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凌代表:重科研輕教學不可取,建議實行高校教師按崗評聘

2020-12-16 澎湃新聞

 「教學工作理所當然應成為高校的中心工作,但現實中,高校 『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日益嚴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廣東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寧凌提交了《關於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建議》。寧凌認為,高校及教師兼有「教學」與「科研」兩項職能,不能偏頗。他建議在考評體系裡強化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儘快完善對高校教師實行分類設崗與按崗評聘的政策及方案,將每四年評審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每年評審一次。

寧凌提出,高校尤其是應用型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不良現象卻日益嚴重,科研也早已越過教學並一再成為廣大高校快速贏得社會聲譽和辦學資源的首要方法與路徑。

他認為,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首先,高校分類建設與辦學評估不協調。其次,高校教師崗位的設置過於單一化。再者,評定教學成果獎的頻次間隔太長。同時,師德師風的建設與監管有待加強。

寧凌認為,高校及教師兼有「教學」與「科研」兩項職能,不能偏頗,特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修訂完善對高校實行分類辦學與評估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

一是結合國家「放管服」精神,積極建構全新的高校分類管理與評價體系。主要按其培養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將原有的高校分類調整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並對其建設重點與考評要求明顯區別開來,分別施以不同的評價標準;在對各類高校評價時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使之各有側重,也使考核評價日趨多元化。

二是積極深化教學業績與人才培養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核心指標。進一步明確高校教學業績與教學成果的內涵、標準與評定程序;既將教學業績獎與人才培養質量、同行評議與學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都納入各類高校辦學水平考評體系,也把關於科研的各項指標也納入其中,並在考評體系裡強化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積極消除科研優先或學術為重的辦學評價之弊端,引導各類高校相應協調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

(二)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完善對高校教師實行分類設崗與按崗評聘的政策及方案。

一是結合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高校工作實際,積極建構全新的高校教師分類評聘與管理體系。明確高校對廣大教師實行分類設崗和按崗評聘,分類管理和多元評價;將教師崗位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等類別,強調不同類型崗位的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針對不同類型教師崗位,相應設置各有側重的職稱評聘與考評標準,多維度考評不同類型崗位教師的教學規範、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教學工作實績,從根本上改變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學術」或「唯科研」論。

二是科學明確各類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的崗位評聘標準,確定教學為主類與教學科研類崗位為教師主體崗。結合人才培養需求與高校教學工作實際,進一步明確教學成果或教學業績的內涵與範疇及其認定標準和程序等;對於各類教師尤其是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教師,主要將其上課工作量與授課效果、主持的精品課程與教研教改課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學科競賽的情況、同行評議與學生評價等作為其職稱與崗位評聘的基本指標;在設置崗位時,確定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教師應佔教師崗位數的八成以上。

(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每四年才評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每年評審一次。

將每四年評審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與國家科學技術獎一樣每年評審一次,各省級教學成果獎與校級教學成果獎也做相應調整;合理地大幅度增加教學成果獎評審頻次,及時肯定和宣傳教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加大對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的表彰與獎勵力度,積極激勵和促進廣大高校與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工作。

(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師德師風納入對教育行政機構和高校領導及教師個人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

一是著力強化主管部門與領導的高度關切,將師德師風納入對教育行政機構和高校領導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以此強化各級領導對師德師風的重視和關切,不斷健全和落實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確保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職稱與崗位評聘的剛性標準真正及時落實到位,促進高校及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工作。

