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不同於數理化學問。我們都是從數理化中學出來,進入大學後開始接觸中醫,突然覺得中醫很不一樣,甚至非常特殊。有學生認為中醫很難學,也有學生認為中醫很簡單;有學生感慨中醫很抽象,也有學生感覺中醫很有趣;有學生說學中醫沒用,也有學生認為學中醫很有用。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中醫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
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中醫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中醫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人生智慧。
一、把握中醫知識
準確把握中醫知識,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醫學習的第一重境界。
這裡的中醫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準確把握中醫知識,就是要在中醫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則,吃透核心概念
概念是最基本的學科語言表述單位。小到中醫中的一個原理,大到整個中醫學術體系,都建立在一個個基本概念基礎之上。掌握這些概念,特別是吃透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病機、證候、天人合一、取類比象、整理觀念、辨證論治等等核心概念,是學好中醫的重要前提。
具體而言,須從兩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對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述把握務求嚴謹;二是對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解務求全面。
以陰陽為例:何謂陰陽?簡單來說,就是日光的向背,向陽的就是陽,背陽的就是陰。在此基礎上把溫暖的、向上的、積極的、主動的稱為陽,而把寒冷的、向下的、消極的、主靜的稱為陰。
生命是形與神的結合體,陰陽不但可以代表形的層面,還可以代表神的層次,可以說,陰陽可以完整地表述人體的健康狀態。
進而推演「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處一陰一陽,非指靜態的陰與陽,而是指動態的一陰又一陽,一陽又一陰的循環變化。這個變化往來不休,無一息停止,即是道。也就是說,陰陽二氣並不是道,陰陽二氣按規律地循環不已方為道。
然後我們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稟天地之道而生,人的健康與生命亦受天地之道的影響。我們要想健康長壽,就要把握一陰一陽,順應天地規律。
二則,掌握基本原理
中醫原理是中醫知識中的精髓,是應該在學習中徹底掌握的。有些同學以為自己記住了、能背了,就是掌握了基本原理,這種認識可說是大錯特錯。
所謂掌握基本原理,至少應達到兩方面要求:一是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要在熟記基本原理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為什麼這一原理是這樣的;
二是既要知其「來龍」,更要知其「去脈」,即要在理解為什麼的基礎上,進一步知道這一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或啟示,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以取類比象為例,取類,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一般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象是《易》與《內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繫辭》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從根本上來說,中醫就是象醫學,中醫把象用到了極致。
取類比象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認識方法。按往聖先賢的理解,人是認識的主體,人可以能動地認識萬類事物,但萬類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如何抓住其本質呢?往聖先賢通過取類來比象,從而掌握萬類事物之間的共同規律。這種認識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說明其很高明。
從「來龍」和「去脈」看:取類比象也是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方便簡單地抓住事物的特點,從而為臨床服務。但取類比象也要有所取捨,不可濫用。比如,夏應於火,應於心,應於喧囂,應於多動,那麼,臨床治療所有的小兒多動症都從清心論治,這樣就是死在句下,而不知辨證了。
三則,構建知識體系
概念吃得再透,原理掌握得再到位,還不能說已經把握了中醫知識。學習中醫必須在此基礎上,對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概念、原理等進行整合,打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形成具有一定內在聯繫的知識體系,才能說是比較好地把握了中醫知識。
當然,中醫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有時,打通微觀知識之間的聯繫,甚至比構建宏觀知識體系更為重要。
從宏觀來說,天地人是合一的。而且,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即是「天人合一」。《內經》所言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個理念貫穿於整個中醫學問。要想提升中醫素養,當用「天人合一」去概括。若能如此思考,也就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理論體系,而且,能把中醫的所有概念都歸納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之內。
從微觀來說,每一個具體的概念,都是整個中醫理論大廈的基石。因此,每一個概念都要清晰明了,都要深刻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
