣封太乙真人始祖楊仙公墓」13字,1983年被列為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23日建楊肅陵園,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陵園內含楊仙公墓、仙跡閣、清風亭、楊肅紀念館等。蔡靜琦辛丑初春,仙跡巖下楊仙公墳頭依舊搖曳的茂盛藥草,讓楊肅生前懸壺濟世的故事真切了許多。
  • 《焦點訪談》報導蕪湖國醫李濟仁:傳道授業 懸壺濟世
    原標題:《焦點訪談》報導國醫李濟仁:傳道授業懸壺濟世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懸壺濟世可以說是古老的中醫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傳統。中醫博大精深,為促進保障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麼中醫發展到今天是怎麼傳承的?又是怎麼發展的?
  • 宜昌最美家庭故事(1) 李道新家庭:中醫世家懸壺百年傳家風
    今天推出李道新家庭故事——懸壺百年傳家風。作別教鞭捧起醫書,懸壺濟世承醫道李道新,秭歸縣兩河口鎮太坪村人,生於1930年,出身中醫世家,祖輩四代行醫,李道新是第五代傳人。高祖父李萬選曾得四川一位杏林高人傳授中醫絕技而成一代名醫。祖父李源明精通外科,醫術高超,在秭歸一帶頗具盛名,被譽為「扁鵲還生,華佗再世」。
  • 濟世修行為育人——湖北李家庚一門七代醫者的教育情 | 教育世家
    七代行醫,四代教師;大醫精誠,修身立德;以生為本,潛心教學……跨越了200餘年的時間長河,正是良好家風的傳承,七代人的堅守與接力,完成了李氏中醫世家和教育世家的傳承和綿延。面容和善、待人謙和、不尚空談、淡泊名利是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家庚給大多數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 「湖南省白求恩獎」得主張滌:妙手郎中懸壺濟世
    中新網長沙4月15日電 題:「湖南省白求恩獎」 得主張滌:妙手郎中懸壺濟世  記者 唐小晴 劉雙雙  問病情、看指紋、觀舌象、聽肺音、寫處方.....。.見到張滌時,一身白大褂的他正在診室為兒童看病。接診完一批小兒病患,張滌從脖子上取下聽診器,走向等候良久的媒體記者。「採訪要快一點,千萬不要耽誤接診時間。」
  • 《瑞城名醫生名護士系列報導》 周連道:鄉村醫生的懸壺濟世情
    紮根鄉村 行醫為民上世紀70年代,周連道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自爺爺那代從平陽遷入瑞安周萇定居。少年時期的周連道在看了電影《少林寺》後,痴迷武術,便遠赴嵩山少林寺學藝,不料藝還未學成,胳膊卻受傷骨折了。看遍了開封及西安的各大醫院都說要動手術,後周連道通過少林武僧輾轉打聽到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第六代傳人、骨傷醫學大師——郭宗正先生。
  • 廈門中醫世家祖孫三代行醫治病 懸壺濟世傳家風
    王華崑的祖父王成章,一生留在南平光澤縣,為當地人看病。現已退休,但仍在行醫看病。  在禾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一名30多歲的中醫醫生叫王華崑。他擅長針灸,能用幾根針治療失眠。他喜歡基層工作,因為他的父親、祖父也都曾和他一樣,紮根基層,用中醫療法為每一位病人治好病。祖父王成章 縣委書記寫信挽留他  很小的時候,王成章就開始跟著舅舅學習中醫了。
  • 「搖鈴行醫」的故事(一)
    手繪/陳子昂□通訊員 陳子昂  電視劇《大宅門》裡,我們常會看到白老太爺或白家二奶奶帶著一眾家眷於祖先牌位前求告的場景,細心人會注意到在擺放牌位的案桌上掛有一幅江湖行醫郎中的畫
  • 安徽國醫大師徐經世行醫濟世60載,善攻疑難雜症
    安徽國醫大師徐經世行醫濟世60載,善攻疑難雜症 資訊標籤: 國醫大師徐經世
  • 谷萬裡:濟世傳道 醫者無己
    妙術斷病百無一失 療疾三指回春記者採訪谷萬裡時,恰好有一位40多歲的患者專程從北京趕來求醫。谷萬裡伸出三根手指搭在患者脈搏上,詢問病情、斟酌處方,整個過程乾脆利落,僅用了幾分鐘。開藥時,谷萬裡詢問患者「開一周藥行嗎?
  • 世界最高齡醫師114歲辭世 行醫73年百歲方退休
    丹瑪在行醫73年後,於本月1日辭世,享年114歲。丹瑪103歲才退休,是世界上年齡最高執業醫師的紀錄保持者。  丹瑪醫師於喬治亞州女兒家中去世,預定5日舉行追悼儀式。她1931年開始於家中執業,2001年從醫院退休。她還是世界上年齡第4高的人。丹瑪是全美經驗最豐富的小兒科醫師之一,1935年獲頒「費雪獎」,獎勵她對百日咳診斷、治療和疫苗的傑出研究。
  • 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
    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一到睡覺的時候,我總是會看著小說慢慢進入夢境中。大家好,我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小編行走在小說第一線,這不是神奇的事情,神奇的是小編推薦的美文能讓小夥伴們看完後回味無窮,來看看今天的美文吧《妙手天醫在都市》--多笑天內容摘要:清晨,今天江城市的天氣不錯。
  • 聆聽醫者故事,感知科學精神,東方肝膽醫院吳孟超懸壺濟世的一生
    吳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國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翻譯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專著;製作了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達36斤的肝海綿狀血管瘤……他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醫藥衛生界第一個摘得該獎項的科學家。然而在光輝履歷的背後,老人卻有一雙變型到近乎扭曲的手和腳趾已無法併攏的腳。
  • 臺灣人的「滿洲夢」:經商淘金、懸壺濟世、成為「上等公民」
    臺籍的「滿洲國」「外交總長」謝介石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籤訂,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臺灣島上軍民雖有反抗,但最終不得不淪為亡國奴。1932年,日本吞併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遜帝溥儀被送到滿洲,成為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