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千金 懸壺濟世(成語裡的中醫)

2020-12-23 人民網

古書《鶡冠子》裡說,不要以為賤的東西沒有用處,假如在河中心有人從船上落入水中,此時若能飄來一隻能夠救命的匏瓜,那它的價值就有千金了,所謂「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宋人陸佃解釋這句話時說:「壺,瓢也,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歷代文人用之者不少,意思就是葫蘆雖然為平常之物,但關鍵時刻能派上大用。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古人壺、匏、瓠三名皆可通稱。」北方人統稱為葫蘆,一分為二是為瓢,成為舀水用具。雖然不值錢,但生活中真離不開,能吃、能用、能治病。

葫蘆的藥用部分,是其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具有利水通淋之功,對水腫、腹脹、黃疸、淋病的治療均有效果,古代醫書都有記載。比如《飲膳正要》說它「主消水腫,益氣」,《千金要方》說「主消渴,惡瘡,鼻中肉爛痛」,《本草再新》說「利水,治腹脹、黃疸」等。

葫蘆的老熟果皮「陳壺盧瓢」和種子「壺盧子」也可供藥用,前者是治療水腫、臌脹、痔漏下血、帶下的藥物,後者有治齒齦腫痛、齒根裸露、齒搖不固的作用。

在古代,葫蘆除了各種用處之外,它與中醫、中藥有很深的緣分,我們常說「懸壺濟世」,就是專指醫生行醫施藥。這個成語來自《後漢書·費長房傳》。說在汝南市集,有一老翁賣藥,他在商鋪的上頭懸掛起一個葫蘆,「懸一壺於肆頭」。每當市集關閉時,他就跳入葫蘆。費長房受邀進入老翁的葫蘆裡,只見其中「玉堂華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費長房和老翁飲酒作歡,得到老翁真傳,後來也成了名醫,「懸壺」從此也就成為行醫賣藥的代稱了。

葫蘆內部乾燥,易於密閉,將粉碎過的藥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避光、保持藥味的作用,是理想的盛藥器皿。藥王孫思邈在長安行醫時,買了一碗豬雜碎燴菜充飢,一吃感覺很腥膩,於是從背上取下藥葫蘆,倒入花椒、茴香、肉桂之類的藥粉一拌,那晚燴菜立馬香氣四溢,讓人胃口大開。店主人來求教,孫思邈就把藥葫蘆相贈。後來,這道小吃轟動了長安城,得名「葫蘆頭」,流傳至今,今天去西安還能吃到。

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也是葫蘆不離身,以其中的仙藥醫治人間疾病。有人給他題寫過一首打油詩:「葫蘆裡是什麼藥,背來背去勞肩膊,箇中如果有仙丹,何不先醫自己腳?」詩意頗為諷刺,但從中衍生出的「葫蘆裡裝的什麼藥」這句民間俗語,卻道出了葫蘆作為藥具的廣泛事實。

