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Es muss sein!

2020-12-13 小考拉俱樂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該小說通過描寫託馬斯與特蕾莎、薩比娜之間的感情生活,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愛與恨以及生與死等的哲學問題。

昆德拉開門見山地提出:「如果永恆輪迴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託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他擁有眾多的情婦。

特蕾莎是託馬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她的愛情觀中,追求靈與肉絕對的統一。她盼望逃離兒時在她母親身邊的生活,去尋求能給她依靠的男人。直到遇到了託馬斯,讓她感受到生命帶給她的奧妙。

而對託馬斯而言,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河水洶湧,怎麼就能把這個放著孩子的籃子往水裡放,任它漂呢!」於是,他收留了她,並娶了她。

他們對愛的理解是不同的,託馬斯可以把愛和性分離。他愛她,但還是擁有很多情人。而特蕾莎,身體和靈魂都只屬於他。特蕾莎因為託馬斯的不忠而痛苦,白天她盡力相信託馬斯的話,而且盡力表現出像往常那樣開心。但在夢裡,她是壓抑的,不開心的,痛苦的,她會夢到一群女人,個個都圍著她老公轉。

為了體驗靈肉分離的愛,特蕾莎背叛了託馬斯一次,和一個陌生的工程師發生了關係。但這段經歷在之後的時間裡讓特蕾莎更痛苦。

他們對彼此的愛,一個輕盈得像羽毛一般可以隨風飄散,一個沉重得像千斤巨石。

託馬斯生命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女人。第一個女人是特蕾莎,她是託馬斯生命中的「重」。她讓託馬斯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再次讓他走進婚姻的圍城。第二個女人是薩比娜,她比託馬斯還要「輕」! 薩比娜也有許多情人,對她來說,每個情人都不過是過客,當然也包括託馬斯。

薩比娜,有自己的工作畫室,獨立自主,不依賴,不抱怨。她是託馬斯和弗蘭茨的情人。她的一生一直在背叛中度過,背叛親人,背叛婚姻,背叛愛情,背叛祖國。她的一生是追尋自由,灑脫,孤獨的一生,也是充滿悲劇的一生。薩比娜的悲劇並不是因為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正是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故事的結局是:託馬斯夫婦死於貨車重壓之下,即所謂的「重」,薩比娜老年時立下遺囑:死後火化,即所謂的「輕」。

想起小說封底的一段文字: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者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人生就像是一個天平,我們必須在輕與重之間,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如果只有輕,沒有重,將是虛無的。只有重,沒有輕,也會是不堪重負的。

相關焦點

  • Es muss sein
    文|新人: tgzi Es muss sein
  • 「每日精神食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經典句子文摘
    11、她的悲劇不是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2、現代的抽水馬桶從地面上凸起,宛如一朵白色的睡蓮花。建築師盡一切可能,讓身體忘記它的悲苦,讓人在水箱的譁譁衝洗中不會想起腸胃裡的排洩物會變成什麼。
  • 《愛樂之城》我對你的愛不僅僅是喜歡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第一次看到這段是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是貝多芬最後一首四重唱的短曲裡的詞,是浪子託馬斯墜入對特蕾莎深深的愛戀時內心的呼喚——他感受到命運交響曲的迴旋。
  • 稱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內容提示:電影《布拉格之春》就是以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但絕不是真的愚昧,也就是說,你可以假裝糊塗的面對生活,但是不能真的庸俗愚昧的去度過人生。百年來,中國的哲學家們逐漸成了西方哲學的奴僕和「名牌產品」並不高明的仿造者,至今還在受著西方傳統的束縛之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復活。那麼我們將如何選擇生命的過程呢?沉重還是輕鬆?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輕與重的對立最為神秘,也是模稜兩難。沒有比較的基點,因此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何種選擇會更好些。
  • 佳句欣賞|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05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06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文經典語句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
  •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16.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 5分鐘讀經典——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簡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高中作文升格指導與實例訓練)
    【升格】生命不能承受之輕①有人說:人生是自己擁有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好好利用,這實在可惜。人生就像是一年四季,稍縱即逝。但花謝了可以再開,青春過去了還會再來嗎?人生上路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行囊。因為人生之路都是直播,沒有彩排。②物質的東西是必備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不知道怎麼,語文老師跟我們談起了壓力是好是壞的問題,她就說起了輕鬆未必是什麼好事,有一本書就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應該是韓少功譯本),後來看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許鈞譯本),譯者不同,後者更容易讀到。
  • 小鞋子|天堂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現實主義鏡頭下的美麗人生
    很多時候,生命甚至不能承受一雙鞋子的重量。《美麗人生》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獎。在同年同獎項的角逐中,另一部與孩子有關的電影,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它就是《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
  • 米蘭·昆德拉十句經典語錄,句句耐人尋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玩笑》東等等,尤其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昆德拉非常重要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在1984年,這本小說很受讀者喜愛,小說也表達著一定的哲學思考和對命運的關注。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節選】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If eternal
  • 攝影好書|須田一政與《SEIN》:大師的謝幕曲
    但《SEIN》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那些卓越的黑白作品的底色。就像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豐富的,一個人本身,也是複雜而統一的生物。評價一個攝影師,斷不能截取某一個斷面、把他作為一個符號去評判,提到他便說「須田調」實在是一種偷懶的行為。
  • 翻譯家高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名並不恰當
    尤其是昆德拉,他的作品在中國的銷售可以說是個奇蹟,據說所有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的銷量,加起來有上千萬冊,僅韓少功最初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後譯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部就高達數百萬冊。中國文學思想界言必稱昆德拉。後來,昆德拉的所有作品幾乎都被翻譯到中國來了,「昆德拉熱」持續的時間非常長。  曾經創作過《米蘭·昆德拉傳》的高興對於昆德拉,無疑是最熟悉的。
  •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憤怒的布拉格;吸菸的姑娘、扔石頭的老人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憤怒的布拉格;吸菸的姑娘、扔石頭的老人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一次波及全國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改革自1月5日開始,直到8月20日才結束,史稱「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
    文 | 綠水啊綠水周一美文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7月5日,杭州的來女士凌晨在家中無故失蹤。連日來,警方警察也將來女士所在小區,天台、景觀河、下水道、化糞池等地方通通查了個邊,還有小區住戶家中冰箱,床底下,均未發現屍體。
  • 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句子和說說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要背負著一些東西前行的,那些無法放下的包袱和不該承受的的痛苦總是讓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都在時光流逝裡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功過是非,痛心於不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懼,淹沒於所謂人情冷暖之中。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愛情裡不可享受之重
    ,大家或許更熟悉原著的名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布拉格之戀》中,導演的拍攝手法也十分直白,對「欲」的展現信手拈來,毫不遮掩。飾演女主特蕾莎的是文藝女皇朱麗葉·比諾什,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后大滿貫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