比如,「營」與「衛」的概念,「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物質,有生化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衛」指人體抗禦病邪侵入的機能。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於脈外,命之曰衛;血之精專者,行於脈中,命之曰營。深刻理解這一對概念,不但可以深刻理解臟腑與六經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為臨床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提升中醫素養。
二、養成中醫思維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
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中醫知識,這還不夠,還必須加以利用,讓它活潑起來。學中醫,用中醫,並在用的過程中,努力養成中醫思維。這是中醫學習的第二重境界。
一則,解讀與詮釋
我所理解的中醫思維,是指我們自覺運用中醫觀點去思考生活與健康的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不但是關於健康的學問,中醫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學問。
我們學習並掌握了中醫知識,就要自覺運用中醫知識對現實世界中的四時萬物變化活動進行分析。
比如,秋後樹葉變黃,為什麼?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入秋後稟金氣而陽氣下斂。天地之間陽氣向下斂降,地面以上的陽氣越來越少。大樹受天地陰陽影響,它的陽氣也向下歸根,樹葉的陽氣減少了,自然也就變黃了。以後陽氣越來越下斂,樹葉就會枯萎而脫落。這是自然規律,也是道。
道在低處,中醫即是如此。在生活中體驗中醫,可以隨處隨時享受中醫,中醫理論雖然高妙精微,其實踐卻極接地氣。這樣的醫學才是我們老百姓最需要的。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我們與世間萬物一樣,皆稟天地之氣而生。天地運行有其規律,規律即道。得道者存,失道者亡。中醫內涵天地之道,中醫借天地之道以分析人的健康與疾病。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中醫理論去分析世間萬物。萬物的變化皆源於天地的變化,天地的變化亦可用中醫理論去推演,學好中醫,即如把握了天地規律。
有人說,你總是拿中醫理論去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就會走偏的。我卻認為,只有這樣才最符合中醫的特點,因為中醫是最接地氣的醫學。中醫源於生活,當然可以應用於生活。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的生活與健康與天地相關,中醫是符合天地之道的醫學,用中醫來解釋生活和健康,正是發揮中醫的所長,而不僅僅是用中醫來治病。
當然,中醫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每天的飲食、起居、運動、情緒等等,都關乎中醫。中藥不但在藥房裡,家家廚房裡就有中藥,比如生薑、大蔥、酒、醋、茶等等。
中醫不但能讓我們更健康,中醫理念還能讓我們得到安樂,並使生活更平和,更幸福。我自己體會,越是深入學習中醫,越是慨然感嘆,原來道在其中!中醫的道非常樸實近人,且明白易曉,中醫人人可學,人人可通。凡是把中醫搞成玄幻的,都非真中醫。
可以說,以上這種解讀和詮釋的習慣和能力,是衡量和體現一個中醫人思維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們學習中醫,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慢慢養成運用所學中醫知識解讀和詮釋世界萬事萬物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二則,反思與追問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醫源於我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反思與追問也應當成為中醫思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學習中醫,就是要樹立永不滿足於現狀的思維追求,就是要增強勇於探索的思維勇氣,就是要養成多問幾個為什麼的思維習慣。我們應該把這種反思與追問的中醫思維,運用於日常學習(包括中醫學習)、生活和臨床工作中。
以《內經》的病機十九條為例,為什麼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呢?課本的解釋是:各種表現為抽搐、眩暈的風證,多屬於肝的病變。而且,課本強調:諸……皆……譯作:「一般……多屬……」。這個解釋肯定有問題。試問,古人說話非常嚴謹,怎麼可能會隨意用「諸……皆……」這樣的百分之百的肯定句呢!
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課本解釋的有問題,此處的諸風,應該指的是六氣之中的厥陰風木,因為本篇是專談六氣的。這樣就完全可以解釋通了:凡是由於六氣中厥陰風木的異常變化而引起的身體振顫、抽搐、頭目眩暈昏僕的症狀,都與肝相關。
再比如,「肺主治節」的解釋,課本認為:即治理調節,具體指的是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這個解釋有問題。所謂「治節」,應該指調暢人體跟上天地氣機變化的節奏。這個「節」與節氣的意思相同,「節」類似於竹節,氣行至節處則易滯塞不通暢,不通暢則會生病。若肺能主治節,則人氣與天地之氣相通相貫,節氣變化也不會影響健康。反之,節氣變化就易生病。
如此反思和追問,其實是思考的進一步升華。若能處處如此思考,那麼,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同,學習的境界自然也就不同。
我鼓勵弟子們都做純中醫。我的理由是:越是純中醫的,臨床療效越高,對於生命的把握越深刻。生命自身非常複雜,生命與天地萬物都有著聯繫,非用中醫思維不能深刻理解生命。我從臨床上來觀察,中醫不但能治身病,同時還能治心安神,能讓病人的身與心歸於和諧——這些舍中醫思維而難求。
三、提升人生智慧
對於我們中醫人而言,整個中醫理論體系就是一種由概念、原理和觀點構建而成的大廈。中醫理論不但可以指導臨床實踐,用於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中醫理論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智慧。
我學習並實踐中醫,我也學習並實踐中國傳統文化,我的體會是,中醫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智慧,也即要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行動,把中醫知識升華為人生智慧。
一則,快樂
一個有智慧的人,肯定是快樂的人。反之,一個不快樂的人,肯定沒有多少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能「任物」,心安則五臟六腑比安,心和則一身皆和,心神和暢則外境皆和暢。內心為本,外境為標。心主喜,一個喜悅的人,自然是心氣和暢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沒有怨恨惱怒煩,這才是有智慧的表現。
