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吧的幾重境界,一般人第一重都達不到,最後一重境界我服了

2021-01-15 報導遊戲業界

非常榮幸能和大家見面,每一次您的點擊都是我們之間的緣分,這裡是報導遊戲業界,大家也可以叫我報導君。報導君堅持為大家帶來更多不一樣的精彩內容。

想必有很多人都有沉迷網吧的一段時光,有朋友在的時候就和朋友妻打遊戲,沒有朋友在就一個人孤獨的打遊戲。如果要是不打遊戲的話,就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在離開了網吧之後就顯得十分空虛,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什麼事情。然而不同的人沉迷網吧的程度也不同,他們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沉迷網吧的幾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便是偶爾通宵,沒有在網吧上網通宵過的經歷,根本就不能算作是沉迷。相信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有過,但是作為資深的通宵玩家,很多人其實都知道上半夜通宵精神極好,下半夜通宵就會開始有想死的感覺,趴在電腦桌上睡覺的時候,會經常的變換各種睡覺的姿態,只為了找一個睡得舒服的方式,而且還會覺得全身都特別冷。

第二重境界便是經常通宵,如果要是能夠達到這重境界,基本上要有一段連續好幾天都待在網吧通宵的經歷,而且通宵的上半夜和下半夜都能保持十分良好的精神。而且哪怕偶爾會想要睡一覺,也不會像第一重境界那樣有明顯的不適反應,完全就把電腦桌當成了自己的床,還能解鎖很多的網吧睡覺姿勢。

第三重境界就是住在網吧,想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已經是極為艱難了,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如果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要滿足三個基本的要求:身體特別好,對網吧有足夠的熱愛,手裡面沒有什麼錢。畢竟對於有些人來說住在網吧是要比租房加上經常上網要便宜的,還不如直接住在網吧算了,做飯洗澡都在網吧解決。

第四重境界也就是不死不休,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小編目前在全網只看到了一個,已經成為了傳說級別的人物,他的身心完全與網吧融合在了一起,心裏面沒有洗澡也沒有上班,甚至如果不是必須要做的話,甚至也沒有吃飯和睡覺這兩件事情,肚子實在餓到不行了就叫網管泡個面,看電腦屏幕看到雙眼發黑腫脹神志不清。最後這位老哥據說是送進了醫院急救,不知道有沒有救回來。

