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2020-12-23 善生活養有道

中醫是一門不同於數理化學問。我們都是從數理化中學出來,進入大學後開始接觸中醫,突然覺得中醫很不一樣,甚至非常特殊。有學生認為中醫很難學,也有學生認為中醫很簡單;有學生感慨中醫很抽象,也有學生感覺中醫很有趣;有學生說學中醫沒用,也有學生認為學中醫很有用。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中醫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

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中醫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中醫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人生智慧。

一、把握中醫知識

準確把握中醫知識,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醫學習的第一重境界。

這裡的中醫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準確把握中醫知識,就是要在中醫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則,吃透核心概念

概念是最基本的學科語言表述單位。小到中醫中的一個原理,大到整個中醫學術體系,都建立在一個個基本概念基礎之上。掌握這些概念,特別是吃透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病機、證候、天人合一、取類比象、整理觀念、辨證論治等等核心概念,是學好中醫的重要前提。

具體而言,須從兩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對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述把握務求嚴謹;二是對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解務求全面。

以陰陽為例:何謂陰陽?簡單來說,就是日光的向背,向陽的就是陽,背陽的就是陰。在此基礎上把溫暖的、向上的、積極的、主動的稱為陽,而把寒冷的、向下的、消極的、主靜的稱為陰。

生命是形與神的結合體,陰陽不但可以代表形的層面,還可以代表神的層次,可以說,陰陽可以完整地表述人體的健康狀態。

進而推演「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處一陰一陽,非指靜態的陰與陽,而是指動態的一陰又一陽,一陽又一陰的循環變化。這個變化往來不休,無一息停止,即是道。也就是說,陰陽二氣並不是道,陰陽二氣按規律地循環不已方為道。

然後我們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稟天地之道而生,人的健康與生命亦受天地之道的影響。我們要想健康長壽,就要把握一陰一陽,順應天地規律。

二則,掌握基本原理

中醫原理是中醫知識中的精髓,是應該在學習中徹底掌握的。有些同學以為自己記住了、能背了,就是掌握了基本原理,這種認識可說是大錯特錯。

所謂掌握基本原理,至少應達到兩方面要求:一是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要在熟記基本原理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為什麼這一原理是這樣的;

二是既要知其「來龍」,更要知其「去脈」,即要在理解為什麼的基礎上,進一步知道這一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或啟示,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以取類比象為例,取類,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一般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象是《易》與《內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繫辭》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從根本上來說,中醫就是象醫學,中醫把象用到了極致。

取類比象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認識方法。按往聖先賢的理解,人是認識的主體,人可以能動地認識萬類事物,但萬類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如何抓住其本質呢?往聖先賢通過取類來比象,從而掌握萬類事物之間的共同規律。這種認識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說明其很高明。

從「來龍」和「去脈」看:取類比象也是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方便簡單地抓住事物的特點,從而為臨床服務。但取類比象也要有所取捨,不可濫用。比如,夏應於火,應於心,應於喧囂,應於多動,那麼,臨床治療所有的小兒多動症都從清心論治,這樣就是死在句下,而不知辨證了。

三則,構建知識體系

概念吃得再透,原理掌握得再到位,還不能說已經把握了中醫知識。學習中醫必須在此基礎上,對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概念、原理等進行整合,打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形成具有一定內在聯繫的知識體系,才能說是比較好地把握了中醫知識。

當然,中醫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有時,打通微觀知識之間的聯繫,甚至比構建宏觀知識體系更為重要。

從宏觀來說,天地人是合一的。而且,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即是「天人合一」。《內經》所言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個理念貫穿於整個中醫學問。要想提升中醫素養,當用「天人合一」去概括。若能如此思考,也就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理論體系,而且,能把中醫的所有概念都歸納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之內。

從微觀來說,每一個具體的概念,都是整個中醫理論大廈的基石。因此,每一個概念都要清晰明了,都要深刻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

