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七十四講
時間:2011年3月19日 地點:廣東科學館
主講人:深圳大學副校長 李鳳亮
一、錯位的人生——米蘭·昆德拉為什麼裡諾貝爾文學獎越來越遠?
過去幾十年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尤其是這10多年來,作家的跨文化的身份和他們作品當中的跨文化意識在增強,不是局限於一個地方,一個區域性的寫作。第二,作家的政治,一如既往地稟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特色,政治性很強。第三,作家們在他們的作品當中表現了充分的理想主義,而這正是諾貝爾文學獎共同的特徵。
這三點應該說昆德拉都具備,但是他得不了這個獎,得不了獎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時過境遷。80年代最熱的時候,時過境遷大家知道捷克斯諾伐克共和國現在分裂為兩個共和國,昆德拉過去所批判的極權制度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第二,也有的學者認為,昆德拉是一個政治性太強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關注政治,但是政治性太強則會保留一定的態度。第三,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有一點喜歡跟公眾捉迷藏,當公眾覺得一個人物大熱的時候它往往不會把這個獎授予給這個作家,喜歡出乎意料。所以,我認為沒有得獎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家,像老舍和沈從文先生都曾有機會,都是極其優秀的作家,但確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序列的基本上確實是一流的作家。(詳細……)
二、文學的神話——米蘭·昆德拉與中國
昆德拉在中國確實是一個神話,他的作品被翻譯成成中文正是中國文學思想高漲的年代,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
「全」——中譯本基本上囊括了昆德拉現有的全部重要作品;
「新」——20世紀90年代以來,昆德拉凡有新作推出,中國翻譯界均能及時予以跟蹤式譯介;
「刪」——昆德拉作品對政治與性愛的描寫觸及意識形態與倫理道德的某些禁區,出版時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刪改;
「盜」——昆德拉作品在中國大陸的眾多盜版盜印本。盜版書是誰熱就盜誰的作品,地攤上經常看到的一些作家,比如張愛玲、餘秋雨,還有昆德拉。曾有中國的研究者跟他交流的時候說地攤上的盜版書都有你的作品,昆德拉覺得很驚詫,沒有想到自己在中國那麼熱。
伴隨著翻譯的熱潮,也出現了研究昆德拉的熱潮,昆德拉也不斷地成為各個研究項目,博士碩士研究生的一些研究課題,說明了大家對他的關注還在持續。
那麼,昆德拉為什麼在中國那麼熱?大概有三個因素:
第一,時代和制度的因素。前捷克乃至東歐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跟中國有極大的相似性,這就為我們中國讀者提供了與捷克的歷史經驗、教訓相參照、相汲取的基本可能。我們想從昆德拉的作品當中來反思我們過去的歷史,來汲取一些經驗教訓。
第二,從文學的題材上面來講,昆德拉在處理政治和性愛這兩個題材的時候,他非常喜歡寫這些,但他寫的又不是一般的寫,能夠從一個哲學家的高度把它提升到一個形而上的層面進行思考,把政治和性愛問題處理成人性和存在的問題。而如何把握這兩個題材是很多中國作家感到非常吃力的事情,昆德拉之後有很多作家像他這樣去寫,模仿昆德拉。
第三,昆德拉在小說史上,在小說藝術方面的革新。一個作家在小說史上要留名,其實這些政治和性愛題材很多人都寫過,你必須要在小說的形式創造上,按照俄羅斯陌生化的理論,每一代的作家、每一個創新的作家要在文學形式的創新方面有所貢獻。昆德拉在這方面他有意識地做了很多的努力,對小說藝術的革新,對小說使命的探求,尤其是以「幽默」、「復調」、「隱喻」為基本特徵的小說風格的形成不論對中國讀者還是作家,無疑均有極大啟迪意義。
中國人其實也是這樣,中國人有一種移情作用,把昆德拉對於政治,對於民族的思考轉移到了自己的心理上來。另外,人們又把昆德拉政治化、哲學化、神聖化。政治化就是把他當成一個政治作家,哲學化就是把昆德拉當成一個哲理作家,包括託斯陀耶夫斯基、卡夫卡、昆德拉等等現代派的作家是非常反感別人把他們當做哲理作家。因為他們覺得小說和哲學不一樣,小說和哲學所表達的思想也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把昆德拉神聖化。
在90年代末,在中國讀書界有一場「昆德拉、哈維爾之爭」。余杰當時寫《我們選擇什麼?我們承擔什麼?》,認為哈維爾比昆德拉更有承擔意識,更有犧牲精神,更沒有犬儒主義,換句話講昆德拉是一個逃避的犬儒主義者。這就掀起了一場公案,許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都參加了這個討論。(詳細……)
三、政治與性愛——米蘭·昆德拉小說題材觀
政治與性愛是昆德拉的工具:
昆德拉是把「政治」和「性愛」這兩個敏感的題材當做他進入歷史,進入人性,進入存在的一個門徑,一個路口。換句話說,政治和性是他的工具,而不是他的目的。如果你把為了寫政治而寫政治,為了寫性而寫性,那就是你的目的。如果你只是把它作為進入歷史、人性和存在探索的路口,那就不是你的目的。寫政治和寫性作家的區別就在這裡,而政治和性愛這兩者一樣又不一樣。不一樣的是什麼地方呢?大家知道政治是一個公開的領域,是一個公眾的視角,叔本華就特別喜歡探討權利意志,政治意志,對人的支配權。政治實際上是一種力量支配另一種力量。性愛的問題歸結到本質上,實際上也是一種支配力量,這是兩性之間互相支配的問題。但是這兩者不一樣的是,一個是公眾的視角,一個是私人的情境,當然它們兩者之間的邊界有時候也會模糊。而在這個問題上,昆德拉往往是通過知識分子形象,他所有的小說主人公都是知識分子形象,因為知識分子喜歡對政治進行思考,在政治活動當中有所表現。把「政治」和「性」纏繞在一起,來批判極權制度之下人性的扭曲和荒謬。人性無論是在性的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所以性和政治只是他用來表現人性,探索人存在可能性的門徑。(詳細……)
四、存在與文體——中國作家的軟肋
我認為這兩方面確實是中國作家的軟肋。昆德拉的小說很多,但是很難讀懂。我寫過一句話,「昆德拉構築了一個思與詩相交融的藝術世界。」就是思想和文學相交融的藝術世界。在他敏感的政治和性愛題材的背後,有著存在的聲音,而這一切又被包裹在一個「復調」、「隱喻」、「幽默」的小說形式當中。這是理解昆德拉的一個關鍵點。他的小說為什麼難讀呢?政治和性很多人寫,但是他寫是為了表達存在的主題。這個主題本身讓人費解。但昆德拉又選擇了非常獨特的「復調」形式。(詳細……)
五、小說死了嗎?——關於小說未來的幾種觀點
關於這個問題,我用了三個符號:
第一是用感嘆號:小說死了!有一些人贊成小說正在死亡,或者已經死亡了!比如託馬斯·曼,他說他幸運的抓住了19世紀的尾巴。但是,你們去非常不幸的進入了20世紀,就是說20世紀小說的命運非常不好。鬱達夫講,電影來了以後,小說的命運就跟著衰落了。現在似乎有這樣的趨向。美國的作家索爾·貝婁和約翰·巴思都表述過對小說命運的憂慮。
第二是用問號:小說死了?一些人懷疑小說死了的論斷。像馬爾庫塞,俄羅斯著名的理論家巴赫金,巴赫金認為小說還很年輕,小說是未完成態的。如盧卡契、蘇珊·朗格、卡洛斯·富恩特斯這些人對小說的前途都非常的樂觀。
第三是用省略號:小說死了……昆德拉他的觀點既贊成他已經死亡,也不是特別樂觀。他是站在中間的地帶。昆德拉主要對小說命運的看法就是小說還很年輕,小說不會死亡。但是小說存在於一個於它格格不入的世界當中。什麼是與格格不入的世界呢?就是在我們的世界當中,我們太強調確定性,太強調絕對,太強調異化。所有這些跟小說的智慧都是背道而馳的。小說的智慧是什麼呢?
昆德拉認為未來小說應該從四個方面發展:
第一,要有遊戲精神。遊戲要脫離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
第二,夢想精神。要突破程式化的表述,在小說的文體上面要有夢想,要敢寫。
第三,要有思想精神。小說不能只是講故事,要顛覆這種故事性。
第四,要有時間精神。我們過去的小說是線性敘事的,從古講到今。《三國演義》一個一個仗打下來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巴爾扎克也是這樣的。我們要走出歷史性,走向共時性。昆德拉的表述既對小說充滿著希望,但也充滿著猶豫。(詳細……)
六、對昆德拉小說的幾點思考
第一,我認為昆德拉是20世紀世界文學的一個異數。它沿襲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思想,喜歡談存在。又在小說形式上作了極有意義的革新。它在小說實踐上取得了斐然業績,在小說理論上又有巨大建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綜合性小說家」。
第二,自省意識和自我批判精神,奠定了昆德拉作品沉重的底蘊。昆德拉是一個非常具有自省意識的作家。包括反省小說家自身,反省歷史,反省社會,反省捷克,也反省西方。最後反省到知識分子作者。我想這是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基本的素質和底蘊。另外,懷疑精神、理性的立場與相對的態度,是其作品突出的思想基調。
第三,昆德拉的成長與聲譽,由多種因素構成。比如捷克文化的幽默品格,捷克民族所遭受的厄運,昆德拉個人的傳奇經歷,及其多方面的修養,包括音樂、哲學、美術方面的修養,共同造就了這位獨特的小說家。而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及寫作姿態上的沉思情結,正是中國當代作家十分欠缺的。
第四,昆德拉批判「媚俗」,但自身也未能免俗。他作品迎合讀者的傾向十分明顯。這不僅是昆德拉的矛盾,也是媒體時代整個世界文壇一個普遍的現象。
第五,昆德拉與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個難以預測的話題。不過,如何超越自己,是昆德拉必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這句話對一個82歲的高齡的老人,我們不應該這樣去講。實際上,他也在不斷的超越自己。包括題材、主題、形式、語言等各方面,每一次看到他的作品都有一些新的東西。同時,也包括昆德拉如何保持他一貫的批評眼光,對當代文化現象保持清楚而深刻的認識與批判。在個方面我有點擔心,因為昆德拉在最新的一些著作當中,慢慢的有點回歸古典的意識和傾向。所以我覺得批判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詳細……)
七、互動
提問1:為什麼命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提問2:怎樣去看待作品中關於性愛的話題?它會對我們成長中的年輕人有一個怎樣的價值和啟示?
提問3:在日本大地震海嘯後,日本人的那種冷靜,以及歸宿感,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是缺少的。你剛才強調要讀一些經典的作品,你能不能推薦一些能給大家的提供精神食糧的經典作品呢?(詳細……)
(編輯:南方網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