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2020-12-14 廣州日報

近日,

首本解讀中醫藥文化和

歷史典故的新書:

《讀成語 學中醫1》出版。

治病救人為什麼叫「懸壺濟世」?

今天來說說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

成語有故事,有世情,有歷史,有道義春秋,

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文化,是大千世界。

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

通過這些成語典故,我們不僅可以加深對中醫藥、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還可以學會一些健康養生的理念,掌握一些有益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培養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興趣等。

(翻拍於新書插頁)

《讀成語 學中醫1》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

該書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談古論今,將歷史上一些影響深遠的醫案娓娓道來,並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加以點評,融入了個人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智慧。

本書作者培松是資深媒體人,閱歷豐富,自幼酷愛讀書,多有著述,語言風格流暢自然,多有金句迭出。其所參與策劃和個人作品,多次入選「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本優秀圖書」,兩次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另有作品入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等。

(翻拍於新書插頁)

大量搞笑好玩的漫畫插圖是《讀成語 學中醫1》的一大亮點,直追當下特別火的漫畫界網紅「二混子」的風格,漫畫作品傳神、誇張,搞笑,無釐頭,逗人捧腹。書中漫畫插圖由南窗老師擔綱,「南窗」原名王銀生,藝術碩士,是一枚文藝老青年,以教書為業,執畫面為匠,耍寶賣萌,亦莊亦諧,愣是把邊緣學科整成了學生最愛,收穫粉絲千萬。其國畫、漫畫都能信手拈來,作品拿獎到手軟。抗「疫」期間,南窗老師創作了大量的抗疫主題繪畫作品,並積極組織義賣捐款,向逆行的白衣英雄們表達了自己的一份敬意。為了給《讀成語 學中醫1》配圖,他通宵達旦地構思、創作,作品完成後,標誌性的鬍子又瘋長了一大截,人卻瘦了一圈,深深被書中所講述的中醫故事所感染,沉侵其中,「入戲」頗深。

(翻拍於新書插頁)

《讀成語 學中醫1》不是中醫專業圖書,講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談古論今,針砭時弊,嬉笑怒罵間啟人思辨,每篇兩千六百字左右,5分鐘可以讀下來。書中沒有晦澀枯燥的藥名和藥方,輕鬆閱讀,沒有難點。

通過一篇篇的故事解讀和剖析,《讀成語 學中醫1》系統梳理了中醫和傳統文化的關係,中醫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中醫對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等。通過閱讀,讓人不由得嘆服中醫確實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治病救人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在民國之前,當時西醫尚未全面引進中國的基礎上,中醫就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保護神。中醫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來源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中醫藥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屬於中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縮影。

本書作者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對中醫自信,所謂的中醫自信就是堅持中醫的邏輯體系是正確的,因為他依據的就是《易經》的陰陽,強調的是陰陽調和,強調的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這種體系完全符合世界萬物生存的規則,是有強大而完整的邏輯體系,因此,中醫的存在有其科學依據。

