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2020-09-05 聚職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
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
非「雙一流」高校的作者從自身角度看這個問題時,自然會得出受身份「歧視」的結論,而辦刊人對於該問題卻有苦難言。因為刊物要生存,更要發展,要確保刊物辦出水平,稿源的質量是關鍵。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只有從現狀分析入手,才能把這個問題看清楚。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並非沒有,但會涉及很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
唯「I」是舉的科研評價異化科研行為
首先,這一問題是以績效管理為導向、以量化指標為核心的科研評價造成的,這是大家的普遍共識。
30多年前,為了解決科研評價的公平性問題,我國自然科學率先引入SCI,人文社會科學緊隨其後也引入A&HCI和SSCI。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其研製的初衷並不是為科研評價服務,而是作為文獻索引系統,為學者收集或閱讀相關文獻提供便利。正如有學者撰文指出,這些文獻索引系統之所以最終成為科研評價工具,與其遴選期刊的標準具有正相關關係。
具體而言,文獻索引系統遴選期刊的標準是影響力,而從宏觀角度看,影響力與學術質量往往具有正相關關係,而且這套指標體系還有一個「客觀」「量化」「公正」的「天然優勢」。這就為這些「I」越界成為科研評價工具埋下了伏筆。
此後,正如大家所知,隨著國家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和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國際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圍繞大學排行榜的你追我趕,績效管理便開始大行其道。這使得本應由學術共同體擔當的科研評價,讓位給行政管理人員根據這些「I」進行數數的簡單粗暴的評價。在這種科研評價的導向下,研究者紛紛唯「I」是舉,科研行為的異化隨之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大頑疾。
C刊的稀缺性與學術群體需求間矛盾突出
由於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殊性,以及受自身英文水平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在A&HCI和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並非易事。
20年前,教育部為了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專門委託南京大學研製CSSCI期刊目錄(即中文版的SSCI)。C刊是CSSCI來源期刊的簡稱,其遴選機制十分嚴格,期刊間的競爭自然也就十分激烈。C刊的遴選原則是按照「二八律」進行的,而且每兩年重新洗牌一次。簡單而言,南京大學CSSCI評價中心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對中文期刊進行排序,其中進入前20%的中文期刊就被列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所謂「期刊影響因子」是以期刊兩年內發文的總數為分母、以被引用的總次數為分子生成的。
從遴選機制來看,能夠進入C刊目錄的學術期刊一定是中文期刊中的佼佼者。目前,CSSCI來源期刊總數為568種,加上CSSCI來源集刊155種,也就723種。而我國高校文科教師數以百萬計,博士生數以幾十萬計。對於如此龐大的學術群體而言,C刊註定是稀缺資源,甚至可以說,不到三千種的文科學術期刊本身也是稀缺資源。
這其中,高校學報(哲社版)是中文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千多種,佔比超1/3,但能夠進入C刊的也就區區70種。對於上述龐大的群體而言,更是僧多粥少。在當下乃至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資源的稀缺性與龐大的作者群發表需求間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
高校學報的屬性特徵明顯
高校學報的主管部門或是教育部、或是各省區市教育廳以及各高校,而主辦單位均為高校。在辦刊經費方面,除少量高校學報入選教育部「名刊」「名欄」,曾獲得教育部資助以及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穩定資助外,絕大多數高校學報均為各高校出資。
這種辦刊體制決定了高校學報主要是為主辦單位的師生發表論文服務的。這是高校學報區別於其他中文期刊的鮮明特徵。這種特徵也使得很多高校學報的辦刊相對比較封閉,而開放式辦刊是比較有可能辦出高質量期刊的。
眾所周知,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有助於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但是,這種功能的發揮及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為此,辦刊人必須在封閉與開放之間做出艱難選擇,如何保持開放性更是一個巨大挑戰。
能夠進入C刊的高校學報只有區區70種就是最好的例證。因為進入C刊的高校學報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外稿佔比普遍較高。外稿比例高就意味著要擠佔、割捨內稿的份額。這的確是兩難選擇。如果外稿的各方麵條件不比內稿強,辦刊人就會招致高校內部人員的責難。在這種情況下,辦刊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提高外稿錄用的門檻。
另一方面,高校學報的編輯隊伍規模參差不齊,多者6~8人,少則只有3人左右。而高校學報是綜合性期刊,要服務來自眾多學科的稿件,編輯規模小的高校學報顯然會力不從心。即使是編輯規模較大的高校學報,其力量大小也是相對的。
此外,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即我國高校數和文科教師數雖然規模龐大,但高水平的作者群主要集中在「雙一流」高校(甚至主要集中在原「985工程」高校以及教育部直屬高校)。鑑於高校學報的屬性特徵、編輯力量以及C刊遴選機制的現實考量,高校學報一般採取以服務本校師生為主兼顧外稿的做法。只有那些辦刊歷史較為悠久且為C刊的高校學報,能夠堅持辦刊的開放性,但主要還是面對高質量的作者群,即「雙一流」高校的作者群。這是當下高校學報的潛規則也是明規則,當然也是高校學報的無奈之舉。
綜上所述,一味責難高校學報,無助於解決業已存在的實際問題。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科研評價制度的徹底變革。最近有關部委連續下發破「五唯」的文件是個好契機。破除「以刊評文」的現行做法,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術同行評議、實行代表作評價是關鍵。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科研評價應該注重的是學術成果的質量和水平,而不是學術成果的載體。學術共同體應該肩負起捍衛學術嚴肅性的重任,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如此,唯「I」是舉可以休矣,高校學報辦刊的難處也就能夠得到緩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科研評價制度
    中國科學報8月25日報導,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
  • 大學學報只收「雙一流」高校投稿引爭議!身份歧視or無奈之舉?
    唯「I」是舉的科研評價異化了科研行為這個問題是以績效管理為導向、以量化指標為核心的科研評價造成的,這是大家的普遍共識在這種科研評價的導向下,研究者紛紛唯「I」是舉,科研行為的異化隨之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大頑疾。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2020年12月7日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切實扭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 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
    教育部  2020年12月7日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切實扭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
    教育部2020年12月7日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切實扭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不良導向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等10個「不得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新華社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部分高校將在SCI期刊上刊發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蘇新寧等專家指出,「畸形」的評價標準與物質利益將正常的科研評價異化為「學術GDP」。這一方面導致國內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費開銷「暴增」,另一方面誘發學術不端行為。  ——傷教師。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從新制度經濟學看高校科研評價「破唯」路向
    對於這一學界痼疾,制度規範當然必要,但需要看到的是,合理的制度供給只是推動機制變遷的一個方面。由於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舊有制度安排帶來的多重阻力會對制度變遷形成牽制。因此,就當下而言,高校科研評價破除「SCI至上」還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急需系列工作的深度跟進。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受制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們對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形成了新的制度供給需求。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解「SCI崇拜」對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哪些重要意義?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高校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但隨著我國科技創新進入以高質量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如果還以SCI論文作為評價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標,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會造成目標的迷失甚至異化。」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