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

2020-12-16 新東方網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新政

  >>現狀

  高校科技評價短視輕質

  《意見》指出,高校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統一、量化為特徵的科技評價機制,面對全面提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問題日益顯現。

  其中,重數輕質、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象依然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分類評價實施不到位,對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工作激勵不足;科技支撐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不夠;開放評價、長效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改革任務十分緊迫。

  >>改革

  減少科研與利益過度掛鈎

  《意見》提出,全面改革教育系統各類科技項目、人才項目和科技獎勵的評審辦法。提高科技獎勵質量,減少數量,適當延長報獎成果的應用年限。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對各類科技項目、人才項目和科技獎勵做相應改革。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改變考核評價中將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做法。要改變在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過分依賴和不合理使用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數量等科技指標的做法,減少科技評價結果與利益分配過度關聯。

  教育部要求,建立開放評價機制。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大力加強國際同行評價。加強開放、多元的國內外專家資料庫建設和共享。

  >>評價

  按不同對象實施分類評價

  《意見》提出,實行分類評價,改變考核評價中將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做法,針對科技活動人員、創新團隊、平臺基地、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分別建立涵蓋科研誠信和學風、創新質量與貢獻、科教結合支撐人才培養、科學傳播與普及、機制創新與開放共享等內容,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評價標準。

  同時,建立長效評價機制,避免頻繁評價。科技活動人員的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於3年,對青年科技人員實施聘期評價,創新團隊和平臺基地的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於5年,根據績效情況可減少、減免評價。加強評價結果共享,避免重複評價。

  >>專家點評

  改革利於遏制科研腐敗

  昨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已經利用科研作為一種腐敗的手段。教育部在此時對科研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有利於打破統一量化的評價機制,有利於科學研究。

  儲朝暉說,高校科研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科研評價由行政部門進行,很多行政部門並不懂科研,所以才會存在單一的量化論文數量,出現數論文的情況。一直以來,我國的評價機制是一年一評,這使得科研很自然地與領導政績掛鈎,與老師獎金掛鈎。特別是此次提出的團隊掛名問題,其實,很多論文、科研成果都是給領導掛名,這種「包工頭」式的科研方式弊病很多。他認為,此次教育部提出不同科研方向人員的評價重點是進步,但更多的應該建立獨立第三方的評價方式,解決「由誰來評」的問題。

  儲朝暉認為,論文與科研經費掛鈎是現在高校的普遍現象,因此才有跑項目等情況出現。真正的專業評價機制建立起來,才會對這種現象有本質的解決。此外,延長評價周期起碼3年一評,他認為這項措施對功利心較強的年輕老師影響較大,對於安身立命做研究的老師則不存在負面影響。

  分類評價

  1、對主要從事創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動人員實行代表性成果為重點的評價。

  對基礎研究人員的評價以有利於潛心研究、長期積累,催生重大原創性成果為重點。對應用研究人員的評價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為重點。對軟科學研究人員的評價以服務決策需求,形成戰略研究報告,支撐思想庫智囊團建設為重點。

  2、對主要從事技術轉移、科技服務和科學普及的科技活動人員實行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為重點的評價。

  鼓勵高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完善職務聘任和崗位聘用機制,面向市場和產業需求,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強協同創新,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積極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3、對從事技術支撐和服務的科技活動人員實行以服務質量與實際效果為重點的評價。

  鼓勵高校加強職務聘任和崗位聘用的引導,提高技術支撐人員服務技能,加強自主開發儀器設備。

  4、對高校創新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技問題能力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

  圍繞團隊自身建設、代表性成果、科教結合、機制文化等方面開展評價。要認可團隊科技成果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同時反對無實質貢獻的虛假掛名。

  5、對高校創新平臺(機構、基地)實行以綜合績效和開放共享為重點的評價。

  圍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科教結合、人才隊伍、機制文化等方面開展評價。鼓勵創新平臺深化科教結合,注重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科學普及。鼓勵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應該開放的一律對社會開放。

  國家科技經費使用弱化論文數量指標

  昨天,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提出,要改革國家科技經費使用的績效評價體系,弱化發表學術論文數量、院士數量、科技成果獎數量等指標,突出發明專利授權、技術成果轉化率、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考核。

  張曉強表示,為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要改革國家對科技資源的管理體制機制,解決好多單位分蛋糕、搶課題等重複浪費的頑症,解決好科研單位與高校存在的大批高端科研裝備不開放、不共享、低利用率的突出問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從某種意義上講,最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也不能就科技創新談科技創新,而是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張曉強說。記者郭瑩