想必以上這些境界,很多人連第一重境界都達不到吧,畢竟網吧玩通宵也是很傷身體的一件事情。這裡也建議大家最好適可而止,也儘量的不要沉迷網吧,多做些運動多看幾本書,虛擬世界給人的愉快是一時的,只有內心的富足身體的強壯才能給人長久精神上的愉快。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真正精明的人,都要經歷三重境界,很多人第2重都達不到
    王陽明說:真正精明的人,都要經歷三重境界,很多人第2重都達不到第一重境界:為人要謙王陽明說:「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恆也。」意為,謙虛謙讓的人會受益,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受」為容納,未滿之器還可以容納,已滿之器則不能繼續容納了。
  • 學習的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不同的學習者處於不同的學習境界,每一種境界對學習的感知不同、體驗不同,最後的收穫自然也不同。學習的第一重境界:負擔境界這種狀態下,如果你的學習方法得當、學習精力專注,或許你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進而獲得學習帶來的成就和榮譽,反之,則有可能滑向第一重境界,進而厭惡學習。把學習看作是一種限期完成的任務,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任務的強度也是越來越大,最終收穫的往往是一種緊張感。
  • 喝七碗茶,品人生七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講茶與丸藥對比。該首詩中,詩人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魏文帝曹丕曾有詩:「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另一個典故就是唐朝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七碗茶。蘇軾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
  • 校長的四重境界
    中國的哲學泰鬥馮友蘭先生講做人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認為做校長也同樣應有四重境界——顏值境界、才華境界、道德境界和人格境界。正所謂欣賞一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終於人品。此四重境界是遞進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和疊加,更需要校長學習、提升、整合、修行,方能達到最上層之境界。
  • 練拳的「三重境界」,快來看看你在哪一重?
    我的師爺趙斌宗師曾經引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比喻練拳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來多嘮叨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律師的三重境界
    大部分律師所處的,是我理解的第一重境界—— 知道很多這類業務應該知道的『知識』。在付完錢,做完整套方案之後,有一次和我喝酒時聊起,說了這麼一句—— 我本來以為XX律師會結合我自己現在的情況,給我的方案一些具體點建議,但其實到最後,方案還是我自己弄出來的——問了不少行裡的人,再加上自己琢磨才定下來。最後我感覺,這位律師就是把我的方案落到了紙面上而已。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且聽子曰一一道來:一、看遠,才能覽物於胸志,當存高遠也。子曰覺得凡事能成大事者,必定心中有丘壑。他們一般都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去爭取,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劃。
  • 做事的三重境界
    魅力電臺Radio做事的三重境界朗讀者:靳宇第一重境界:做得到在「三分鐘熱度」這個不良習慣面前,無數人淪為失敗者,但也有人成功克服。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 很多人完不成計劃的原因就在急於求成。
  • 父母回應孩子的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四重境界。(來源於教練的反饋技術)第一重:是對孩子的表揚和讚美!常用的語言是「你好棒!」「你真厲害!」;當我們聽到/看見孩子的信息和表現時,給予對方的讚美和表揚;這一層級的回應本質上是,基於自我中心的「評價」;容易產生依賴關係。第二重:是認可和肯定!常用的語言是「你這樣說/做,我覺得你很勇敢、很溫暖!」
  •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啥?哲學家馮友蘭:有四重境界,多數人在第一重
    關於人生,我們總是有很多的迷茫,不妨讓我們來讀一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有人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在一定程度上為人生提供了「參考答案」,也許這句評價存在一定的誇張,但是在這本書裡的所講述的人生「四重境界」的確值得我們研讀。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 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劉宏偉律師認為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到達了第幾個層次?
    枕邊一直放著著名的史學家、美學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其中第二十六章有雲「古今之成大事業著、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 英語學習的七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今天CATTI醬要分享一位英語學者的博文,他通過自己英語學習的經歷感受,將英語學習過程歸納總結出了七重境界。英語學習的第一重境界就是對英語的初步認識,能說出一些常用的單詞,甚至能說出一些基本的用來交流的句子。處在這重境界的人們大多對英語有一些興趣,覺得很新奇,也很喜歡賣弄一些簡單的句子,但所掌握的英語知識遠遠達不到應用英語的能力。
  • 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一、金剛心人人皆可做學問,做大學問,成大成就,所以者何?人人都有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二、金剛心的性質本來不生,本來不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五、如何見到金剛心從而掌握規律見到即非見,可悟不可修,可感不可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六、金剛心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模仿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被模仿者也不妨讀讀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以寬己懷「Imitation is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模仿是最真摯的恭維」模仿第一重境界瞬間成了模仿者滿血復活的救命稻草在這一境界混著的模仿者大多久經沙場,抗壓能力和臉皮厚度成正比拿來主義向來是某些中國人的信念不僅於此,這一類模仿者還喜歡挑肥揀瘦擅長於對被模仿者評頭論足
  • 提攜年輕人的三重境界
    其實,科技界提攜後輩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仔細分析,境界各有不同,大抵可有三重。  一重境界是培植幹將壯大隊伍。要在現代科學研究中登封造頂僅靠個人之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有一定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往往要建立一支隊伍,集多人之力把研究做大做深。把有才能、善合作的年輕人招募到麾下,既能共同幹大事,也能實現學術傳承、互補互長。
  • 學佛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一,見山是山,是執著的境界。在沒有參禪學佛時,我們一切都是靠感官認識這個世界,還不能破除世俗的見解。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單純,很執著,就好像幼兒園的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什麼,我們都覺得是正確的,我們只會接受,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 【薦讀】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第一重境界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做事存在「半途效應」,也就是俗稱的「三分鐘熱度」。面對這個不良習慣,無數人倒下了,但也有人克服了。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 很多人完不成計劃的原因就在急於求成。計劃做一件事,不要一開始就想著做到盡善盡美。不妨降低期待值,先著手開始,才有希望把別人做不完的事情,循序漸進地完成。當然,要想「做得到」,還需把握兩個原則。
  • 人生裡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可以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發的少年。進人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到了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嘆息,水也不是那麼清澈了。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憤世嫉俗油然而生。原本純潔的心靈遭受玷汙。用被汙染的心靈來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汙的眼鏡看事物,一切都是汙濁不堪的。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圍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