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2021-03-02 荊州市草履蟲商貿有限公司

曾經聽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個捷克人,申請移民籤證,官員問他:

「你打算到哪裡去?」

「哪裡都行。」

於是官員就拿給了他一個地球儀:

「自己在上面挑吧!」

這個人對著地球儀,看了又看,慢慢地轉了轉它,

然後對官員說:

「你還有沒有別的地球儀?」

……

的確,只有真正嚴肅的問題才是一個孩子能提出來的問題,只有孩子氣的問題才是真正嚴肅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換句話說,正是這些無解的問題限制了人類的可能性,描劃了人類生存的界線。

一個社會富裕了,人們就不必雙手勞作,可以投身精神活動。

在福樓拜的小說裡只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愚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更使人驚訝的是福樓拜他自己對愚昧的看法——他認為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並沒有消滅愚昧,反而是愚昧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起成長了。

現代化的愚蠢並不是無知,而是對各種各樣的思潮的生吞活剝。

世界的混亂與病態,人類的分裂與自我,都迫使人們現在必須反思自身。

羅素先生認為,殘酷打擊別人是不對的。

但他只能期望別人來同意這個看法,不能證明自己的正確。

他還說,有很多看法,看似一種普遍的倫理原則,其實只是一種特殊的懇求。

人生應該保持的狀態是大智若愚。

但是這個大智若愚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個清晰認知世界的態度,以混同於世俗的狀態,讓自己收斂自身的鋒芒。

但絕不是真的愚昧,也就是說,你可以假裝糊塗的面對生活,但是不能真的庸俗愚昧的去度過人生。

百年來,中國的哲學家們逐漸成了西方哲學的奴僕和「名牌產品」並不高明的仿造者,至今還在受著西方傳統的束縛之苦。

即使是致力於發掘中國的傳統哲學,也是「帶著鐐銬跳舞」,追求著本來並不存在的「超越」、「絕對」,事事處處要二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使得為數不少的中國人逐漸迷失了本性,更為嚴重的是使中國自己的文化大堤開始坍塌。

於是在媚俗的王國裡,我肯定就成了一個大魔鬼。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緣由,我覺得很有必要來改變自己現有的生活方式了。

我多麼希望能學會輕鬆!

期望有人幫助我去掉這種不合時代潮流的態度:看待事物太嚴肅,把一切都弄成了悲劇,捕捉不住生理之愛的輕鬆和消遣樂趣。

再這樣下去,我遲早會變成別人的負擔。

多少古老的神話都是開始於營救一個棄兒的故事!

而我就是這樣一個自己把自己遺棄了的孤兒。

說這些沒有別的意思,我也就是想給自己的混亂找條出路罷了。

後天的努力雖然可以改善狀態,但更多的是造成焦慮和扭曲。就像拔著自己的頭髮使自己脫離地面的努力。所以說,快樂而舒適的狀態是聽其自然,隨心所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復活。

那麼我們將如何選擇生命的過程呢?沉重還是輕鬆?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

輕與重的對立最為神秘,也是模稜兩難。

沒有比較的基點,因此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何種選擇會更好些。

生命意識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實現,僅僅靠教育是不能夠的,它需要一個支撐體系。

我不願意成為生活的負擔。趁眼下還來得及,我必須做出一個清晰的決定。

有生之年,我是否還能看到自由?

不久前,我覺察自己體驗了一種極其難以置信的感覺:我生命中那一段失落的時光已經不復回歸了。

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

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實和存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要輕薄,就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

人也就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

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

有了這樣的一個感覺之後,我知道,與我自己的過去的最後一絲聯繫完全中斷了。

人生是命運無限的輪轉,既然人擺脫神對我們的責任,尋求自我決定自我存在的權利與自我負責的態度,但是對於生命中許多不可抗的因素,也只能以命運的運轉來解釋。

當你無所事事(孤獨)時,你現在正在過的以及你曾經過的生活,你將不會有機會改變,時間在此時停止。你所經歷的生活將形成模式,而你將無數次重複這個模式,不會有一點新鮮之處,所經歷的生活中的痛苦與歡樂、微笑與眼淚……所有的一切都將重複,以同樣的連續性與順序,重複無窮次。

這種想法會使人意識到生活的意義,該如何度過生命。

尼採熱愛生命,歌頌生命,如果你不喜歡當下的生活,那麼成為自己的存在創造。於是,當尼採的「超人」,遇到「永劫回歸」時,他會說我願意無窮次地重複那樣的生活。

叔本華則不同,作為一個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他秉持棄欲哲學,認為生命是一種無止境的循環——提出要求,得到滿足,又變得厭倦,再次提出要求 。欲望永遠地折磨著我們,而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由此,叔本華相信,如果一個人前去任何一個墓地,敲擊那裡的墓碑,詢問住在那裡的亡靈是否願意重返人世,他們會無一例外地拒絕。無論它是多麼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 崇高以及美麗都是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

人的肉體消失之後所留存的東西,便算是靈魂了。

我們想表達我們生命中某種戲劇性情境時,曾藉助於有關重的比喻。

我們說,有些事成為了我們巨大的包袱。

我們或是承受這個負擔,或是被它壓倒。

我們的奮鬥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

那麼我自己呢?——我到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呢?什麼感受也沒有的。

我的人生一劇不是沉重的,而是輕盈的。

所有降臨於我的並非重負,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世界上沒有奇蹟的存在,一切都是永劫回歸的,一切偉大的卑微的正義的邪惡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屬於它自己的發展方式與結局,每時每刻它都以其自有的獨特的方式在重演。

統治世界的不是知識,不是科學技術,而是欲望,是人性。

人性不變,歷史必將重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有好快活就有好不快活的!

