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那些「教技巧」的老師,常常也困惑於這些技巧並未幫助學生真正提升讀寫能力。
第二重境界是「教文本」,你也常常能聽到這樣一些「長者箴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不僅是老師堅信這個觀點,就連有些學者也經常用這樣一些缺少科學循證的「律條」教導後進學者。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香菱學詩」的故事,香菱自己苦讀了很久,也沒有參悟作詩的真諦,後期在黛玉的點撥下,在與湘雲的纏磨中,以及寶釵的提點下才初識了一些作詩的規律,勉強能在詩社中寫出幾行詩句。可見,語文學習中的文本只是一種學習材料而已,真正的增進是離不開「師者」的點撥與提點的。
第三重境界是「教素養」,準確地說是「素養植根」或「培根固本」。「素養」是需要藉助學生自我內心的訴求修行而成的,外力只能是其在形成過程中的助力,難以直接教授。素養是因教育或環境對人體自身可以改變的基因產生了影響而發生的質變,是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知識」「關鍵能力」「人格品質」「價值態度」的概括表達,是「文以化人」的現代釋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將語文核心素養概括為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最先敏銳抓住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和課程核心價值的是北京師範大學「語文素養植根工程」研發團隊。20年前,就在全國的課堂均沉浸於「填鴨式」的教學之際,他們就率先抓住了「素養植根」的「牛鼻子」,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循證中不斷地優化理論框架與實踐模型。
教材是課標的承載,高考是對課標與教材的檢驗,如何將三者辯證統一起來服務語文教學?山東人民出版社攜手北京師範大學「語文素養植根工程」研發團隊聯合打造「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語文可以這樣學」公益直播課為你一一紓困解謎。面對新高考,如何基於統編新教材進行命題?如何結合學業質量標準,煥新語文教學課堂?如何藉助新增的「學業質量標準」統籌教學與備考?都可以從第1期公益直播課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020年11月29日上午10點,第1期公益直播課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趙寧寧老師領銜直播:《從課標的學業質量標準到高考命題——基於<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的解讀》將為你深入解讀隱藏於《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中的高考命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