  2014年考研資訊及備考輔導 >> 新東方網考研頻道

  我要報班》》》新東方考研輔導課程

  考研熱門課程新東方無憂考研課程

  全國新東方考研課程搜索


(責任編輯:張嬋)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
    一、把握考評總體要求(一)將教師考核評價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考核評價是高校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人事管理的基礎和依據。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指揮棒」,對於新時期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正確科研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影響。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堅持全面考核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全面考核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內容,同時針對當前教師隊伍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重點考察和評價。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評價相結合,根據高校的不同類型或高校中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師分類管理和評價辦法。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為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創新創業活力,切實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日前,教育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研究制定該文件的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人民日報新語:教師評價,也要分類管理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日前出臺,其中傳遞的弱化量化指標,不以數字論英雄、豐富考核手段、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將發展性評價與獎勵性評價相結合等評價理念,令人眼前一亮。
  • 高教頭條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溫馨提示:點擊頁面右下角「寫留言」發表評論,期待您的參與!如中山大學從2003年開始實施聘任制,與教師籤定教師職務聘任合同,每三年進行一次聘期考核,通過三次聘期考核已有近200人不再續聘教師崗位,同時對不再續聘教師實行人性化管理,暢通人員立體化分層流轉退出機制。四是改進考核手段,豐富考核主體。如南京大學將長江學者考核改為舉辦述職報告會,既實現了對長江學者聘期貢獻的考核,又對其他青年學者的發展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五是關注個體差異,實行分類管理。
  • 教育部:探索建立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劉奕湛)記者20日從教育部獲悉,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考核評價是高校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人事管理的基礎和依據。  意見指出,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
  • 教育部提出評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過分依賴論文
    原標題:教育部提出評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過分依賴論文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 高校科研院所下屬公司將剝離 科研評價從量轉向質
    根據剛剛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全國將逐步實現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與下屬公司剝離,改進和完善GDP核算方法體現創新經濟價值。  高校  增強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原始創新能力和轉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術研發能力。
  • 高校「唯論文」: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評價觀,導致「唯論文」現象嚴重。大學學術風氣浮躁,教師職業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與「唯論文」有關。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中的「唯論文」問題與高校外部評價標準和資源分配機制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當前大學排名、院校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存在「唯科研」的問題,才導致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價中過於偏重量化的科研指標。在根本上破解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探索更加科學的院校評價和學科評價方式。破除以「數論文」「數帽子」等簡單量化方式進行院校和學科評價,加強發展性評價。
  • 教育部關於公布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範校的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高校教師考核  評價改革示範校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推動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2016〕7號),在高校自主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遴選推薦
  • 破「五唯」後,怎麼評價高校教師?
    一段時間以來,在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價當中,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的不良傾向,讓大家反響強烈。近日,教育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持續激發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十不得」甫一發布,就引發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十不得」能否真正根治「唯論文」痼疾?本報記者邀請青年教師、研究生與專家學者展開對話。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北京為兩類科研人員分類定製職稱評價標準
    》,按照「幹什麼、評什麼」,分層、分類為兩類科研人員量身定製了清晰的職稱評價標準。本次改革將破除體制外科研人員職稱申報「玻璃門」,打通體制內外科研人員的評價渠道,實行分類管理模式。本市高校、科研機構等職稱自主評聘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單位職稱評審即聘任到崗位。
  • 上海深化高校分類評價改革 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央廣網上海12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市教委今天舉行「回眸『十三五』 教育新發展」新聞通氣會,介紹上海深化分類評價改革、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取得的重要進展。  將評價納入法治化軌道,是評價權威性、規範性、持續性開展的前提。上海現已構建了完備的高校分類管理評價制度體系。
  • 如何評價高校辦學質量?分類評價改革 讓上海高校辦學更具「個性」
    如何來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質量?是看學校排名、科研成果還是學生的就業率?為克服高校同質化辦學傾向,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指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上海於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
  • 科研評價以論文「論英雄」 為何改不動?
    (試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正確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雲認為,不同科研單位或項目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如科技部管理重大科技項目,教育部管理各直屬高校,衛計委管理各大醫院,需要完成主管部門的評價和考核;其中有關職稱、人才的考核評定還涉及人社部與組織部。「如果主管部門不能形成共識,拿不出有效的頂層設計,期望個別單位自下而上的探索來扭轉局面幾乎不可能。」
  • 山東12所高校試點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名單都在這
    大眾網9月19日訊為推進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遴選出齊魯工業大學等12所院校,作為我省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試點高校。
  •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師德為先
    本網訊(記者 陸陽)9月2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考核評價改革的方向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