比如,「營」與「衛」的概念,「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物質,有生化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衛」指人體抗禦病邪侵入的機能。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於脈外,命之曰衛;血之精專者,行於脈中,命之曰營。深刻理解這一對概念,不但可以深刻理解臟腑與六經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為臨床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提升中醫素養。

二、養成中醫思維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

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中醫知識,這還不夠,還必須加以利用,讓它活潑起來。學中醫,用中醫,並在用的過程中,努力養成中醫思維。這是中醫學習的第二重境界。

一則,解讀與詮釋

我所理解的中醫思維,是指我們自覺運用中醫觀點去思考生活與健康的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不但是關於健康的學問,中醫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學問。

我們學習並掌握了中醫知識,就要自覺運用中醫知識對現實世界中的四時萬物變化活動進行分析。

比如,秋後樹葉變黃,為什麼?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入秋後稟金氣而陽氣下斂。天地之間陽氣向下斂降,地面以上的陽氣越來越少。大樹受天地陰陽影響,它的陽氣也向下歸根,樹葉的陽氣減少了,自然也就變黃了。以後陽氣越來越下斂,樹葉就會枯萎而脫落。這是自然規律,也是道。

道在低處,中醫即是如此。在生活中體驗中醫,可以隨處隨時享受中醫,中醫理論雖然高妙精微,其實踐卻極接地氣。這樣的醫學才是我們老百姓最需要的。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我們與世間萬物一樣,皆稟天地之氣而生。天地運行有其規律,規律即道。得道者存,失道者亡。中醫內涵天地之道,中醫借天地之道以分析人的健康與疾病。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中醫理論去分析世間萬物。萬物的變化皆源於天地的變化,天地的變化亦可用中醫理論去推演,學好中醫,即如把握了天地規律。

有人說,你總是拿中醫理論去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就會走偏的。我卻認為,只有這樣才最符合中醫的特點,因為中醫是最接地氣的醫學。中醫源於生活,當然可以應用於生活。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的生活與健康與天地相關,中醫是符合天地之道的醫學,用中醫來解釋生活和健康,正是發揮中醫的所長,而不僅僅是用中醫來治病。

當然,中醫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每天的飲食、起居、運動、情緒等等,都關乎中醫。中藥不但在藥房裡,家家廚房裡就有中藥,比如生薑、大蔥、酒、醋、茶等等。

中醫不但能讓我們更健康,中醫理念還能讓我們得到安樂,並使生活更平和,更幸福。我自己體會,越是深入學習中醫,越是慨然感嘆,原來道在其中!中醫的道非常樸實近人,且明白易曉,中醫人人可學,人人可通。凡是把中醫搞成玄幻的,都非真中醫。

可以說,以上這種解讀和詮釋的習慣和能力,是衡量和體現一個中醫人思維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們學習中醫,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慢慢養成運用所學中醫知識解讀和詮釋世界萬事萬物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二則,反思與追問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醫源於我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反思與追問也應當成為中醫思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學習中醫,就是要樹立永不滿足於現狀的思維追求,就是要增強勇於探索的思維勇氣,就是要養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思維習慣。我們應該把這種反思與追問的中醫思維,運用於日常學習(包括中醫學習)、生活和臨床工作中。

以《內經》的病機十九條為例,為什麼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呢?課本的解釋是:各種表現為抽搐、眩暈的風證,多屬於肝的病變。而且,課本強調:諸……皆……譯作:「一般……多屬……」。這個解釋肯定有問題。試問,古人說話非常嚴謹,怎麼可能會隨意用「諸……皆……」這樣的百分之百的肯定句呢!

