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理所當然應成為高校的中心工作,但現實中,高校 『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日益嚴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廣東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寧凌提交了《關於改進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問題的建議》。寧凌認為,高校及教師兼有「教學」與「科研」兩項職能,不能偏頗。他建議在考評體系裡強化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儘快完善對高校教師實行分類設崗與按崗評聘的政策及方案,將每四年評審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每年評審一次。
寧凌提出,高校尤其是應用型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不良現象卻日益嚴重,科研也早已越過教學並一再成為廣大高校快速贏得社會聲譽和辦學資源的首要方法與路徑。
他認為,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首先,高校分類建設與辦學評估不協調。其次,高校教師崗位的設置過於單一化。再者,評定教學成果獎的頻次間隔太長。同時,師德師風的建設與監管有待加強。
寧凌認為,高校及教師兼有「教學」與「科研」兩項職能,不能偏頗,特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修訂完善對高校實行分類辦學與評估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
一是結合國家「放管服」精神,積極建構全新的高校分類管理與評價體系。主要按其培養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將原有的高校分類調整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並對其建設重點與考評要求明顯區別開來,分別施以不同的評價標準;在對各類高校評價時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使之各有側重,也使考核評價日趨多元化。
二是積極深化教學業績與人才培養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核心指標。進一步明確高校教學業績與教學成果的內涵、標準與評定程序;既將教學業績獎與人才培養質量、同行評議與學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都納入各類高校辦學水平考評體系,也把關於科研的各項指標也納入其中,並在考評體系裡強化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積極消除科研優先或學術為重的辦學評價之弊端,引導各類高校相應協調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
(二)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完善對高校教師實行分類設崗與按崗評聘的政策及方案。
一是結合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高校工作實際,積極建構全新的高校教師分類評聘與管理體系。明確高校對廣大教師實行分類設崗和按崗評聘,分類管理和多元評價;將教師崗位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等類別,強調不同類型崗位的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針對不同類型教師崗位,相應設置各有側重的職稱評聘與考評標準,多維度考評不同類型崗位教師的教學規範、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教學工作實績,從根本上改變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學術」或「唯科研」論。
二是科學明確各類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的崗位評聘標準,確定教學為主類與教學科研類崗位為教師主體崗。結合人才培養需求與高校教學工作實際,進一步明確教學成果或教學業績的內涵與範疇及其認定標準和程序等;對於各類教師尤其是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教師,主要將其上課工作量與授課效果、主持的精品課程與教研教改課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學科競賽的情況、同行評議與學生評價等作為其職稱與崗位評聘的基本指標;在設置崗位時,確定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教師應佔教師崗位數的八成以上。
(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每四年才評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每年評審一次。
將每四年評審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調整為與國家科學技術獎一樣每年評審一次,各省級教學成果獎與校級教學成果獎也做相應調整;合理地大幅度增加教學成果獎評審頻次,及時肯定和宣傳教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加大對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的表彰與獎勵力度,積極激勵和促進廣大高校與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工作。
(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師德師風納入對教育行政機構和高校領導及教師個人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
一是著力強化主管部門與領導的高度關切,將師德師風納入對教育行政機構和高校領導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以此強化各級領導對師德師風的重視和關切,不斷健全和落實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確保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職稱與崗位評聘的剛性標準真正及時落實到位,促進高校及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工作。
二是著力強化領導與同行及學生之綜合評價,將師德師風的日常具體行為納入對教師個人的年度考核重點範疇。著力全員實施全方位與全過程考察的師德師風綜合評價,改變當前抓師德師風基本停留於泛泛而談和點到即止的狀況,切實增強廣大教師堅定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教師自身更加重視落實好教育教學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