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法」輕「道」,遺患無窮,高中語文老師教學不要太過功利
但語文不同,以中文為載體,學習的要求不僅是讀書習字,還要能做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在工具之外還有歷史載體的意義,因此對待高中語文,以「工具」看待其實是有偏頗的。語文教學除了為「應試」為教學外, 不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僅以高三複習為例,一些語文老師特別重視語文做題的方法總結,解題技巧,答題模式等等。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小學低年級童詩教學設計的「四重四輕」策略
後來請教他們的語文老師王來潤,得知他堅持多年兒童詩教學,孩子家長都很接受。網上搜索才知,在很多大城市很多學校,兒童詩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著名的宋運來、雪野、看雲(丁雲)、長辮子老師(郭學萍)都是兒童詩教學方面的領路人和探索者。 看好就做,我開始了兒童詩教學的學習和摸索。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的「四重四輕」教學思路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孩子們也能創作出具有個性思維的兒童詩。
-
語文學習重讀寫輕聽說 王旭明:首先要改教學
「葉聖陶杯」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聽說讀寫大賽日前正在舉行,大賽組委會負責人針對前四屆的比賽情況分析說,北京中小學生「聽」的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尤其是在決賽環節,孩子們「聽」的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分析能力都有明顯提升。但與「聽」「讀」「寫」相比,「說」的能力仍然是四項之中較差的。
-
重讀寫輕聽說暴露語文學習軟肋
「葉聖陶杯」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聽說讀寫大賽日前正在舉行,大賽組委會負責人針對前四屆的比賽情況分析說,北京中小學生「聽」的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尤其是在決賽環節,孩子們「聽」的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分析能力都有明顯提升。但與「聽」「讀」「寫」相比,「說」的能力仍然是四項之中較差的。
-
校長總結學校教研工作說:教師教研活動目的錯誤,重形式,輕效果
校長說,就目前來看,學校教學教研工作存在以下幾個誤區:一、重課堂聽課,輕專題研究在學校裡,往往每學期根據上級安排,開展一次常規的「三三三五」聽評課活動,到時候每位教師講一節公開課。課前往往目的不明,課後又無很好的總結,每位教師對此項活動著重研討的問題糊裡糊塗,有的甚至對教材的編排原則和體系、教材的重難點等也不深鑽,結果一節課下來,教者茫然,聽者晃然,收效甚微。也就是說,學校的教研活動僅僅停留在聽一堂課上,顯然是流於形式,應付了事,不能解決學校課堂教學中的任何問題。
-
語文教學被指重記住輕思考 作文幾成八股文翻版
那個以前喜歡問為什麼的孩子,開始謹慎用詞;那個以前寫「指尖在空氣中快樂蹭癢」的孩子,開始背作文。作為漢語主陣地的語文教學,怎樣汲取新力量?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愛上漢語,愛上語文? 4月2日,泰國曼谷市教育局本土化漢語教師啟程來到天津師範大學,進行為期1個月的漢語培訓和中國文化考察活動。來中國,親身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成為不少海外漢語教師的願望。
-
小學生寫作文靠記公式?語文老師說,寫作文基礎規範不能丟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語文暑期班補什麼?低年級就是識字和拼音,中高年級就是閱讀和作文。那些所謂的掌握作文公式套路,15天寫出滿分作文的教程,到底能不能學呢?還有的語文老師,為了讓小學中低階段的學生學會寫好作文,就是讓孩子們記所謂的公式,讓寫作文變成做數學題一樣。那小學生作文公式到底能不能學呢?通過我的教育實踐,不會寫作文的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為了應試考試需求按照公式套路寫作文,求穩。那麼會寫作文的小學生,則應該隨心,寫出真情實感和新意。
-
【正道講座】寫讀創語文教學理念
把這個詞產生的境況能交代出來,估計學生也能說出來的。那麼,我們可以引導他關注問者的神情、語氣、態度、體態……我們可以引導他思考自己此刻的心情、感受、大腦閃過的意象。當然,這些技巧都來自課文。如何運用課文實現引導,我在讀的環節,會給大家介紹我們的做法。調動感官、只是寫讀創教學中很多種方法中的一個。寫讀創教學的根來自文本。回歸文本,用好文本,才是寫讀創教學的沃土。
-
語文教學中的幾個不可思議