作者:培松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莫斯其格

相關焦點

  • 讀成語學中醫!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2020年一場疫情的爆發,讓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並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話題。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抗疫」戰場上,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品讀|在成語裡遇見中醫智慧
    關於中醫,我們自己還需要對之有更深的了解。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中醫除了是一種治病的學科、手法,還是一門蘊涵著關於身體、自然的智慧之學。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智慧也沉澱、體現在諸多經典成語之中。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字中尤為閃亮的那顆珍珠,是前人生活的積累和思辨的閃爍,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詞彙。但是您知道嗎?在很多成語中,我們可以遇見中醫。
  • ...學中醫1》一書正式出版 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近日,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1》不是中醫專業圖書,講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談古論今,針砭時弊,啟人思辨,每篇兩千六百字左右,5分鐘可以讀下來。書中沒有晦澀枯燥的藥名和藥方,輕鬆閱讀,沒有難點。
  • 從成語中感悟中醫文化
    文:範昕我國的成語包羅萬象,內有乾坤。寥寥數字,往往就能鉤沉風雲激蕩的歷史,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呈現斑駁陸離的風景。不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吐故納新、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防微杜漸、中氣十足等,都是從中醫知識演化而來。 《讀成語 學中醫1》,作者:培松,繪畫:南窗,出版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通過成語講中醫,通過中醫講故事,通過故事講文化,通過文化講歷史。
  • 我「害怕」學中醫的人
    學中醫的人,他們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陰陽,懂八卦,與他們待在一起,會照見你內心的不安。跟他們談話,你可能會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在他們那裡,中醫不是知識,更是魔力。尤其是對於外國友人來說,這種魔力的作用影響更甚,這也使得中醫能夠昂首進軍全世界。學中醫的人,他們懂得宇宙的奇妙,天地的萬化,總能與天地自然和平共處。他們像是自然的使者,與身體通靈,得以窺探人類的奧秘,讓人不可思議。
  • 要不要學醫?學中醫還是學西醫?
    ​高考結束了,很多孩子和家長在考慮是不是要報考醫學院,報考西醫還是中醫?這個話題是老話題了,但卻總是讓人反覆考慮,因為畢竟牽扯到一生。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首先我們考慮一下學醫的好處:1. 永遠不用擔心失業。因為醫學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只要被人需要,一般是不會失業的。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開欄的話「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天地網訊】  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現就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及哲學智慧談一些我的理解。
  • 為什麼您學不到真中醫
    有些人以為中醫是學經驗的,是沒有理論的,以至於有些人要廢醫存藥,這樣的人是永遠都學不會中醫的,譬如說方某人、張某人等要廢除中醫,他們的智商怎麼能學中醫呢,怎麼能理解中醫呢。任何行業,任何技藝,發展到成熟階段,一定會上升到理論,譬如說美術或音樂之類,您一個外行人是看不出理論的,而內行人都是學理論的。
  • 一個中醫愛好者十年的自學中醫門徑 | 格局新健康(一)
    看完這些書,如果對中醫的興趣更濃了,而且立下了學好中醫的志向,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正式開始學習了。對於初學者,我仍然建議先從教材開始學。大致次序是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現在的教材雖然質量不高,經常被人詬病,但至少觀點比較綜合,不偏激(中醫流派很多,各執其說,各有所偏。如果單從某一派開始學,比如起手就學現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
  • 這世道,學點中醫很必要
    這也正是困擾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終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現在淘寶網上,什麼都買得到,藥材又便宜,質量又好(我是買散藥、自備小天平,自己在家裡配藥的),網上論壇裡還有很多學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求醫無門而渴求網診的網友。只要好好學習,根本不愁實踐機會。 【我對中醫的感悟】學中醫是一條很艱難的路。
  • 【智慧樹】國家精品-《中醫與診斷》MOOC,在校大學生選課有學分
    在【智慧樹】MOOC平臺永久開課,每學年開學兩期,在校大學生選課有學分。在校大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登陸「智慧樹網」註冊學習。也可以下載智慧樹的「知到」APP進行學習。3.登陸【智慧樹】後,搜索「中醫與診斷」,4.點擊「加入課程」。OK!5.每學年開課兩期,在校大學生選課有學分,您可以繼續在電腦上或者【知到】APP中學習本課程。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她是第五代在當地出生的華人,只學過有限的中文。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
  • 西醫學子學中醫系列 |「遠志當歸」她怎麼開的竅?
    醫者在對人、對疾病以及對生命的見地上必須清晰,樹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看待生命要有一定的深度、高度和廣度,多維立體地認識疾病和健康。在熟練術的基礎上,更要注重道層面的修煉。「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站在醫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句話,更有深意。因為醫者做的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主軸,對於自己從事的職業要有正知正見。
  • 如何精通中醫——提供一份學醫的書單
    近年來,經常有中醫愛好者以及一些年輕學子問我學中醫要看什麼書,我曾經在博客裡寫過幾篇關於如何學習中醫的一些文章,並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讀的中醫書。但對於志在專精醫術的同道看來,原來的答覆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詳細地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並提供一份學中醫的書單。或許掛一漏萬,或許被他醫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積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計。
  • 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所謂掌握基本原理,至少應達到兩方面要求:一是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要在熟記基本原理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為什麼這一原理是這樣的;二是既要知其「來龍」,更要知其「去脈」,即要在理解為什麼的基礎上,進一步知道這一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或啟示,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 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愛學不學!
    2019年春天,知周的想法卻發生了變化,這次的題目叫《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愛學不學!》,箇中原委詳見後文。2018年春之《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學嗎?》原文如下:故事的開始,令狐衝是一個雖有豪情萬丈,卻也武功平平的小字輩。億萬次的被師父嶽不群告誡,習武必須先練氣功,最高境界是以氣馭劍。不可只注重劍術,走上了邪路。
  • 如何才能學習好中醫
    目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也是中醫崛起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個中醫人,我們要傳承祖宗的智慧,我們要為子孫後代謀萬世健康,我們要擺脫現代邪惡資本奴役老百姓的歷史,我們就應該儘自己一份力量,在中醫領域不懈進取,為中醫之崛起而奮鬥不止,且無怨無悔。要想學好中醫,就要有這樣的立志。這就是我們中醫人的初心。不忘初心,矢志向前。
  • 中醫一定要掌握 「運氣」「易經」嗎?| 肖相如
    1956年1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從時間上算,1950年以後出生的中國人,接受的是簡化漢字和現代漢語的教育,除非是古代漢語專業的大學生,或者少數熱愛古典文學的人,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都不認識繁體字,讀不懂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