相關焦點

  • 稱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內容提示:電影《布拉格之春》就是以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Es muss sein!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該小說通過描寫託馬斯與特蕾莎、薩比娜之間的感情生活,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愛與恨以及生與死等的哲學問題。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託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他擁有眾多的情婦。特蕾莎是託馬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她的愛情觀中,追求靈與肉絕對的統一。她盼望逃離兒時在她母親身邊的生活,去尋求能給她依靠的男人。直到遇到了託馬斯,讓她感受到生命帶給她的奧妙。
  •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重慶小升初語文名著經典語錄積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16.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節選】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If eternal
  • 翻譯家高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名並不恰當
    出版過《米蘭·昆德拉傳》《布拉格,那藍雨中的石子路》《東歐文學大花園》等專著和隨筆集;主編過《詩歌中的詩歌》《小說中的小說》等大型外國文學圖書。2012年起,開始主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項目「藍色東歐」系列叢書。主要譯著有《凡高》《黛西·米勒》《雅克和他的主人》《安娜·布蘭迪亞娜詩選》《我的初戀》《夢幻宮殿》等。
  • 佳句欣賞|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05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06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文經典語句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愛情裡不可享受之重
    ,大家或許更熟悉原著的名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最擅長的就是拍攝潑辣大膽但又不豔俗的性場面,比如《情迷六月花》中展現出來的愛與欲。在《布拉格之戀》中,導演的拍攝手法也十分直白,對「欲」的展現信手拈來,毫不遮掩。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高中作文升格指導與實例訓練)
    【升格】生命不能承受之輕①有人說:人生是自己擁有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好好利用,這實在可惜。人生就像是一年四季,稍縱即逝。但花謝了可以再開,青春過去了還會再來嗎?人生上路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行囊。因為人生之路都是直播,沒有彩排。②物質的東西是必備的。
  • 5分鐘讀經典——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簡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除了布拉格之戀,還剩下什麼?
    不知道怎麼,語文老師跟我們談起了壓力是好是壞的問題,她就說起了輕鬆未必是什麼好事,有一本書就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應該是韓少功譯本),後來看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許鈞譯本),譯者不同,後者更容易讀到。
  • 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句子和說說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要背負著一些東西前行的,那些無法放下的包袱和不該承受的的痛苦總是讓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都在時光流逝裡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功過是非,痛心於不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懼,淹沒於所謂人情冷暖之中。
  • 小鞋子|天堂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現實主義鏡頭下的美麗人生
    很多時候,生命甚至不能承受一雙鞋子的重量。《美麗人生》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獎。在同年同獎項的角逐中,另一部與孩子有關的電影,講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它就是《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
  • 米蘭·昆德拉十句經典語錄,句句耐人尋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玩笑》東等等,尤其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昆德拉非常重要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在1984年,這本小說很受讀者喜愛,小說也表達著一定的哲學思考和對命運的關注。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與中國
    在90年代末,在中國讀書界有一場「昆德拉、哈維爾之爭」。余杰當時寫《我們選擇什麼?我們承擔什麼?》,認為哈維爾比昆德拉更有承擔意識,更有犧牲精神,更沒有犬儒主義,換句話講昆德拉是一個逃避的犬儒主義者。這就掀起了一場公案,許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都參加了這個討論。
  •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憤怒的布拉格;吸菸的姑娘、扔石頭的老人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憤怒的布拉格;吸菸的姑娘、扔石頭的老人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了一次波及全國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改革自1月5日開始,直到8月20日才結束,史稱「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
    文 | 綠水啊綠水周一美文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致杭州女子失蹤案7月5日,杭州的來女士凌晨在家中無故失蹤。連日來,警方警察也將來女士所在小區,天台、景觀河、下水道、化糞池等地方通通查了個邊,還有小區住戶家中冰箱,床底下,均未發現屍體。
  • 致彼得潘綜合症患者:成年人的百無聊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他們的症狀不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藥物。這樣的人人際關係能力很差,因為他們自私自利,僅僅愛自己,不關心別人。僅僅索取,從不奉獻。是一個可憐的熱愛幻想的孤獨鬼。他們極度需要關心,需要愛,就像乾渴的沙漠渴望甘霖,就像荒蕪的戈壁渴望綠色。
  • 歐洲文學地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布拉格
    布拉格,這座位於歐陸中心的城市,歷史和遺產之豐富自不必提。它一度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在15世紀到17世紀,它是宗教變革的核心地帶。二十世紀下半葉,它又成為了冷戰雙方的頡頏之地。雖然布拉格被歷史的偶然性塗抹成它幾乎無所適從的樣子,但它同時也幾乎是全球最具文學性的城市之一。布拉格城市的文學歷史起源很晚。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他人的目光活著
    米蘭·昆德拉的書充滿了機智,幽默,深奧的語言,還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也是如此。這本小說描繪了託馬斯和特裡薩和莎莉娜之間的情感生活。不過,這不是一男二女那種俗氣的三角戀愛故事,而是一部哲學小說。「媚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了昆德拉的作品中,他把「媚俗」定義為:「凝視鏡子以美化謊言,被鏡子中的自己的形象所感動,快樂地流淚。」媚俗在他眼裡是「藝術的頭號敵人」。另一個人的眼睛好像是一面鏡子——當然是一面哈哈鏡,而「媚俗」就是在這面鏡子前搔首弄姿,扭曲動作,欣賞著鏡子中的自己,並把它當成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