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課本解釋的有問題,此處的諸風,應該指的是六氣之中的厥陰風木,因為本篇是專談六氣的。這樣就完全可以解釋通了:凡是由於六氣中厥陰風木的異常變化而引起的身體振顫、抽搐、頭目眩暈昏僕的症狀,都與肝相關。

再比如,「肺主治節」的解釋,課本認為:即治理調節,具體指的是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這個解釋有問題。所謂「治節」,應該指調暢人體跟上天地氣機變化的節奏。這個「節」與節氣的意思相同,「節」類似於竹節,氣行至節處則易滯塞不通暢,不通暢則會生病。若肺能主治節,則人氣與天地之氣相通相貫,節氣變化也不會影響健康。反之,節氣變化就易生病。

如此反思和追問,其實是思考的進一步升華。若能處處如此思考,那麼,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同,學習的境界自然也就不同。

我鼓勵弟子們都做純中醫。我的理由是:越是純中醫的,臨床療效越高,對於生命的把握越深刻。生命自身非常複雜,生命與天地萬物都有著聯繫,非用中醫思維不能深刻理解生命。我從臨床上來觀察,中醫不但能治身病,同時還能治心安神,能讓病人的身與心歸於和諧——這些舍中醫思維而難求。

三、提升人生智慧

對於我們中醫人而言,整個中醫理論體系就是一種由概念、原理和觀點構建而成的大廈。中醫理論不但可以指導臨床實踐,用於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中醫理論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智慧。

我學習並實踐中醫,我也學習並實踐中國傳統文化,我的體會是,中醫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智慧,也即要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行動,把中醫知識升華為人生智慧。

一則,快樂

一個有智慧的人,肯定是快樂的人。反之,一個不快樂的人,肯定沒有多少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能「任物」,心安則五臟六腑比安,心和則一身皆和,心神和暢則外境皆和暢。內心為本,外境為標。心主喜,一個喜悅的人,自然是心氣和暢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沒有怨恨惱怒煩,這才是有智慧的表現。

再者,學習中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一,因為中醫內涵天地之道,學習中醫就是學道,道是真理,每天學習真理,何樂而不為呢!其二,因為中醫是能治病的醫學,特別是擅長治療急症,臨床我總是用針灸治療急症,往往針入病除,令人嘆為觀止。此時,作為中醫人的快樂感油然而生;其三,中醫裡有修養身心的大智慧,越是學習並實踐中醫,越覺中醫真好,每天都離不開中醫,每天都願意去提升修養,感覺每天都很快樂,這種快樂感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勉強,沒有做作。反之,若一個人不愛學習,或者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那麼,他一定缺乏智慧。

學習中醫或難,或不難,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尋找學習中醫的樂趣,進而讓學習中醫成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求。

有人認為中醫很無趣。其實,中醫知識本身是無所謂有趣和無趣的,在很大程度上,學習中醫的樂趣需要自己去體會。

我是中醫人,我很努力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寫作中醫,實踐中醫,每天都與中醫不離不棄,慢慢地我感受到了中醫帶給我的快樂。當然,我也樂在其中,樂而忘憂。反之,若一個人雖然學習中醫,但不肯深入中醫,也不願意去體會中醫理論的精微和中醫臨床的實效,那麼,中醫對他並不會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當然也就沒有快樂了。

以「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為例,中醫認為,心是認識世界的,因為心主神明,那麼,心主神明的能力有沒有極限呢?中醫裡的心主神明,其實包含了大腦的功能。

有資料顯示,人類大腦的利用率非常低,而人類智商的潛能是很大的。有研究表明,人的潛在智商為2000左右,但人類只發揮了49到152。若我們把這份資料與「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這一知識點聯繫起來,就會感悟到自己擁有巨大的心的潛能,我們應該把它發揮出來。這樣,理性甚至無趣的中醫知識就會變得很有趣,枯燥甚至乏味的中醫學習頓時就有了快樂。

中醫還是那個中醫,至於是否有趣,其實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學習中醫,就是要幫助自己發現其中的快樂,發現的越早越好,越深刻越好。

二則,智慧

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即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且亙古不變。由此說,中醫是給人智慧的學問。但這並不是說掌握了中醫知識就等於擁有了智慧。

只有當我們把掌握的中醫知識內化為觀察社會、反思人生、指導行動的個人素養時,才稱得上真正擁有了中醫所賦予的智慧和靈性。因此,學習中醫絕不僅是為了知道一些中醫知識,也不僅是為了臨床治病,學習中醫更在於修煉自我,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更智慧地面對人生。