相關焦點

  • 一壺千金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一壺千金,壺:通「瓠」,瓠瓜,中空,能浮在水面。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珍貴。出自:《鶡冠子 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物使然。」近義詞有:中河失船,一壺千金,一壺千金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小對象。
  • 從成語中感悟中醫文化
    文:範昕我國的成語包羅萬象,內有乾坤。寥寥數字,往往就能鉤沉風雲激蕩的歷史,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呈現斑駁陸離的風景。不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吐故納新、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防微杜漸、中氣十足等,都是從中醫知識演化而來。 《讀成語 學中醫1》,作者:培松,繪畫:南窗,出版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通過成語講中醫,通過中醫講故事,通過故事講文化,通過文化講歷史。
  • 《焦點訪談》報導蕪湖國醫李濟仁:傳道授業 懸壺濟世
    原標題:《焦點訪談》報導國醫李濟仁:傳道授業懸壺濟世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懸壺濟世可以說是古老的中醫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傳統。中醫博大精深,為促進保障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麼中醫發展到今天是怎麼傳承的?又是怎麼發展的?
  • 關於葫蘆的「懸壺濟世」的由來
    葫社導讀         俗語說:「不知葫蘆裡賣甚麼藥」,意思是難以看穿當中乾坤,可見葫蘆予人一股神秘的色彩。葫蘆也和仙界結下不解之緣,相傳八仙中的鐵拐李、濟公、以及補天的女媧九天玄女,都是手持葫蘆作法器;而佛教的「藥師佛如來」手上也是拿著裝滿靈丹妙藥的葫蘆。至於用以讚揚名醫的詞語「懸壺濟世」中的「壺」字,也是因一段和葫蘆有關的神仙故事而起。
  • 「湖南省白求恩獎」得主張滌:妙手郎中懸壺濟世
    中新網長沙4月15日電 題:「湖南省白求恩獎」 得主張滌:妙手郎中懸壺濟世  記者 唐小晴 劉雙雙  問病情、看指紋、觀舌象、聽肺音、寫處方.....。.見到張滌時,一身白大褂的他正在診室為兒童看病。接診完一批小兒病患,張滌從脖子上取下聽診器,走向等候良久的媒體記者。「採訪要快一點,千萬不要耽誤接診時間。」
  • 王氏中醫:一脈四代懸壺濟世 巾幗傳人不讓鬚眉
    濟寧市十大中醫世家之一的王氏中醫的第四代傳人,同時作為唯一一位女傳承人,39歲的王永華在中醫事業道路上,繼續用腳踏實地的態度把祖傳醫術傳承下去,續寫著祖輩懸壺濟世的傳說。  小方治大病,曾祖父的棄教從醫史  當記者走進王永華中醫診所裡時,39歲的王永華正在認真地為一位患有關節炎的病人把脈,身為一名女中醫,王永華也許在許多人眼中不僅擁有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更多了幾分親切與溫柔。「最近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怎麼治。」
  • 懸壺濟世「寶芝林」醫者仁心「黃飛鴻」
    說起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這八個字也許是對行醫之人最高的評價了吧,所謂懸壺濟世意思就是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的一個詞語。
  • 神醫大招牌:神醫在此,懸壺濟世,內外婦兒,疑難雜症
    他自封「神醫」,服務範圍一欄寫得清清楚楚:神醫在此,懸壺濟世,內外婦兒,疑難雜症,均是本神醫診療範圍。    雖然牌子掛出去了,但人們只是好奇地看了看招牌,朝店內望一望,然後轉身就走了。這年頭,糊弄人的把戲讓人眼花繚亂,防不勝防。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治病救人為什麼叫「懸壺濟世」?今天來說說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
  •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致敬逆行者(明德書院)
    據江夏融媒1月28日報導,彭銀華醫生本打算正月初八舉辦婚禮,辦公桌抽屜裡放著沒來得及分發的請柬。「疫情不散,婚期延遲」,也是彭銀華和妻子達成的共識。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是這些冒著生命危險奮鬥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守護著我們共同的家。用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來說,「壯士何時歸?」,表達了百姓對一線醫生的敬佩感激和殷殷期盼。
