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願意選擇重而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負擔

2020-12-13 阿婆香水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遠離大地,變成一個半真的存在。

之前擺在書架很久很久,因為都說不是一本容易理解的書,而我也相信了。

但是當我開始閱讀的時候,才發現比起很多書,米蘭昆德拉的這本「輕與重」對我來說不難讀,作者的構思很精美,內涵深邃耐人尋味,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部人生哲學,而主題很清晰就是圍繞輕與重來描述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通過每個人物的特點讓我們自己的體會什麼是生命中的輕與重,讓我們去做一個選擇?

作者把每個故事都寫的很生動,卻不帶個人色彩,留給我們的是細微之處仔細揣摩。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寫到「懸置道德審判並非小說的不道德,而是它的道德」。所以「懸置道德判斷」是小說的最高境界,作者不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審判任何一個人和一件事,而是「懸置」。

欲望與現實,自由與責任,理性與感性,輕與重的抉擇猶如霧裡看花,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複,而責任,自由,幸福卻不是只有一次,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複和負擔。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越是真實的存在,相反,負擔越輕,就似遠離大地和生命一般帶走的是自由和幸福。

我願意選擇重而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負擔~

相關焦點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復活。那麼我們將如何選擇生命的過程呢?沉重還是輕鬆?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輕與重的對立最為神秘,也是模稜兩難。沒有比較的基點,因此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何種選擇會更好些。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Es muss sein!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該小說通過描寫託馬斯與特蕾莎、薩比娜之間的感情生活,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愛與恨以及生與死等的哲學問題。為了體驗靈肉分離的愛,特蕾莎背叛了託馬斯一次,和一個陌生的工程師發生了關係。但這段經歷在之後的時間裡讓特蕾莎更痛苦。 他們對彼此的愛,一個輕盈得像羽毛一般可以隨風飄散,一個沉重得像千斤巨石。託馬斯生命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女人。第一個女人是特蕾莎,她是託馬斯生命中的「重」。
  • 佳句欣賞|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01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05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06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文經典語句
    史書上所談及的是一樁不會重複的往事,血腥的歲月於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變得比一片鴻毛還輕,不在讓人懼怕。橘黃色的落日給一切帶上一絲懷舊的溫情,哪怕是斷頭臺。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愛情裡不可享受之重
    ,大家或許更熟悉原著的名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所以,託馬斯的身邊從來不缺願意為他「脫」掉衣服的女人。也從來不缺願意和他解鎖各種姿勢,只談風月,不談柴米油鹽的紅顏知己——薩賓娜。雖然每天都從萬花叢中過,但託馬斯片葉未沾身。
  • 米蘭·昆德拉十句經典語錄,句句耐人尋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他還喜歡音樂,沉迷於藝術,喜歡雕塑,喜歡寫詩,總之與藝術相關的,他都特別的熱愛和投入。19歲時,昆德拉開始讀大學,他選擇的是哲學系。後來,他又去布拉格電影學院讀電影專業。畢業後,他留校當一名老師,教世界文學。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寫的一本書,在這個時候也被完成。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小說的藝術》,此書一經出版,便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獎。
  • 稱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內容提示:電影《布拉格之春》就是以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腦癱孩子,是男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卻是女人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幾年前,我在新聞上看到了這樣兩則真實的案例,人物名字和地址已記不清楚,具體情節還記憶猶新。男人絕情地離開後,孩子的媽媽為了不給家人增加負擔,她決定繼續留在江蘇,憑一己之力將孩子撫養成人。擺地攤和開網店,都可以邊帶孩子邊幹。雖然孩子在旁邊會經常鬧騰,但她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就這樣,每個月的收入足夠維持她與孩子兩個人的生活。有了多餘的錢,她還想給孩子治病,雖然不能痊癒,總比沒有進步強。面對腦癱的孩子,父親毅然決然地離去,而母親卻選擇與孩子生死相依。沒有了男人可依賴,女人依然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將這個有缺陷的孩子養大。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高中作文升格指導與實例訓練)
    【升格】生命不能承受之輕①有人說:人生是自己擁有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好好利用,這實在可惜。人生就像是一年四季,稍縱即逝。但花謝了可以再開,青春過去了還會再來嗎?人生上路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行囊。因為人生之路都是直播,沒有彩排。②物質的東西是必備的。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
    專注於書寫優質情感類的美文,人物,書籍,影視,生活和故事。感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們噢! 文 | 綠水啊綠水周一美文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7月5日,杭州的來女士凌晨在家中無故失蹤。「化糞池警告」發出這樣的感慨「玩絞肉機化糞池兩噸水這些爛梗的人,我在他們身上真的哪怕半點對生命敬畏對女性的尊重都看不到,這明明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悲劇,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居然能被這樣娛樂化?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節選】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If eternal
  • 生命態度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在文章結尾有個投票,大家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這裡談談我的一些淺見。我們不是上帝,也不能老做事後諸葛亮,在遇到一個人處於生命危險的時刻,我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評判,這個遇難的人是不是輕生,是不是罪犯,是不是好人。
  •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16.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 生命中的輕與重
    生活中的輕與重又表現為什麼樣的形式?現代人理解的輕與重又應該從什麼樣的層面上去觀察呢?可以說今天的人們比以前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也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方式。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首先是今天的物質比以前更豐富了,其次是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前更多了,再有一個就是今天的技術更新,讓人們忽然覺得自己有了超能力。
  •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一、人生需要責任的重量1、人生的意義在我這兒的解釋就是——承擔責任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父母、親戚、朋友,對自己的單位和職務,大至對國家和社會。一個人惟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 小鞋子|天堂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現實主義鏡頭下的美麗人生
    很多時候,生命甚至不能承受一雙鞋子的重量。《美麗人生》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獎。在同年同獎項的角逐中,另一部與孩子有關的電影,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它就是《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知道怎麼,語文老師跟我們談起了壓力是好是壞的問題,她就說起了輕鬆未必是什麼好事,有一本書就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應該是韓少功譯本),後來看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許鈞譯本),譯者不同,後者更容易讀到。
  • 5分鐘讀經典——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簡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 翻譯家高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名並不恰當
    尤其是昆德拉,他的作品在中國的銷售可以說是個奇蹟,據說所有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的銷量,加起來有上千萬冊,僅韓少功最初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後譯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部就高達數百萬冊。中國文學思想界言必稱昆德拉。後來,昆德拉的所有作品幾乎都被翻譯到中國來了,「昆德拉熱」持續的時間非常長。  曾經創作過《米蘭·昆德拉傳》的高興對於昆德拉,無疑是最熟悉的。
  • 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句子和說說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要背負著一些東西前行的,那些無法放下的包袱和不該承受的的痛苦總是讓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都在時光流逝裡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功過是非,痛心於不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懼,淹沒於所謂人情冷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