作為中醫人,我很榮幸,我學習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中醫,而且是最接地氣的中醫。學習中醫多年後,我的體會是:中醫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礦,若能真正著手去勘探,裡面的智慧可就大了。比如,天人合一,是真正關乎生命與健康的真理;取類比象,把萬類生命與人的生命相通相貫;整體觀念,把人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這些都極其高明,是往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

再者,中醫內涵的即是天理,是道,是幫助我們提升身心修養的大智慧。學習中醫,就要在生活工作中切實力行,不但用中醫理念來治病,更要用中醫理念來正心修身。學一字則行一字,學一句則行一句。堅持久了,便見利益。

學習中醫,當持何種態度?經過多年思考,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持「敬」為主。為什麼要敬?因為這是往聖先賢傳承下來的大智慧,既有可以救命活人的醫術,也有修養身心的學問。能對中醫有一個敬的心,那麼,學習中醫就會效率提高,且心能正神能安,所學皆能入於我心。敬是平時涵養之道,也是學習中醫之道。

今時,社會思想變動,物質文明大行其道,作為初學中醫的年輕人,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難免會產生、迷茫甚至一時的迷失。學習中醫能讓我們的心更定更靜更安,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能建立起利人即是利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產生中醫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堅定不懈地追求中醫,一生不離不棄。

學習中醫能讓我們走出狹隘的自我,讓人生目的更明確,同時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由此說,不要讓中醫學習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要讓中醫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於我而言,中醫不但給了我一份職業,更重要的是,中醫讓我有了「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信心,中醫給了我健康,給了我快樂,給了我人生的價值,給了我努力的方向。

小結:

把握中醫知識、養成中醫思維、提升人生智慧,這是中醫學習的三重境界。我的體會是,中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中醫內涵的道甚深甚微,需要我們不斷去感悟、去體會,並不斷地將其滲透到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中,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之中。

為此,我推薦年輕人選擇中醫專業。我的理由是: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是真理。我們此生要學習真理,要向道而行;中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修養身心的方法;中醫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裡有往聖先賢的大智慧,能帶給我們健康和幸福;中醫讓人心靜,讓人心安,讓人不會迷失。(董洪濤)#中醫學習#