,如果說還有哪些不足,也應稍加完善就行。然而現實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卻困難重重,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而且效果還不好。是什麼原因?作者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斷思考,最後寫成了《重中之重的語文教學,違背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規律》一文,揭示了問題的實質。之後還寫了幾篇,這裡,在之前文章的基礎上,作者再提出幾個「不可思議」的問題,與讀者諸君共同思考。一、固守「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不可思議。
-
大家說語文劉恩樵:我的語文教學理想
然而,我想出場。我的目的有四,一是我想儘早地見到我的學生,想先睹為快。二是我要以演講的方式讓學生先走近我,我要先聲奪人。三是,我一直有個想法,要讓學生有演講的才能,這應該是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現在的孩子太需要會說話了。我們都說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其實,可悲的是,學生學的何曾不是「啞巴中文」。四是我想讓學生大致先知道一點他的語文老師的一些想法。
-
教語文有訣竅!閱讀教學應該指向「教語文」
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感受語言溫度,揣摩語言規律,習得語言技巧,提升語言質量,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應該指向教語文,而不是指向教課文。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因此,閱讀教學,我們不應該只在文本的人文性上打轉,應該在基於文本的基礎上,跳出文本教文本。
-
《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泛人文性」批評》一文分析了語文教學「泛人文性」的特徵及表現,並指出了正確路向.歡迎閱讀交流!
隨著新課改理念被語文老師的普遍接納,人文性的教學在課堂中越來越得到充分的體現。應該說,這種理念與行為的形成有助於課堂邁出純知識傳授的桎梏,但隨著人文性被高度重視,又出現了語文課堂必談人文,好像不談人文就不是真正的有效地課堂教學,就不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課堂。語文教學出現了另一個極端——「泛人文性」的教育傾向。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16.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願意選擇重而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負擔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遠離大地,變成一個半真的存在。之前擺在書架很久很久,因為都說不是一本容易理解的書,而我也相信了。但是當我開始閱讀的時候,才發現比起很多書,米蘭昆德拉的這本「輕與重」對我來說不難讀,作者的構思很精美,內涵深邃耐人尋味,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人生哲學,而主題很清晰就是圍繞輕與重來描述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通過每個人物的特點讓我們自己的體會什麼是生命中的輕與重,讓我們去做一個選擇?
-
基層教學組織中國發展史——重科研、輕教學導向的歷史淵源
咱們來說一說。今天,很多人都在批評,我們的科研至上的風氣實在太壞了,必須改變!破四唯之後,還要破五唯,要徹底扭轉這種重科研不重教學的導向。可是,這個事兒當初這麼幹,就一定是錯的嗎?我找到了一篇1986年的論文,論文的題目是——《當前要特別注意糾正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嗎?》
-
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3課《b p m f》教學設計
教學意圖一、教材解讀(一)語文教學內容及策略1.字母教學板塊(1)讀準音在讀音方面,正確認讀聲母b p m f的發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先從情境圖入手,結合學生說到的詞語學習四個聲母的發音,然後通過對比區分三個雙唇音b p m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不同,區分聲母和韻母發音的不同——聲母發音輕而短,韻母發音重而長,最後編成情境兒歌進一步掌握髮音要領。
-
寧凌代表:重科研輕教學不可取,建議實行高校教師按崗評聘
「教學工作理所當然應成為高校的中心工作,但現實中,高校 『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日益嚴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廣東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寧凌提交了《關於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建議》。寧凌認為,高校及教師兼有「教學」與「科研」兩項職能,不能偏頗。
-
關於我寫胡適卻被作為語文教學範文的一篇「引言」
「胡適這個人」 今天是胡適逝世59周年,我憶起前些年從網上讀到一篇關乎語文教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