  • 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
    董奉行醫濟世,受到百姓敬仰,為了紀念他,在其居住之地江西廬山設壇祭祀,拜祭之人眾多。後來,杏林成為中醫的代名詞,人們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讚譽懸壺濟世的蒼生大醫。這個典故書生最早是在幼時課本上看到的,歲月匆匆過,但依然記得初識「你」的心動,哦不,是初次看到這個故事,一種「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感慨油然而生,心中也是一陣暖流。
  • 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
    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一到睡覺的時候,我總是會看著小說慢慢進入夢境中。大家好,我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神醫文:遊走權貴,小郎中演繹都市傳奇,懸壺濟世演繹生命奇蹟,小編行走在小說第一線,這不是神奇的事情,神奇的是小編推薦的美文能讓小夥伴們看完後回味無窮,來看看今天的美文吧《妙手天醫在都市》--多笑天內容摘要:清晨,今天江城市的天氣不錯。
  • 湖南省基層名中醫尹新生:仁醫濟世 名醫傳神
    常寧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尹新生,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詹正骨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他扛起學術大旗,29年來紮根骨傷科臨床一線,全心鑽研技術、治病救人,將「南詹正骨」療法不斷發揚光大,造福了無數病人,並於近日被光榮的評選為湖南省基層名中醫。
  • 「太乙真人」在南安懸壺濟世,一個舉動至今仍讓水頭人受益!
    他一生樂道安貧、懸壺濟世,醫術相當精湛。因治癒閩王王審知夫人的疾病,被封為「太乙真人」,其讀書處被敕為楊林書院。他為民請命築陂壩,灌溉良田,受當地百姓愛戴。晚年著有《楊樵醫書》。蔡靜琦辛丑初春,仙跡巖下楊仙公墳頭依舊搖曳的茂盛藥草,讓楊肅生前懸壺濟世的故事真切了許多。
  • 《瑞城名醫生名護士系列報導》 周連道:鄉村醫生的懸壺濟世情
    「郭醫生仔細看了我的胳膊後,說可以保守治療,由於住院床位緊張,只能臨時寄宿在醫院的車棚裡,接受了半個月的治療終於痊癒」。回想起第一次被授業恩師看病的經歷,周連道記憶猶新。胳膊治好了,也讓周連道萌生了拜師學藝的念頭。「我祖輩都是當地比較有名的武學與跌打醫生,尤以擅長膏藥及藥酒的製作技術,而郭老的醫術又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我也很想成為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好醫生」。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開欄的話「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宜昌最美家庭故事(1) 李道新家庭:中醫世家懸壺百年傳家風
    今天推出李道新家庭故事——懸壺百年傳家風。作別教鞭捧起醫書,懸壺濟世承醫道李道新,秭歸縣兩河口鎮太坪村人,生於1930年,出身中醫世家,祖輩四代行醫,李道新是第五代傳人。高祖父李萬選曾得四川一位杏林高人傳授中醫絕技而成一代名醫。祖父李源明精通外科,醫術高超,在秭歸一帶頗具盛名,被譽為「扁鵲還生,華佗再世」。
  • 懸壺濟世三百餘年 達春堂後人堅守行醫
    長江商報消息 達春堂,這間明末清初興起的中藥房,經歷360年世事沉浮,如今依舊懸壺坐診,嫡傳後人也堅守行醫。這個創辦於江浙,昌盛於漢口的中藥房,到如今每日都有許多患者排隊看症。從創始人沈達春,到聞名武漢四大名中醫之一的沈長庚,沈家名醫善治婦科疾病,其他各科的醫術也極高明,為人義務診病傳統延續至今。難能可貴的是,沈家新一代對中醫興趣濃厚,達春堂後繼有人。
  • 弘揚中醫優秀文化,詩讚大美子長獲獎作品展示
    懸壺濟世憑仁德,飲食居行節則康。2號作品:七絕 祭掃謝子長烈士墓感吟一束鮮花敬意呈,讀碑字字記崢嶸。20號作品:頌醫道傳承中醫博大真精粹,千載流傳更見深。望切問聞施妙手,熬煎推灸見仁心。華佗濟世教禽戲,董奉懸壺治虎瘖。
  • 聆聽醫者故事,感知科學精神,東方肝膽醫院吳孟超懸壺濟世的一生
    常年的手術也讓吳孟超院士的手在不由自主地顫抖,籤字時還要用另一隻手來輔助,但放下簽字筆,拿起手術刀時,他的手卻又十分的穩,能夠在滿是鮮血的腹腔裡準確找到出血的血管。不僅手指變型,吳孟超的腳趾也因常年站立做手術已經無法併攏,吳孟超右腳的食趾比其它腳趾長出一截,壓在大腳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