相關焦點

  • 英語學習中的三重境界
    在這裡,我先分享一則故事,有一則寓言故事精闢地闡述了英語學習上的三重境界:一位印度國王帶著他的王子經過一個建築工地,看見三個泥瓦匠。國王問這三個泥瓦匠在做什麼。第一個泥瓦匠說:「我在壘磚頭。」第二個泥瓦匠說:「我在砌一堵牆。」第三個泥瓦匠說:「我在建造一座宏偉的殿堂。」這三個不同的回答已經道出了英語學習中三個不同境界。
  • 學習的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不同的人生分為四重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每一種境界的人生價值追求不同,最終的人生歸宿各異。借用老先生的分析範式,我們可以嘗試對不同的學習狀態進行劃分,同樣是劃分為四重境界,分別是負擔境界、任務境界、樂趣境界和責任境界。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孔子作為春秋時代最有學問的老師,時刻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見賢思齊,好學、善學、樂學的精神很是值得後人學習。在現代學校教育中,師生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種關係。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
  • 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
    原標題: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務,課程銜接應展現出層蘊疊進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我們喻之為「物理」的,旨在「接合」,側重學科知能,即學科知識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兩者之間的匹配。「教基二[2010]3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
  • 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三、規律的性質規律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不可名狀,不可思議四、金剛心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二者是一,性質相同,本就是一一體兩用,唯心唯物,是為方便究竟是一,天人合一五、如何見到金剛心從而掌握規律見到即非見,可悟不可修,可感不可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六、金剛心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提攜年輕人的三重境界
    其實,科技界提攜後輩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仔細分析,境界各有不同,大抵可有三重。  一重境界是培植幹將壯大隊伍。要在現代科學研究中登封造頂僅靠個人之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有一定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往往要建立一支隊伍,集多人之力把研究做大做深。把有才能、善合作的年輕人招募到麾下,既能共同幹大事,也能實現學術傳承、互補互長。
  • 民法典學習的三重境界
    這就決定了民法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規劃好學習目標,安排好學習時間,把握好學習節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推進,不斷提升學習境界。民法典好比一棵參天大樹,民法典的條文是這棵大樹的枝葉,民法典原理是這棵大樹的樹幹,而民法典精神則是這棵大樹的根須。民法典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民法典條文學習和民法典原理領悟的基礎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積極弘揚民法典精神,做一名文明、謙和、理性的現代公民。
  • 數學學習的三重境界——記杭州求是高級中學數學學科競賽
    我教了十幾年書,探索這個世界難題也十幾年,今天我講講一點心得,學數學要經歷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為老師而學。平時學習數學非常被動,一點也不用心,除了上課學數學、課外做要上交的作業,剩下的時間都不會再碰一下數學。第二重境界,是為自己的高考而學。因為高考數學最能拉分,媽媽說了,數學分數高,大學隨便挑。
  • 律師的三重境界
    雖然這10撥律師各不相同,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卻反映出三類很明顯的傾向—— 我把它總結成『律師的三重境界』。>一大部分律師所處的,是我理解的第一重境界 這也就有關我理解的第二重境界。三律師的第三重境界,用我的話說就是——『有洞察』。 事實上,雖然上面提到的這位律師,他的經驗帶給我很大啟發,但是我最終落地的方案,是按照接下來提到的一位律師的建議來做的。
  • 練拳的「三重境界」,快來看看你在哪一重?
    我的師爺趙斌宗師曾經引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比喻練拳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來多嘮叨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推薦】如何抵達魅力課堂的「三重境界」
    一名教師的課堂生活方式,一般要經歷三重境界的升華,即知識課堂、智慧課堂與人文課堂。其中每一層次都會因教師的精彩而被賦予獨特的魅力元素。魅力課堂的第一重境界是知識課堂。知識目標是一堂課的原點,是構建三維目標的基礎。知識課堂是以知識為載體、基於經驗的課堂。一名青年教師,起碼要經過三至五年的打磨,方能展現其對教材內容精深的理解和清晰的架構,從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課堂的獨特魅力。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 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劉宏偉律師認為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 英語學習的七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英語學習的修為是分等級的,修為進程不同,則你的境界不同。今天CATTI醬要分享一位英語學者的博文,他通過自己英語學習的經歷感受,將英語學習過程歸納總結出了七重境界。英語學習的第一重境界就是對英語的初步認識,能說出一些常用的單詞,甚至能說出一些基本的用來交流的句子。
  • 運動學研究的三重境界
    日期:2019年12月17日正文共:1458字5圖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來源:平平高中物理的第一個概念便是關於物體運動的描述,即物體空間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其研究對象為質點,即用以代替物體的一個具有質量的點,這是運動學研究的第一重境界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三、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雅士都在糾結兩個詞,即「入世」「出世」,因為人在這世上總不免和各種人打交道,各種錯綜複雜的羈絆,對庸俗勢利都看在眼裡且見怪不怪。
  • 校長的四重境界
    作者丨黃勇 重慶市璧山區東關小學校長做校長應有四重境界——顏值境界、才華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
  • 學習《九民紀要》的三重境界與方法
    對絕大多數民商法律人而言,評價其對《紀要》的學習和了解程度的標準,可能主要體現為:在與其工作業務相關的部門法領域內,能讀懂並且能夠正確運用《紀要》的規定,解決實務問題。以此為出發點,對《紀要》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大致可以分為三重境界。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我國古代美學認為,摹寫物景,大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傳達出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徵。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備,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徵外,還要進一步體現出蘊藏於事物形體中內在精神實質來。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