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16:4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成成
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傳承人兼傳承基地負責人,從醫25載,始終秉遵「醫者父母心」的祖訓;他始終牢記政協委員的社會責任,熱心公益,幫貧助殘,贏得群眾的廣泛讚譽。他就是瑞安市政協第十二、十三屆委員、雲周衛生院院長周連道。
紮根鄉村 行醫為民
上世紀70年代,周連道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自爺爺那代從平陽遷入瑞安周萇定居。少年時期的周連道在看了電影《少林寺》後,痴迷武術,便遠赴嵩山少林寺學藝,不料藝還未學成,胳膊卻受傷骨折了。看遍了開封及西安的各大醫院都說要動手術,後周連道通過少林武僧輾轉打聽到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第六代傳人、骨傷醫學大師——郭宗正先生。「郭醫生仔細看了我的胳膊後,說可以保守治療,由於住院床位緊張,只能臨時寄宿在醫院的車棚裡,接受了半個月的治療終於痊癒」。回想起第一次被授業恩師看病的經歷,周連道記憶猶新。
胳膊治好了,也讓周連道萌生了拜師學藝的念頭。「我祖輩都是當地比較有名的武學與跌打醫生,尤以擅長膏藥及藥酒的製作技術,而郭老的醫術又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我也很想成為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好醫生」。儘管年紀尚輕,但周連道心意已決。1989年,17歲的周連道隻身一人來到古都洛陽,拜郭宗正為師,學習中醫正骨。
3年後學成歸來,他便在家鄉開設診所,為當地骨傷、風溼、疼痛及頸肩腰腿痛等患者診療,從此踏上了紮根鄉村的行醫之路。為了更好地傳承郭氏中醫骨傷醫技,周連道勤於思考、不恥下問,刻苦鑽研中醫理論,並跟隨名醫名家學習正骨技術。
作為一名紮根鄉村的醫生,周連道給自己訂了一條規定:「根在農村,本為農民」,凡是貧困、五保戶或是殘障患者前來就診,視情減免醫療費;對費用不夠的村民,先取藥治療,後補費用。在開診所的幾年間,他每年為患者減免診療費數千元。
1995年,因為醫術精湛,周連道被雲周衛生院聘用。轉到衛生院坐診後,他為患者墊付費用這個「習慣」,也一直延續至今。2015年上半年,文成的魯女士因骨質增生伴腰椎間盤突出症被送進了雲周衛生院,被衛生院收治後,病情有所好轉,但因家庭困難,在還未治癒的情況下,魯女士想出院。負責主治的周連道得知這個消息後,二話不說,為魯女士交了3000多元治療費,讓其安心住院治療。一個月後,魯女士康復出院。自此,每隔幾個月,魯女士就會來看周醫生。「周醫生是我一輩子的恩人,他的恩情我會記一輩子。」魯女士說。
像魯女士這樣的病人,周連道碰到過很多。碰到患者錢不夠,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掏錢為其墊付。「每回墊錢後,這些患者都會記著過來還錢,有些還千恩萬謝,所以我從不擔心他們會不還錢。」周連道說。他不僅在醫療費用上儘量為家境困難的患者減壓,而且對前來求醫問藥者總是細心照顧;對需上門出診的突發患者,無論是白天黑夜或路途遠近,總是隨叫隨到巡診;對無人照顧的患者,他還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照料。
熱心公益 播撒愛心
在周連道看來,受益於社會,就應加倍反哺社會。他說,自己不僅是一名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也是一名政協委員,肩上承擔著更多的責任。為此,他用自己的愛心善舉,促進鄉村社會和諧。
儘管平時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會組織幾場義診及重陽節送健康活動,讓更多人受益。去年,雲周衛生院在港瑞新玉海、塘下前北、平陽坑等地開展了6場義診活動,接診近千人次。除了為群眾提供免費的診療服務外,每次義診,他們還會免費提供膏藥及藥酒。「早一點接受治療,就能早一點緩解病人的痛苦。」周連道坦言,只要看到病人開開心心地回去,他就覺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再忙再累,也是值了。
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讓周連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多年來,他多次獲得衛生工作先進個人、「好醫生」、「名醫生」等稱號。
[後記]
本報《陽光衛生》專欄推出的《瑞城名醫生名護士》系列報導至今天結束。期間刊發了20位名醫生、名護士的先進感人事跡,他們救死扶傷、忘我工作,他們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他們是衛生系統所有醫務人員學習的楷模。系列報導雖結束,但他們「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的精神面貌和風採依舊。
個人簡介
周連道,雲周衛生院院長。從1989年起,一直從事骨傷疼痛及外治療法的臨床與研究。曾多次被評為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好醫生」、「名醫生」等榮譽稱號;2010年被中華正骨人才協會,全國傳統療法學會骨傷分會授予「中華骨傷突出貢獻獎」;2011年被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載入《中華名醫文庫》。
151375929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