再者,學習中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一,因為中醫內涵天地之道,學習中醫就是學道,道是真理,每天學習真理,何樂而不為呢!其二,因為中醫是能治病的醫學,特別是擅長治療急症,臨床我總是用針灸治療急症,往往針入病除,令人嘆為觀止。此時,作為中醫人的快樂感油然而生;其三,中醫裡有修養身心的大智慧,越是學習並實踐中醫,越覺中醫真好,每天都離不開中醫,每天都願意去提升修養,感覺每天都很快樂,這種快樂感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勉強,沒有做作。反之,若一個人不愛學習,或者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那麼,他一定缺乏智慧。
學習中醫或難,或不難,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尋找學習中醫的樂趣,進而讓學習中醫成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求。
有人認為中醫很無趣。其實,中醫知識本身是無所謂有趣和無趣的,在很大程度上,學習中醫的樂趣需要自己去體會。
我是中醫人,我很努力地學習中醫,思考中醫,寫作中醫,實踐中醫,每天都與中醫不離不棄,慢慢地我感受到了中醫帶給我的快樂。當然,我也樂在其中,樂而忘憂。反之,若一個人雖然學習中醫,但不肯深入中醫,也不願意去體會中醫理論的精微和中醫臨床的實效,那麼,中醫對他並不會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當然也就沒有快樂了。
以「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為例,中醫認為,心是認識世界的,因為心主神明,那麼,心主神明的能力有沒有極限呢?中醫裡的心主神明,其實包含了大腦的功能。
有資料顯示,人類大腦的利用率非常低,而人類智商的潛能是很大的。有研究表明,人的潛在智商為2000左右,但人類只發揮了49到152。若我們把這份資料與「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這一知識點聯繫起來,就會感悟到自己擁有巨大的心的潛能,我們應該把它發揮出來。這樣,理性甚至無趣的中醫知識就會變得很有趣,枯燥甚至乏味的中醫學習頓時就有了快樂。
中醫還是那個中醫,至於是否有趣,其實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學習中醫,就是要幫助自己發現其中的快樂,發現的越早越好,越深刻越好。
二則,智慧
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即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且亙古不變。由此說,中醫是給人智慧的學問。但這並不是說掌握了中醫知識就等於擁有了智慧。
只有當我們把掌握的中醫知識內化為觀察社會、反思人生、指導行動的個人素養時,才稱得上真正擁有了中醫所賦予的智慧和靈性。因此,學習中醫絕不僅是為了知道一些中醫知識,也不僅是為了臨床治病,學習中醫更在於修煉自我,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更智慧地面對人生。
作為中醫人,我很榮幸,我學習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中醫,而且是最接地氣的中醫。學習中醫多年後,我的體會是:中醫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礦,若能真正著手去勘探,裡面的智慧可就大了。比如,天人合一,是真正關乎生命與健康的真理;取類比象,把萬類生命與人的生命相通相貫;整體觀念,把人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這些都極其高明,是往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
再者,中醫內涵的即是天理,是道,是幫助我們提升身心修養的大智慧。學習中醫,就要在生活工作中切實力行,不但用中醫理念來治病,更要用中醫理念來正心修身。學一字則行一字,學一句則行一句。堅持久了,便見利益。
學習中醫,當持何種態度?經過多年思考,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持「敬」為主。為什麼要敬?因為這是往聖先賢傳承下來的大智慧,既有可以救命活人的醫術,也有修養身心的學問。能對中醫有一個敬的心,那麼,學習中醫就會效率提高,且心能正神能安,所學皆能入於我心。敬是平時涵養之道,也是學習中醫之道。
今時,社會思想變動,物質文明大行其道,作為初學中醫的年輕人,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難免會產生、迷茫甚至一時的迷失。學習中醫能讓我們的心更定更靜更安,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能建立起利人即是利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產生中醫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堅定不懈地追求中醫,一生不離不棄。
學習中醫能讓我們走出狹隘的自我,讓人生目的更明確,同時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由此說,不要讓中醫學習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要讓中醫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於我而言,中醫不但給了我一份職業,更重要的是,中醫讓我有了「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信心,中醫給了我健康,給了我快樂,給了我人生的價值,給了我努力的方向。
小結:
把握中醫知識、養成中醫思維、提升人生智慧,這是中醫學習的三重境界。我的體會是,中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中醫內涵的道甚深甚微,需要我們不斷去感悟、去體會,並不斷地將其滲透到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中,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之中。
為此,我推薦年輕人選擇中醫專業。我的理由是: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是真理。我們此生要學習真理,要向道而行;中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修養身心的方法;中醫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裡有往聖先賢的大智慧,能帶給我們健康和幸福;中醫讓人心靜,讓人心安,讓人不會迷失。(董洪濤)#中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