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制度經濟學看高校科研評價「破唯」路向

2021-02-1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陳允龍 崔玉平

近期,針對被學界詬病已久的「SCI至上」論調,有關部門接連發文,明確加以破除。

對於這一學界痼疾,制度規範當然必要,但需要看到的是,合理的制度供給只是推動機制變遷的一個方面。由於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舊有制度安排帶來的多重阻力會對制度變遷形成牽制。因此,就當下而言,高校科研評價破除「SCI至上」還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急需系列工作的深度跟進。
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受制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們對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形成了新的制度供給需求。但由於「制度黏性」的存在,制度安排的供需之間通常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進而給制度的變遷帶來阻力。就當前高校科研評價破除「SCI至上」問題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阻滯因素。受多數大學排名賦予科研較大權重的影響,大學要想在激烈的院校競爭中獲得理想的地位和聲譽,就必然要通過「科研關」。久而久之,這種價值上的交換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利益綁定並激勵著大學不斷實現科研產出。於高校如此,於教師而言亦如此。就高校資源的分配結構而言,舊有制度安排已然形成了以「發論文」為核心的年終考核、職稱評聘等與收入、晉升綁定的制度結構。於是,「發論文」便可用來兌換學術資本和收益增量,而學術資本的逐利性又可進一步實現科研的「擴大再生產」。結果,利益上的綁定使得教師將論文產出當成了科研價值的「參照系」。我國學者盧現祥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選擇了進入某一路徑(無論好壞),則可能會被長期鎖定在原有路徑上而不求改變,即使還存在其他更好的路徑選擇。多年來,舊有制度安排在高校發展以及教師績效、職稱評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及教師對此已形成「習慣」。在各種名利的裹挾下,舊有評價制度的報酬遞增也使其自身不斷強化並形成「鎖定」。儘管深知當前制度供給存在優勢,但由於「路徑依賴」的存在,導致科研評價「唯論文」現象「積重難返」。從「經濟人」屬性看,個體或組織從事的活動都須確保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高校科研評價中的「唯論文」現象之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舊有制度安排上的「均衡」。但這種「制度均衡」並非意味著最佳狀態,而是改變制度所需成本要高於收益。對高校而言,「唯論文」的制度供給能為高校帶來利益以及較低的實施成本,而對教師來說,也能夠為其提供一個穩定的收益預期。於是,雙方都有將舊有制度安排持續下去的意願。而反觀當下,新的制度供給顯然會引致不確定預期的出現,並加大高校和教師所需承擔的風險。風險導致的成本過高將直接阻礙新制度的實施,使得舊有制度安排得以延續。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構成了制度的基本要素。因此,科研評價破除「唯論文」路向也須從此三個維度進行。 一是正式約束方面。正式約束是人們有意識創造出的一系列政策法則,共同約束人們的行為。在給定製度安排的前提下,正式約束直接影響了組織及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成本函數。因此,作為一種「硬約束」,正式約束對行為主體的活動起到直接、重要的規製作用。當前,破除「SCI至上」制度的推出,正是為了規避舊有制度「交易成本」持續增加的風險,讓部分科研資源復歸其原有的生產性價值。此外,高校須積極擔當起科研評價的主體責任,依據國家出臺的制度政策及時做好「制度更新」並付諸實施。具體而言,一方面,要體現評價的「改進」功能。現有高校科研評價多將關注點放在評價的「診斷」功能上,即將重點放在教師科研產出上。在「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的評價方式下,教師科研創新能力受到遮蔽,降低了高校科研的人力資本效能。因此,高校應使評價成為教師創新能力提升的梯級,以「以評促改」的方式提升科研內生力。「唯論文」式的評價導致科研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無法形成對人才培養和社會一線的觀照。因此,可採取教學資源轉化、服務一線教學項目設立以及專利轉化、諮政建議等方式讓科研反哺教學、服務社會一線。非正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且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制度形式,它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範、意識形態等。在新制度主義學派看來,非正式約束能夠很好地淡化個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對於教師尤其是專職科研人員來說,應自覺擔負起科技強國的大任,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同時堅守「學術人」初心,依循科研規律開展科研工作,使自身科研生產從「著作等身」向「著作等心」轉變。