二是著力強化領導與同行及學生之綜合評價,將師德師風的日常具體行為納入對教師個人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著力全員實施全方位與全過程考察的師德師風綜合評價,改變當前抓師德師風基本停留於泛泛而談和點到即止的狀況,切實增強廣大教師堅定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教師自身更加重視落實好教育教學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職教師職稱評聘須彰顯職教特色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職院校陸續自主組織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任等工作,評聘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評聘存在「五唯」現象。總體上重科學研究,輕教育教學,職稱評審標準對論文數量、主持科研項目、成果獎項等都有硬性指標要求,而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服務育人等要素缺乏必要的科學考查和評價。二是評聘沒有分類實施。
  • 高校「唯論文」: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評價觀,導致「唯論文」現象嚴重。大學學術風氣浮躁,教師職業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與「唯論文」有關。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中的「唯論文」問題與高校外部評價標準和資源分配機制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當前大學排名、院校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存在「唯科研」的問題,才導致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價中過於偏重量化的科研指標。在根本上破解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探索更加科學的院校評價和學科評價方式。破除以「數論文」「數帽子」等簡單量化方式進行院校和學科評價,加強發展性評價。
  • 高校教師,「憑」的是科研還是教學?
    在現代高等教育實踐中,教學和科研是互相促進、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有許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那麼,對於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係高校教師們的真實感受如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那麼,對於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係高校教師們的真實感受如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資料圖片在平衡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之間關係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職稱改革從某種程度上起著風向標的作用。
  • 今天,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職稱主要實行「校聘」制度。196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規定我國高校教師職稱實行分級審批,即助教職稱的審批權在學校,講師和副教授職稱的審批權雖在學校但須報省教委備案,教授職稱的審批權最終在教育部。
  • @紹興最美教師們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今天是教師節,首先祝教師讀者們節日快樂!古人云:教學相長。在現代高等教育實踐中,教學和科研是互相促進、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有許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
  • 教育部: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 教育部2019年這樣承辦教育建議提案
    如何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教育部積極採納寧凌代表提出的建議,從四方面發力:一是推動《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落實,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實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建立合理的科研評價周期;二是要求突出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加強質量評價、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課堂教學紀律考核,切實扭轉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的現象;三是完善高校崗位設置和職稱評價標準
  • 高校教師考評制度變臉:師德為先,教學為要
    「指揮棒」大變,能否有效調動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又可否得以改善?記者採訪相關專家,解析《意見》給出的答案。師德為先,教學為要將教師考核評價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此次《意見》最值得關注的是,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提出「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
  • 全省2018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改革試點方案發布
    評聘標準要體現重師德、重業績、重能力的政策導向,體現教學的中心地位和日常考核結果的應用,把一線教學水平、學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學業績擺在重要位置,淡化學歷和資歷,原則上不再將發表論文作為評聘職稱的前置條件,逐步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
  • 教育部:探索建立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劉奕湛)記者20日從教育部獲悉,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考核評價是高校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人事管理的基礎和依據。  意見指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
  • 觀點||教授搞科研,青年教師排課多,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所以啊,在高校的老師們,千萬不要以教學為重,雖然學生喜歡這樣的老師,但學校不喜歡。問題中的前兩句話表述都是不準確的,教授們不是願意搞科研,拿不到項目的老師也並沒有被刻意安排上很多課,但教學和科研確實都很重要,是高校發展的兩架馬車,短了一個都不行。傳統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輕教學,但從最近的政策來看,高校的教學也應被更加重視才行。
  • 不良傾向傷教學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消息,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積極探索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在教師分類管理、考核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機制創新、強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嘗試,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仍然存在教師選聘把關不嚴、師德考核操作性不強;考核評價缺乏整體設計,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還比較嚴重;考核評價急功近利,考核結果的科學運用有待完善等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 高校教師考評制度改革:改變過度依賴論文等現象
    人民網北京9月20日電(孫競)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師德表現將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 --傷科研。
  • 基層教學組織中國發展史——重科研、輕教學導向的歷史淵源
    教研室的下滑、淪落和邊緣化,背後凸顯的是另一種事實:科研的崛起和興盛。一興一亡,對比明顯!那麼,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咱們來說一說。今天,很多人都在批評,我們的科研至上的風氣實在太壞了,必須改變!破四唯之後,還要破五唯,要徹底扭轉這種重科研不重教學的導向。可是,這個事兒當初這麼幹,就一定是錯的嗎?
  • 教育部提出評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過分依賴論文
    原標題:教育部提出評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過分依賴論文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 扭轉對教師從事教學重視不足現象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積極探索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師選聘把關不嚴、師德考核操作性不強;考核評價缺乏整體設計,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還比較嚴重;考核評價急功近利,考核結果的科學運用有待完善等問題,亟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高校反映,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需要國家層面政策文件的宏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