三是實施機制方面。

實施機制的健全與否對制度的最終成效至關重要。

離開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規則就形同虛設。

在經濟活動的複雜交換中,信息上的不對稱很容易使得作為代理方的高校尋求一定的機會主義空間,弱化制度的實施。

從這個角度而言,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就顯得尤為必要。因此,除正式制度外,國家還要從實施機制的角度加大高校的「違約成本」,壓縮制度實施過程中的「機會主義」空間,減少制度執行中「迂迴」與「修正」的餘地,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推進科研評價制度變革。

(作者分別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和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0-07-21 第7版 視點)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科研評價體系破「五唯」,立什麼?
    中國財富網訊(毛超)近期,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指出,將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五唯」)清理,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初心、立德樹人或成為高校首要任務。
  • 破「五唯」後,怎麼評價高校教師?
    一段時間以來,在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價當中,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的不良傾向,讓大家反響強烈。近日,教育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持續激發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 科研評價要突出「唯原創性」標準
    作者 | 劉立2018年10月以來,國家開始大力破「四唯」「五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及唯帽子
  • 「四唯」如何破:中科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的廣大科研人員既有期盼,又有擔憂。從主觀能動性看,評價目的不同,即體現中科院不同時期、不同發展戰略的評價目的不同,並推動了評價方法的持續完善和進步。從客觀條件看,主要是中科院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包括在研究產出、人才、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快速提升,以及科研經費、科研平臺等保障條件的提升。從研究產出看,中科院高水平論文和原創研究能力一直快速增長。
  • 「四唯」如何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一方面,各部門和單位對照文件精神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問題——取消了各級考核制度或規定中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四唯」指標要求,起到了糾偏作用。 另一方面,科技界也在熱議和擔憂破「四唯」背後的深層次問題。例如:破「四唯」後,「立」什麼?如何保證科技評價的公平公正?人情因素是否會盛行起來,青年人才是否更難以出頭?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
  • 高校職稱改革「破五唯」:我要說不
    一些帶節奏的人馬上又開始大聲疾呼科研評價體系不科學、大叫發論文無用論、哀嚎每年花了多少億USD給美國出版商等等。了,之前就有各種版本、國家不同部委局下發的「破四唯」,這次更厲害了,「破五唯」,即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傾向。
  • 教育評價改革需要新路向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四個評價」的提出,既是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教育評價改革任務的落實,又為未來一個時期的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新路向。  改進結果評價。基於結果的教育評價,評價目的在於判別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諸如學生的考試分數、教師的論文數量、一所學校參與高考學生的分數與錄取人數等。
  • 中國科學報: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科研評價制度
    中國科學報8月25日報導,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三是高質量提升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當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新時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已經要求科技進入高質量提升階段,而現行評價體系卻仍然處在大規模發展階段,跟不上新時代科技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  「在國內高校科研發展早期,鼓勵發表SCI論文對於提高科研水平有積極作用,應該予以肯定。
  • 高校「唯論文」: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和教師職稱評聘的功利主義評價觀,導致「唯論文」現象嚴重。大學學術風氣浮躁,教師職業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與「唯論文」有關。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中的「唯論文」問題與高校外部評價標準和資源分配機制密切相關,正是由於當前大學排名、院校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存在「唯科研」的問題,才導致院校在教師職稱評價中過於偏重量化的科研指標。在根本上破解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探索更加科學的院校評價和學科評價方式。破除以「數論文」「數帽子」等簡單量化方式進行院校和學科評價,加強發展性評價。
  • 「破五唯」後新的評價標準應提上議程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對「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做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涉及高校評價的部分,再次強調「不得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鈎」,這引發了廣泛關注。事實上,大學偏重於科研有其歷史發展的淵源。
  • 新華社評:「五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建立論文質量中長期評價機制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 第五輪學科評估再提「破五唯」,進一步完善論文「代表作」評價方法
    作者:袁一雪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對《關於完善高校學科評估制度,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提案》的答覆,提到學科評估堅決破除「五唯」頑疾。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
  • 高校科研,「向內轉化」仍需加強
    其實一個好的大學老師,第一職責一定是培養學生,即使其學術地位再高,培養學生都應是其最重要的職責,只是這種職責只有在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的環境下才能高水平實現。破「五唯」,同行評價是關鍵《中國科學報》:在教學問題上,國外高校似乎並不存在知名教授不給學生上課的現象,但在國內這卻是一個需要經常強調的問題,您認為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是什麼?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破「五唯」後,年終考核變了嗎
    又到一年一度考核工作績效的時候了。